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經有一位傳統老師說我「眼高手低」

曾經有一位傳統老師說我「眼高手低」

本 來 就眼 高 手 低

| 如果眼睛看不到,怎麼知道什麼是好物

有一回,在師兄展廳見到一隻清康熙青花梵文高足杯,頗具文人器質,很是歡喜呢。杯心中央為梵文吽,外壁繪傳統中國庭園景物,有芭蕉桃樹和柳樹,棚內安坐一人,觀看庭園外兩名兒童嬉戲,小孩之間地上有三兩葉片,古人構圖內容也是豐富多彩,不失天真氣,功底紮實且栩栩如生。青花庭園人物紋飾在瓷器繪畫史上,在十五世紀初期就已經較為廣泛使用了,台北故宮館藏的永樂、宣德碗,盤,杯可參見。康熙乃至整個清代青花史,較多使用珠明料,發色深入胎骨,線條隨意細膩,整體充滿詩情畫意。高足杯現已出手,不用想了,哈哈!好在我已做足功課也無遺憾了。

| 圖:畫意來源可追溯於南宋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

| 器:明清經典造型之一,高足杯也稱馬上杯,上為碗形,下有高柄。

外觀美麗,實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

還配了首可愛的詩

梅子留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以下為提高學習技能提供一個方向

並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

凡事都是好壞參半

有「眼高手低」學會觀察,才知道什麼才是好的

一件稱得上美的器物,首先要看到有根源,除了實用,還有審美的餘地。這種靈動的美順天意順時勢,在流轉變化里保持著一份平衡寧靜的力量,讓人無法抑制內心的情感,這種情感源自生活對美有要求。

隨著歷史的時間軸,通過老器物捕捉到文人智慧下的審美,喜好文人所描繪的傳統文化,卻不懂得以什麼樣的方式與文人產生共性、以及如何理解文化的高級趣味。任何一件值得被館藏的老物件,都是提高審美最簡單的方法,多看多思考。信息的儲備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情,「知道什麼才是好的」為前提,所以那些被遺留下來的美物,是我們建立審美和文化修養兩者相融碼的小磚頭。正如古人說的那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認識事物的法度是規矩,取法乎上。只要眼睛看得到,手上早晚都能伴隨技術的跟進,如果眼睛看不到,即便技術登峰造極,也是沒有整體概念,最終對結果把控的缺失。一個滿腦袋裝著理論知識和「舊思維」實踐方式的老師,以「過來人的經驗」同一種方式來期待不同的結果,說你應該這樣,你不應該那樣。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眼高手低並非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謂好的老師就是不以自己的意志去操縱他人的行為,每個人都有對美的追求本能和天性。

那些很聰明的人從來不缺乏,沒有真正的蠢貨,聰明人下了笨功夫、消融自我,滋養出來的歡喜,如同「雨後春沐」般清爽警醒。乾隆皇帝坐擁盛世天下那會,以文人的形象出現在《行樂圖》中,又何嘗不是在享受著人世間最基本的美好?無法享樂這種簡單的清福,那麼,在戰亂時期的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的能量又來自哪裡?

老器物的專精和博取,是可取用的源泉

我絕對不是那種天生我才的人,但眼界是一個金字塔形的吸取知識、能量成長的過程,換一種思路,從簡單到難的形成,轉化為由少到多的量變就容易多了。術業有專攻,對工藝技術或者長功夫這門課是可以進行刻意練習的,從一個新的未知領域到掌握其實只需要專註投入的三個月至半年,改變行為習慣磨鍊出來的定力和冷靜觀察,才是不斷進化升級打怪的成就。而當熟練這門技能的操作手法之後,運用它來表達豐富的情感。觀古唐宋元明清時期,甚至更早期的陶器起源所留下的老器物標本,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多長出來那麼一點點,成為它(器物)時代的符號。這其實就是反映了當下社會生活里,不可能完全違背秩序、憑空造物,而是要更好的順應秩序,不管是取法自然還是社會環境,以及在秩序裡面找到自己。

中式文人所推崇的那種審美,是自然造化和人工性靈之間的融合,去繁從簡、精神物化典型的器物有宋代、明代瓷器,文人審美是有源頭的,唯有源頭,活水來。

由舊時之美,滋養著當下新生的喜悅

提高眼力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本土化」,又是個周一的早上,我喜歡逛古玩市場淘點老瓷片做古瓷首飾設計,鬼市攤主通常都在天漸漸亮的時候出攤,我稍微起得早些有種「先入為主」的小竊喜,到市集上原來已經熱鬧開了,更有人比你早。開始警覺並仔細去找自己需要的東西,避免遇見晚了心愛之物可能就被淘走了的遲疑,來的大多都是熟門熟客,我也算是混個好多年的眼熟了,老吳是古玩市場的常客,家裡堆得滿倉庫都是「一槍打」(品相好價格合理的全收了)的老廠貨和等等等。還有方力鈞老師喜歡收藏宋代小人兒、來去幾回總算有收穫,淘到只剩下「菩薩頭」(宋代景德鎮湖田窯址出土白中泛青陶瓷)的人物部分,樂的像個天真孩童兜里揣著糖果的喜悅。挑選品相好的老器物,首先是工藝上無法取代、原材料的缺失、古法制瓷工藝上的借鑒等需求,如何才能不「眼瞎」,去偽辨真?事實是,聽來的和看到的表象在這都不可取,考古鑒定專家也有見著實物很難分辨的出,但也不能指這裡的「假」就不如「真」的品相好。沒有一個具體的好壞標準作為參照物,凡事都有好壞參半去識別新老器物,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去提高認知、開闊自己的眼界、以及實踐過程中的有所得。

好的器物具有它的能量磁場,人有天生的感知能力,傳統文化一直都在,不需要莫名的使命感去弘揚,去較真,在人工智慧時代改變來臨時,站穩腳不要躲。人總是需要藉助些自我保護的工具,在行旅的過程中曲徑通幽、移步換景。教會我們認知事物的法度,是學會如何觀察、運用自己的感知能力,以及掌握技藝的表現手法,調動自己已經學得的能力,以此為媒介與他人進行交流。

古人說,技近乎道,藝可通神。

誰說天機不可泄

▎上一期:溜達溜達,去山林赴一場茶會

▎下一期:窯邊雜記/蘇州大學白磊老師的新作(關於「熏燒」工藝陶瓷的素材與身體語言)

元真器隱

新浪微博:元小眞

能力之內,擁有更好

能力之外,知道更好

內 容 為 元 真 器 隱&工 作 室原 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真器隱 的精彩文章:

TAG:元真器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