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綠色的突尼西亞

綠色的突尼西亞

2011年初突尼西亞爆發廣場革命,成功推翻本·阿里的政權,並且在阿拉伯世界引發連鎖反應。若非因此導致中東大亂,在中國真不會有太多的人聽說過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共和國位於非洲北部沿海地帶。北部和東部瀕臨地中海,南部和東南部與利比亞接壤,西面與阿爾及利亞相鄰,是馬格里布三個國家中最小的一個。突尼西亞地處地中海地區的中央,擁有長達1300公里的海岸線。

突尼西亞面積為164150平方公里,2012年估計人口約10,732,900人,其中90%以上是阿拉伯人,其餘為柏柏爾人。年均人口增長率不足1%。突尼西亞人以阿拉伯語為國語,也有人講法語和義大利語。

地理概述

突尼西亞地勢平坦,只有阿特拉斯山脈東端一段,從阿爾及利亞延伸到突尼西亞境內,穿過西南部直插東北部,構成突尼西亞的山區地帶。連著山脈北部的一片土地是丘陵地區,那裡土地肥沃,雨水充沛,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南面山麓地帶雜草叢生,是牛羊牲畜成群聚集的天然牧場。在這大片天然牧場里,溝渠小溪縱橫交叉,流水不斷,不論雨天晴天,流水溢出河床,向四周漫延伸展,但並不流進海洋。水分蒸發後,地面上會留下薄薄一層鹽,形成一片鹽礆地。牧場的土地越往南越低,低洼處也十分寬大,兩個鹽水季節湖佔去了大片低地,人們把這類湖泊稱作「鹽沼」,其中最大的「傑里德鹽沼」,面積達5000平方公里。「傑里德鹽沼」低于海平面16米,東靠地中海沿岸的加貝斯城,西端幾乎連接阿爾及利亞邊境,西北面與低于海平面21米的「拉勒斯鹽沼」相接。鹽沼以南320公里處廣闊富饒的綠洲上種植著椰棗、無花果、橄欖、石榴、葡萄、小麥、大麥和蔬菜,東部平原上還種植香蕉和柑桔,南部沙漠地區有一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突尼西亞的氣候受海、湖和沙漠的影響、屬乾燥的亞熱帶氣候,大片的土地都栽種著莊稼水果,眺望四處,山地風景壯麗、鬱鬱蔥蔥,田野無邊無際、橄欖樹鋪蓋大地,宛如一幅鑲著綠寶石的彩色畫,有「綠色的突尼西亞」之稱。

突尼西亞揉合了東西方的文明

突尼西亞的城市把現代歐洲的文明和古代伊斯蘭的文明融合為一體,吸引著絡繹不絕前來觀光或考察的遊客和科學工作者。

(一)突尼西亞市

首都突尼西亞市是遊客必到之地,人們最感興趣的是卡薩卜區、巴爾杜博物館和市郊的迦太基遺址。

卡薩卜區是突尼西亞政府駐地,它與中心區現代化市場完全隔絕,是一個古色古香的老區,那裡沒有寬敞的街道,繁華的商店,醒目的高樓大廈,只有一些小店鋪分布在大街小巷,出售些古董、金銀珠寶、地毯、瓷器和皮製品,像是古代的集市場。

巴爾杜博物館是突尼西亞悠久歷史和古代文明的象徵,展有羅馬式的鑲嵌工藝、青銅雕塑,石膏器皿。它的建築宏偉,曾是19世紀突尼西亞君主的王宮,1881年法軍入侵,就在這所王宮內迫使當局簽訂了巴爾杜條約,把突尼西亞淪為法國殖民地;突尼西亞獨立後,將這所王宮改為博物館,館內陳列著稀罕的古代文明珍品,其中包括在公元前67年受海上風暴襲擊而沉沒在突尼西亞海岸附近的一艘希臘船殘骸,世界各國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對此特別感興趣。

市郊迦太基遺址離市中心約三小時的汽車行程。迦太基城是約公元前814年時,腓尼基女王蒂杜在北非建立的一個最大的殖民中心。古代史上,突尼西亞居民柏柏爾人早在公元前1千紀時就開始出現部落聯盟,這些聯盟後逐漸發展成國家,努比底亞王國是當時的一個大國,迦太基城就位於這個國家的土地上。後來,羅馬軍隊圍攻迦太基城,攻陷後焚燒迦太基城達16天,使城市夷為平地。羅馬人在「聖戰」後曾把迦太基城作為屯兵營地,並逐漸恢復為城鎮規模。

公元647年,阿拉伯人開始進入突尼西亞,經五次遠征,征服了整個北非。他們為了防止羅馬軍隊從海上斷絕其陸路給養,封閉了迦太基兵營,迦太基城又一次被焚燒殆盡,只剩一堆瓦礫。現在人們到此憑弔歷史變遷中的滄海桑田僅僅是羅馬式的建築遺迹和飾有各種雕刻的迦太基墳墓而已。迦太基附近的蒂杜·布·賽義德濱海地區是西方藝術家和作家們雲集之地。他們長年居住在那裡,構思文學藝術作品,角景生情,素材全來源於他們生活的環境。

(二)濱海城

突尼西亞的濱海城市之優美,馳名世界,其中最漂亮的要數哈馬梅特、蘇薩、木納斯提爾和傑爾巴島等處。地中海海風輕拂,碧波粼粼,與堤岸林立的建築物交相輝映,景色如畫,令人心曠神怡。

木納斯提爾是突尼西亞總統哈比卜·布爾吉巴的故鄉。在這座美麗的城市裡,有像印度舉世聞名的泰姬陵一樣的宏偉建築,有用整塊岩石雕鑿成的巨大神像,還有為崇敬總統而修建的布爾吉巴清真寺。市內一幢幢設計優美的現代化新式住宅鱗次櫛比,豪華富麗,緊挨這些樓房寓所的是一座座面向浩翰大海的堡壘要塞,突尼西亞的勇士們用以防衛、反擊海上來犯之敵。

大自然的恩賜是給這些地方帶來了得天獨厚的美景,能工巧匠的智慧又為它們增添了無窮的藝術魅力,木納斯提爾等濱海城市已經成為拍攝電影和電視片生動場面的天然舞台。

突尼西亞沿岸南端的傑爾巴島被人們譽為「濱海的一顆明珠」。該小島靠近利比亞,島上一排排最新型時髦的賓館大廈圍繞四周,猶如一圈閃光的壁畫。海邊沙灘上身穿游泳衣,赤露四肢在曬日光浴的突尼西亞姑娘與那緩緩而行的駱駝隊列相映成趣。

(三)凱魯萬城

`凱魯萬城是阿拉伯人征服突尼西亞後在公元669年興建的第一座京城,從此伊斯蘭教便替代了當時盛行的基督教,凱魯萬城是當時伊斯蘭教的傳教中心,城裡的奧克巴大清真寺是北非一座最古老的清真寺。

凱魯萬城離首都突尼西亞市150公里,城內繁雜狹窄的街道和傳統的伊斯蘭建築:高高聳立的宣禮塔,清真寺里工藝精巧的凹壁和一根根挺拔的大理石柱,突出體現了馬格里布最古老的藝術形式,可謂阿拉伯文明的優秀遺產。凱魯萬城雖然地處黃土沙漠,但周圍種植的大片橄欖園給沙漠地區披上了層層綠裝,也給歷史悠久的文明搖籃增添了勃勃生機。現在凱魯萬城有大小清真寺40多座,全城約5萬人。

我們讚歎古城的舊日風貌,最引人注目的是凱魯萬城獨具一格,饒有風趣的婚禮,它保持了當地皈依伊斯蘭教後的傳統習慣。在那裡,婚禮的準備階段長達幾年,至少兩年,在這兩年多時間裡,男女雙方為建立美滿幸福的家庭而忙碌籌備各種必要的條件。新郎的母親是挑選新娘的主角。在訂婚到結婚之間的漫長過渡階段,新娘開始準備嫁妝。嫁妝包括按新娘社會地位而定的成套成件的銅器,數量不得少於30件,另外還需備上一定數量的貴重地毯,其中包括由新郎出資購買的四條以上大小規格式樣不一的羊毛地毯,結婚時由新娘或她親屬帶往新郎家。銅製家用器皿和地毯是凱魯萬姑娘專用的嫁奩,當然她們對琳榔滿目的現代化家用必需品也是愛不釋手,力求齊全。嫁妝備齊後,在婚前一星期開始舉行結婚儀式,舉辦一些伴有鼓樂的民間舞蹈會,新郎的至親好友聚會一堂,慷慨地以錢幣給予新郎資助——饋贈彩禮。待到結婚日早晨,新郎由友人陪伴到當地浴池洗澡,然後再到主持更衣的理髮師那裡裝飾整服,晚上8時,在奧克巴大清真寺作晚禮,由清真寺總教長誦讀專門的祈禱詞,在眾人的歡呼聲中給新郎以良好的祝願。婚禮的行列中還包括矜恃地仰著脖子,高聳著腦袋的駱駝隊。在這婚禮的隊伍里,新郎被稱作「素丹」,並由一名相貌堂堂的「大臣」陪伴在右側,他不時地給新郎一些必要的忠告,另外還有一些手持燈籠、散灑香料的隨行人員在隊伍前面引路開道。隊伍緩緩穿過大街小巷,偶而也稍稍停步,接受路旁人群的誠意祝福。隊伍的目的地或是新郎父親的家,或是突尼西亞各城都有的某一婚禮大廳。到達目的地,便由「大臣」護送進屋,新郎母親早已候在門前,由她把新郎領至新娘身邊,共坐一席。以後的情況難以敘述,因為只有非常親近的男人才能進屋參加最後階段的結婚儀式。友人們分手時須說祝詞:「希望在某某朋友的婚禮上相見!」

參加凱魯萬的婚禮慶祝,彷彿把人們帶往那遙遠的過去,意味深長。

(四)賓澤特

賓澤特是突尼西亞北部最靠近地中海的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城一市。它的外貌很像黎巴嫩的賽達和蘇爾兩座濱海城,賓澤特的石子路小巷和一些商業集市依舊如故。

古代,大批安達盧西亞人在遭受殘酷迫害或面臨查封抄家等威脅後,其中阿拉伯族和猶太族人從西班牙移居到賓澤特,繼而把那裡的藝術和文學帶入突尼西亞,賓澤特城便以安達盧西亞的藝術和音樂而繁榮昌盛。當初在那裡盛行的一種酷似安達盧西亞的雙韻詩歌唱形式,現在被人們稱作「馬羅夫」,傳播極廣。著名突尼西亞音樂家赫米斯·特爾南就出生在賓澤特城,他是安達盧西亞人,是創造安達盧西亞和歐洲燦爛文化的阿拉伯人的後裔。他精心研究音樂,他的成就在賓澤特那固有的藝術史冊上記載了光輝的篇章,對創造突尼西亞文藝的復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增進阿拉伯各國間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開拓了美好的前程。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音樂天才,在他去世後每隔3年在賓澤特城舉行一次紀念會,來自阿拉伯各國的音樂界名流聚會一起,對阿拔斯時代的音樂遺產加以更深的探討,對阿拉伯音樂的發展作進一步的研究。

賓澤特舉行的紀念活動大大影響了突尼西亞其他城市,全國各地都經常舉行文學、戲劇、電影、音樂和其他傳統劇目的觀摩和討論會。突尼西亞已成為阿拉伯有才華的文人之輩嶄露頭角的歡樂場所。

綠色的突尼西亞與它古老的文明史與世長存。

作者:虞曉貞

原載《阿拉伯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東研究 的精彩文章:

TAG:中東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