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莊子智慧之三子綦隱機

莊子智慧之三子綦隱機

【子綦隱機】

南郭子綦據說是楚莊王據說是楚莊王的司馬,住在城南,也可能是莊子虛構的一位高士。莊子借其「隱機」之事,作為《齊物論》的開篇。什麼是「隱機」呢?今人認為「機」通「幾」,認為是「几案」、「茶几」一類的案桌,隱機就是憑几而坐,這顯得有些牽強。古人認為,機通『積』、『幾』有積累、數量的意思,積木生機,在五行學說里,木氣從陰降陽生之像,表示對事物的助長促成之力。機則有「積木生機,助緣合因,至取正果」之意。事物成為具體,是多種成因藕合的結果。比如我們常說的「機會」,往往寓意著成功。意思就是各類的成因會聚一起,事物則有了合因,則能取得「正果」,機是道運化機緣而對事物的生長促成作用。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由道所化生,是機作用的結果。我們看到了萬事萬物的生生不息,那麼如何去探求萬物的源頭呢?我們前面講了道家採用內求法去探求世界之本源,自然「隱機」,就是通過內察內證,隱其萬物之機,而求其根源之意,因此通過坐忘而內求內證的方法。不是簡單的憑几而坐。

子綦隱機是什麼情況呢?「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耦是其靈魂、精神,看起來精神已經離體了。「顏成子游立侍乎前」,後面還與之交流隱機之事,子游象是子綦的學生或門生。子游看他這次形如槁木,面若死灰,隱機不同以往,想其就有所得,就問其「何居乎?」意思就是問子綦處於什麼「境界」了。道家講的「居所」是與生命境界相對應的。不同的生命形式,所處的世界維層不同,這是生命所步入的現實世界維層,而不是單純的精神幻想。子綦回答說:「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偃」即「返虛」,子綦言自己已經進入了「善」的成面,而問「之」了。子游不太理解,子綦說:「今天我(隱機)已經失去了自我,你能明曉嗎?就如你聽過人籟而沒有聽過地籟,你聽過地籟而沒有聽過天籟一樣。」籟本指樂器「竹簫」, 現指代美好動聽的樂聲。子綦就通過天地人三籟的不同,向子游講述自己所達的境界。

【三籟之音】

什麼是人籟之音呢?《齊物論》里雖沒有明說,但子遊說了,人籟則比竹是已」,也就是指人所吹奏的簫竹之音。人對簫竹吹氣,氣的輕重,從不同的孔洞流出,形成了不同的聲音。有孔竅,有氣的流動,所以產生了人籟之音。

那麼地籟呢?子綦說,山陵中高下盤迴之地,大樹及萬物等上面的竅穴,就象人的鼻、口、耳等,有的象杯圈,有的象舂米的臼,有的象坑窪之穴等。用風吹激它們,就會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呢,有唱有和。「前者唱於而後者唱喁。」微風則有小音相和,大風則有大音相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調調之刁刁乎?」。老子說「音聲相和」,古人說的「聲」與「音」是有差別的。《禮記·樂記》中說:「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聲成文,謂之音。」意思是說,聲是由物震動生形而成聲音,就像我們現在說的聲是由物體震動而形成;而音呢?是人心自然感受聲而形成的。所以,物發聲而人以音應和。所以前面所說的「前者唱於後者唱喁」,「於」與「喁」一個是表示聲,一個是表示音,音聲相和。而後面的「調調」與「刁刁」則表示聲音震動事物或人心所呈現的震動之應。所以聲停了,音還有與之相應。所以子綦說:「大風停了而眾竅已虛(意即不再發聲),然後你沒有聽到調調與刁刁的餘音嗎?」子綦所說的地籟是風吹大自然的聲音。那麼這個地籟之音是怎麼來的呢?「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吹動自然萬竅的是風,風是大塊噫氣而成。大塊是什麼呢?郭象《莊子注》中說:「大塊者,無物也。夫噫氣者,豈有物哉,氣塊然而自噫也。」意思是大塊非象人一樣有形而噫氣,其風是自然而形成。

那麼天籟呢?子綦說:「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意思是說,天籟與地籟人籟不同。人籟是有人噫氣吹孔竅而有聲音,而地籟也有大塊自然形成風而吹萬竅。天籟呢跟地籟吹萬竅不同,其吹者(噫氣的主體)本無一物,就是其吹的竅亦無一物。所以子綦問,本是無形吹無竅,是何在吹響它呢?莊子借子綦之口所言之天籟,實則想表達老子所說「大音希聲」之意。

【大音希聲】

「大音希聲」語出《道德經》:「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什麼是「希」呢?《道德經》十四章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這裡我們有必要先講一下「名」。我們現在講的「名字」,「名稱」通常只作為一個事物的代號。而古人講的「名」是有其義的,名是事物所表現出來的一類狀態。比如:事物「實有」之狀,稱為有名,「虛無」之狀稱為無名。事物無窮無際的狀態,稱為大名。「道隱無名」是說道體的隱性虛無之態,呈現「無名」之狀。自然,聽之不聞的聲音所呈現的名,稱為希。道是自然之祖,一是這個道體的虛形本體。因為這個本體是虛性的,呈現的是無名,同時又是無窮無盡的,呈現為大名。而我們通常接觸事物,是以看、聽、觸來判知。所以老子說這個道體,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呈現虛無自然的狀態。同時呢,道體是自然之祖,世界一切萬物,名相皆為大道所化。所以它是萬物的根源。大音希聲,就是說聲音的本源,最根源的音聲,呈現的是聽之不聞狀態。

我們再回頭看子綦所說自己「隱機」後生命所回歸「善」與問「之」的層面。是什麼呢?在《易傳》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道的虛無方式存在的體是如何生成的呢?「一陰一陽」之一,是指道體的形的初始狀態。其中有陰陽交互的運作。「之」是指「一」中的陰與陽的存在及陰與陽的交互運動。本體與運作方式共稱為道。

「一」陰與陽相互運動,綿綿相續的這個事物稱為「善」,而使「一」成為虛性本體的這個機製為「性」,也就是說一陰一陽之性促成了「道之體」。因此,子綦此次「隱機」所回歸到了道體的層面,屬於煉虛合道。他就能像大道造化萬物一樣,造生世界,運化萬有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統文化研習 的精彩文章:

TAG:傳統文化研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