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徐蘇濤:超越新經濟十大「巨嬰」式邏輯思維的羈絆

徐蘇濤:超越新經濟十大「巨嬰」式邏輯思維的羈絆

GEI新經濟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關注

編者按:文章指出「不創新會死創新則死的更快」、「科學家們比企業家們更重要」、「跑的越快往往可能死的越早」、「模式創新不如技術創新靠譜」、「燒錢的幾乎沒有一個好東西」、「互聯網伴隨的更多的是泡沫」、「企業都應發展成為百年老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都唬人的」、「只有製造業是實體經濟根基」、「美國的月亮一定比中國的圓」是當前十大「巨嬰」式邏輯思維。根本原因對新經濟條件下創新創業、產業發展的內涵、規律、路數的不理解與冷漠;只有走出這些羈絆和誤區,才能在新經濟的帶動下推動新時代高質量發展。

「巨嬰」式邏輯思維一:「不創新會死創新則死的更快」

在新經濟發展面前,最大的「巨嬰」式邏輯思維就是「不創新會死創新則死的更快」,或者「不創新會死創新是找死」,尤其當所謂的「企業家」有如此認識時,則是對「企業家」稱謂的褻瀆。之所以很多人有這麼拙劣的認識,其論據在於創新的失敗率有點高。有關數據顯示,47%的市場先行者以失敗告終,近75%的新產品在推出時就失敗。但我想這種「巨嬰」式邏輯思維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並不理解什麼是創新、如何創新以及如何對沖創新產生的風險。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既非純粹技術問題,亦非簡單發明創造,本質是通過不同生產方式方法把新發明、新產品、新工藝、新方法或新制度引入經濟組織之中,是對新知識連續的應用和產業化過程。在創業、企業的價值再造過程中,要麼產生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要麼產生新模式、新業態、新市場,要麼產生新組織、新治理等等,這些新價值都有一般的創新路徑及規避風險措施。任何人不要以你自己的創業試錯、市場試錯、產品試錯、技術試錯失敗了,就覺得「不創新會死創新則死的更快」,因為還有一些用盡心力的企業家獲得了創新的紅利。這種意識形態的,要麼是「葉公好龍」,要麼是不懂得創新的責任與使命,要麼是不懂得創新的方式方法。

「巨嬰」式邏輯思維二:「科學家們比企業家們更重要」

在新經濟發展與創新驅動面前,在到底依靠誰、怎麼依靠等問題上,還有不少誤區。比如,寧可相信高校科研院所而不相信企業,寧可相信國企央企而不相信民企,寧可相信科學家而不相信創業者企業家,寧可相信創新帶動創業而不相信創業帶動創新等等。整體感覺,似乎就是「科學家們比企業家們更重要」。這種邏輯思維產生的根源,往往在於把科研、研發與創新混為一談。「科研」幾乎可以理解為賺不到錢還要投錢的科學研究,往往是基礎研究;一般都是科學家乾的事,政府予以資助。「研發」也就是「研究」與「開發」,這個「研究」可能是基礎研究也可能是應用研究乃至商業研究,但這個「開發」更側重於後端,「開」就是開創、「發」就是發展;這些往往是工程師+科學家乾的事,往往是企業投入,政府予以支持。而這個「創新」就是能夠賺到錢的科學研究、科技應用、技術開發與產業化,完全是企業家主導的。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更要相信企業家帶動科學家,創業帶動創新,企業是創新主體等等新經濟發展的基本邏輯。

「巨嬰」式邏輯思維三:「跑的越快往往可能死的越早」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出現過「仇富」的心態,要麼說是「原罪」、要麼歸結為「勾結」等等;而在工業經濟向新經濟轉型過程中,則開始「仇快」、「仇新」了,要麼覺得「跑的越快往往可能死的越早」、要麼詛咒「花開的越早敗得越早」。整體心態,就是自己乾的不怎麼樣,覺得別人都是混的,然後再去詛咒別人的發展。究其根本原因,在於不但不知道什麼是快公司與慢公司,也不知道什麼是厚創新與薄創新,更不知道這些都需要而且應該相互結合。「厚創新」並非單純依賴硬科技、黑科技或者深科技的創新,而是依賴大規模、基礎性、長期迭代從技術到產品、工藝、管理、模式的全面創新;「薄創新」就是少數幾個硬技術或者全新的商業模式組合在一起,就能開創一個全新商業模式、產業業態與新興市場的創新行為。一般而言,在「厚創新」領域往往需要「專、特、精、新」的慢公司或者「高、精、尖」的高技術大公司;而在「薄創新」領域,往往需要方向准領域窄、模式精做法新、構架輕助力大的快公司。這種「快公司」之所以快,在於從物理空間、硬體設備跳到虛擬空間,藉助平台經濟、智能科技、數字經濟等打破了時空的局限,從小市場到大市場,單憑一個細分領域在大市場中就能獲得較大的商業成功與企業價值。

「巨嬰」式邏輯思維四:「模式創新不如技術創新靠譜」

這些年在新經濟發展與創新驅動面前,最自我感覺良好、自作聰明、自以為是的「巨嬰」式思維邏輯,那就是把創新創業分為技術創新、模式創新,進而再說這個好、那個不好。幾乎可以說,中國的自主創新與產業轉型之所以還不太成熟,主要是被這些人給誤導的,他們沒看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的區別、聯繫以及對立統一。這種「區別」在於,技術創新是技術創新帶動商業實現,模式創新在於商業模式駕馭技術創新,完整的「模式創新」是包括技術的,但技術並非是產品本身,而是模式實現的條件和門檻,很多時候「技術創新」的模式感並不強,尤其是在非生活方式領域中。這種「聯繫」在於,「商業模式是具有技術門檻的商業模式」以及「技術創新是有目標模式的商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有創業的創新、有創新的創業」。這種「對立」在於,技術創新代表的是鏈式的正向創新,也就是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到商業研究、再到產業化等;而模式創新代表的是垂直式的逆向創新,也就是從市場需求-商業應用-產品構建-技術架構-基礎研究等反向創新入手,以商業模式創新帶動技術創新。這種「統一」在於殊途同歸,不論是技術創新帶動模式創新,還是模式創新帶動技術創新,最終將是市場試錯、商業應用、場景服務、分工交易等催生創業的成長、企業的發展、商業的拓展、產業的生成。

「巨嬰」式邏輯思維五:「燒錢的幾乎沒有一個好東西」

在新經濟發展面前,我們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燒錢」到底有沒有價值?目前很多人以為只有能賺錢、有收入的企業,才更有價值。但為什麼多年前大家都關註上市後市值超過10億美金的企業,而如今大家都關注新創辦企業十年之內、上市前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企業?我想根本原因,在於作為流量的價值比存量的收入與盈利更重要;與此同時,追求爆發增長比追求滾動增長更重要。由銷售介入生產、再由生產介入研發、再基於新的研發實現產供銷研一體化或業務方向轉型的滾動式發展,屬於上一代企業家所遵循的商業邏輯。而在新經濟時代的創業之中,其初始階段就是「燒錢」的過程——創業企業在沒有客戶收入的前提下搞研發、做實驗或者商業模式構建,一旦試驗好了或者平台搭好了,就直接面向市場或者進入資本市場,以「燒錢」的方式來實現企業的快速成長。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往往通過「燒錢」來構築屏蔽競爭對手的門檻,不僅是快速出手而搶佔發展先機(依靠滾動發展只能坐以待斃),還有擴充企業的社會資本與戰略資源——投資不僅僅投的是錢,更是通過掌握足夠的資金開展行業整合。

「巨嬰」式邏輯思維六:「互聯網伴隨的更多的是泡沫」

準確地說,新經濟起初是伴隨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產業迅猛發展,但是如今的新經濟已根本無法等同於互聯網產業,更不能說「互聯網伴隨的更多的是泡沫」。這些年,有人將用戶至上、體驗為王、免費商業模式、顛覆式創新作為互聯網思維的四個核心觀點,或者將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平台思維、跨界思維作為互聯網的「獨孤九劍」。但這些觀點並沒有從互聯網基因、互聯網屬性等角度,把互聯網的價值說的更清楚。應該說,互聯網基因的核心是由軟的控硬的、線上的驅動線下的、用互聯網打破打碎封閉的,甚至為先進位造等基礎產業插上智能科技乃至數據驅動的翅膀。這種互聯網屬性至少有四個:一個是開放性,也就是打破企業內外部種種「黑洞」,不僅實現開放條件下的資源優化配置,還藉助外部環境反向配置內部資源;一個是滲透性,從物理空間到虛擬空間,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拓展企業的市場邊界與商業疆域;一個是社交性,不斷地維護和抓取流量;一個是媒介性,也就是軟的控硬的、實現數據驅動等。我並不認為互聯網是個產業或者產業形態,重在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模式以及這種互聯網屬性。

「巨嬰」式邏輯思維七:「企業都應發展成為百年老店」

現在很多創業者、企業家、觀察者,甚至包括投資人,都要做百年老店、都標榜百年老店、都要投百年老店,甚至很多人在羨慕德國和日本這種沒有充足經濟活力的國家擁有大量從二戰時期遺留下來的百年老店,卻不知道中國創業數量較大而企業生命周期較短恰恰是活力經濟的表現。歸根結底,在於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在科技革命、產業變革與業態創新、模式迭代之中,只有不斷「創業創業再創業」的連續創業、「創新創新再創新」的創新迭代才是新經濟發展的脈搏;更不知道在這種連續創業與創新迭代之中,有的需要「長跑」、有的需要「中跑」、有的需要「短跑」,而這些短、中、長跑都可以通過開放式創新匯聚在一起,進而產生更大的爆發增長、產生超級航母。過去的「長跑」,往往是跨國公司通過集團化、多元化、國際化完成的;如今的「長跑」,只有生態型、平台感的企業才能做到。過去的「中跑」,往往是企業上市之後不斷擴充市值;現在的「中跑」,往往是未上市之前就更有較高的估值。過去的「短跑」,往往是被兼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如今的「短跑」,往往是創業專門化條件下的連續創業。

「巨嬰」式邏輯思維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都唬人的」

在「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面前,這是一個充滿夢想、激情、熱血、汗水的時代,同樣也是一個充斥混亂、浮躁、迷失、唬人與瘋狂的時代。無論有人怎麼以偏概全地去妄論「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但改變不了創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改變不了「創業是最大的創新」的靈魂,改變不了新一代「弄潮兒」的時代脈搏與精神。但歸根結底,「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並非取決於政策驅動的政治運動,而在於新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條件下,各行各業究竟應該做出什麼樣的回應。只要不斷產生新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就需要不斷的「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才能為產業發展開闢新天地。當然,仰望星空的浪漫必須與腳踏實地的骨感相結合,任何嘗試或實踐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市場的檢驗、社會的體驗,否則只能在「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浪潮中做曇花一現的流星及過客,甚至跌入被拋棄或遭唾棄的深淵。

「巨嬰」式邏輯思維九:「只有製造業是實體經濟根基」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及互聯網經濟條件下,如今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製造化,產品即服務、製造即服務、軟體即服務,未來沒有傳統的產業而只有傳統的觀念與傳統的業態,幾乎沒有什麼工業、服務業之分而只有跨界融合的產業。但很多人並沒有把新經濟與實體經濟、製造業與服務業等搞清楚,以至於後來總理不得不出來說「新經濟也是實體經濟」,但依然還有不少人認為「只有製造業才是實體經濟根基」。根本原因,在於很多人沒有理解和看清楚產業價值運動的規律與趨勢。過去我們講「產業價值鏈的分解與融合」,這種「產業價值鏈分解」主要是大量製造業環節、服務板塊從製造業分離;這種「產業價值鏈融合」主要是從工業原材料向生產方式轉變、從工業消費品向生活方式轉變過程中產生的產業價值鏈重組。如今的「產業跨界融合」,也就是說產業界限越來越模糊,產業價值鏈不僅從分解、分解、再分解到了垂直整合,還到前後、上下、左右的融合、融合、再融合,主要指多個產業之間的價值鏈「穿透」產生的全新業態。

「巨嬰」式邏輯思維十:「美國的月亮一定比中國的圓」

前段時間有一位缺乏良知、共知、認知的公共知識分子拋出「中國的高技術產業已經超美」的奇談怪論後令人大跌眼鏡;而如今「中興事件」後,又鬧得沸沸揚揚。在新經濟發展與自主創新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冷靜審慎的心態、真正的戰略自信以及大國應有的骨氣。應該說,中國人以往的思維方式、文化傳統、體制機制在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過程中吃盡了苦頭,以至於在近現代史上從近代科學、民族工業、世界經濟、國際政治等方面都一團糟。沒有實用主義的傳統就沒法產生全新的科學與產業,以及相應的國力與軍力。但從工業文明向創新文明與新經濟轉變過程中,中國的思維方式與精神、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體制雜交的混合模糊、發展階段與新興市場等能夠逐步超越多方面的局限。一旦把中國人的靈敏、博大、深沉、浪漫特質與精神,與實用主義相結合,就會產生全新的力量與結構。儘管「中興事件」足以看出中國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虛弱與脆弱,但「核訛詐」的時代都挺過來了,還有什麼可以畏懼的。中國人既聰明又靈敏又勤勞,雖然被無形的枷鎖綁著,但一旦遇到危機就不得不鬆綁,一旦鬆綁起來就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一貫是後發國家以弱勝強的邏輯。

總而言之,以上十大關於新經濟的「巨嬰」式邏輯思維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對新經濟條件下創新創業、產業發展的內涵、規律、路數的不理解與冷漠,只有走出這些羈絆和誤區,才能在新經濟的帶動下推動新時代高質量發展。

END

GEI新經濟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GEI新經濟瞭望 的精彩文章:

徐蘇濤: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邏輯起點是從工業思維到產業思維

TAG:GEI新經濟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