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海經:農耕文化的起點

山海經:農耕文化的起點

在人類幾千年歷史中,經濟曾長期以農耕為主。但也許你不知道,中國農耕文化的起點竟是現在比較乾旱的陝西、甘肅與新疆地區。

西山經第一段記載:「西山經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第十九、第二十段記載:「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馬鬼山,是淳于西海……凡《西經》之首,自錢來之山至於馬鬼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華山,冢也其祠之禮: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燭,齋百日以百犧,瘞用百瑜。湯其酒百樽,嬰以百珪百璧……」。

在南山經第一段,我們已看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的記載。西山經第十九段又出現「……馬鬼山,是淳于西海……」的記載。這表明,我囯西部曾有一個面積龐大的「西海」。這個「西海」實際上就是五千年前青藏高原與緬甸北部因冰川融化形成的堰塞湖群,總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公里。

夏商周時期,這些堰塞湖的水才逐漸衝破堆積在河道上的泥沙的阻攔,流入四大洋中,堰塞湖中的大片土地也逐漸露出來,羌族的一支----發羌逐漸進入這片土地中墾荒,形成了後來的藏族。大家都知道「滄海桑田」這一成語。但當你得知今天的青藏高原五千年前竟是一望無際的「西海」時,你才能真正理解「滄海桑田」的含義。

西山經第二十一、二十二段記載:「西次二山之首,曰鈐山,其上多銅……西二百里,曰泰冒之山……其陰多鐵……」。第三十八段記載:「凡西次二經之首,自鈐山至於萊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毛用少牢……其十輩神……毛一雄雞」。

西山經第21段至第38段記載的西部第二列山系,位於今甘肅省一帶,其中有關於銅與鐵的記載,表明當時人們已會利用銅與鐵。不過由於冶煉技術落後,還不能普及,因此當時人們仍普遍使用石器與玉器。當時這一帶的人祭祀的是「人面馬身」與「人面牛身」的「神」。

大家都知道,西北民族長期以放牧馬、牛、羊為生,難道古人竟以自己馴養的牲畜為「神」?當然不是。這些「人面馬身」、「人面牛身」的「神」實際上指身穿馬皮或牛皮製成的衣物的英雄人物。這些已故英雄人物曾以一般人無法想像的勇氣與智慧馴化了馬與牛,因此被大家稱為「神」,即「不一般的英雄人物」。那時還不會織布,因此以馬、牛等動物皮毛製作衣物。當時這一帶已用雄雞來進行祭祀,表明當時這一帶還學會養雞。

西山經第81段記載:「凡西次四經,自陰山以下,至於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禮,皆用一白雞祈,糈以稻米……」。

上述的西部第四列山系,我認為是現在的陝西省黃龍山與白于山、甘肅省六盤山、積石山等山脈,當時這一帶的人以種水稻為生並飼養雞,說明當時這裡比較濕潤溫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筆墨史書 的精彩文章:

明朝抗倭第一儒將:飛筆斃刺客,殺得倭寇喪膽,死後頭臂不翼而飛
盤古開天,大道至簡,兩儀始奠,陰陽分矣!

TAG:筆墨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