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感覺統合訓練概括

感覺統合訓練概括

(一)感覺統合的定義:

所以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簡稱SI),是一種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是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包括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等)從外部環境中獲得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再對其進行整合加工處理(包括選擇、解釋、比較、增強或抑制、聯繫、統一等),並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是個體進行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基礎。感覺統合包含了前庭覺、本體覺、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都不能正常發展。

(二)感覺統合失調的定義:

感覺統合失調(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簡稱SID):是指個體對於外部的感覺刺激信號無法在其大腦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的組合,而使機體不能和諧的運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種障礙最終影響身心健康。「兒童感覺統合失調」意味著兒童的大腦對身體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組合的能力,這將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認知能力與適應能力,從而推遲人的社會化進程。據美國斯坦福大學世界兒童成長研究項目小組成果展示,世界各國的兒童存在不同程度感覺統合失調的比例還是較高的,而在「重災區」之一的中國,全國兒童的80%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其中30%為重度感覺統合失調。

(三)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1、生理因素(先天的)

1)因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調;

2)因早產或剖腹產造成寶寶壓迫感不足造成觸覺失調;

3)因懷孕期間不正確的吃藥和打針對寶寶造成的傷害;

4)出生時窒息或缺氧性休克影響寶寶大腦的發育;

5)先兆流產,有可能引起孩子中樞神經系統不健全;

6)懷孕初期嚴重嘔吐、偏食,造成孩子先天營養不良;

7)孕婦的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酗酒、咖啡、濃茶;家務過多、睡眠不足、運動過少等;

8)懷孕時用藥不慎或情緒常處於過度興奮或悲傷狀態、焦慮、緊張等。

2、環境及人為因素(後天的)

1)高樓大廈以及城市化的生活,使得寶寶活動範圍變小,大人對寶寶過度保護、嬌寵溺愛、事事包辦,導致寶寶接受的信息不全面;

2)該哭的時候不讓哭,心肺功能差,口腔肌肉缺乏鍛煉,甚至語言表達差;

3)父母太忙碌,輔導少、缺少與寶寶情感交流而造成寶寶右腦感官刺激不足;

4)出生後,沒讓寶寶經過爬行階段就直接學習走路,或者過早地使用學步車,使寶寶產生了前庭平衡失調;

5)媽媽或保姆不準寶寶玩土,玩沙,害怕弄髒,有潔癖,從而造成寶寶觸覺刺激缺乏;

6)父母的要求太高、管教太嚴、限制太多,人為地造成寶寶壓力太大,造成精神上或情緒上的傷害等。

(四)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

感覺統合失調的主要表現為觸覺失調、前庭失調、本體感失調,這三方面是感覺統合失調的核心內容,同時可能還伴有其他失調的現象,比如視覺統合失調、聽覺統合失調、嗅覺和味覺統合失調等。

1、觸覺失調:

觸覺是我們的皮膚接受來自外界的溫度、濕度、痛癢、壓力、振動等方面的感覺。觸覺失調又稱觸覺防禦異常,是指觸覺系統和外界環境協調不足,影響了大腦對外界的認知和應變,可能做出不恰當的判斷和行為

觸覺失調通常表現為觸覺敏感和觸覺遲鈍。

1)觸覺敏感:

對外界的微小變化產生一種過激的反應,防禦過度。這樣的孩子腦神經抑制困難,對任何信息都有反應,大腦常處於動蕩不安的狀態,情緒會容易波動,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

具體表現:

●對外界的新刺激適應性弱,喜歡熟悉的環境和動作,對任何新的學習都會加以排斥;

●什麼都不準碰,對非惡意的身體接觸反應激烈,不喜歡被人擁抱,卻喜歡擁抱別人;

●嘴部容易敏感,表現為偏食、挑食、暴飲暴食、吸手指和咬指甲的習慣;

●固執於某些物件要時刻抱著才有安全感,不愛玩身體接觸的遊戲,討厭理髮、洗澡、洗臉、刷牙等;

●嫌棄某些質地的衣物,對於新的會有拒絕排斥穿著的反應;

●不喜歡繪畫、沙土、泥工等手工作業;

●過分依戀父母,容易產生分離焦慮;

●做事缺乏恆心和耐心;

●表現為緊張、孤僻、粘人、愛哭、膽小內向、缺乏自信、不合群、怕生怕黑、愛玩生殖器;

●這類孩子通常反應較快,智商較高,但由於情緒無法控制,情商很低。

●愛打架、愛惹別人、愛發脾氣,情緒化,甚至伴有攻擊他人的行為。

2觸覺遲鈍:

對外界的變化反應慢,動作不靈活,防禦太弱。這樣的孩子對很多信息都沒有反應,也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和社交困難。

具體表現:

●反應慢、動作不靈活、笨手笨腳;

●大腦的辨識能力差,缺乏自我意識;

●學習積極性低,表現出學習困難、掌握知識慢等問題。

●還表現為粘人,摟摟抱抱,需要父母特別多的撫摸;

●總喜歡摸別人的臉或某個玩具等,否則不肯入睡;

●說話發音吐字不清楚,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

●缺乏安全意識,喜歡冒險但又無法保護自己,意外碰傷或者流血時,自己常未察覺;

●對打罵不在乎,過分喜歡碰觸各種東西,有強迫性的行為(一再地重複某個動作);

●精細動作困難(比如扭紐扣、拉拉鏈,用剪刀,拿餐具等);

●可能伴有傷害自己的行為。

2、前庭失調:

前庭覺是指人的內耳在受地心引力作用及個體軀體移動(特別是頭部運動)刺激形成的感覺,前庭的主要作用是感知人體在空間的位置、距離、方向以及運動狀態,除了承擔調控軀體平衡功能之外,還廣泛參與個體多種生理心理活動,是人體重要的感覺系統之一

1)前庭失調的具體表現:

●運動問題,包括平衡感不良,運動計劃能力差;

●空間感的問題,對環境的知覺多多少少都有問題,容易跌倒、磕碰;

●肢體做交叉動作時有困難,左右手交叉活動時,無法有效地控制;

●身體不協調,很難雙手或雙腳合併做相同的動作,如同時雙手舉高、雙腳併攏前後跳;

●專註力問題,好動不安,注意力無法集中,做小動作,開小差;

●性格上,比較喜歡惹別人、浮躁、脾氣差,不考慮別人的需要,很難與他人分享食物玩具,容易與他人產生衝突,甚至伴有攻擊行為等;

●言語方面,缺乏組織性邏輯性,不會舉一反三,有些還可能出現語言發展遲緩,語言表達困難或者用詞混淆,喜歡重複別人的話。

●長期以來家長只安排孩子看電視、看書、畫畫這些靜態活動,結果造成孩子需要用更強烈、刺激的方式去滿足他們的前庭系統,例如不停旋轉、動來動去,長大後還可能會借飆車來滿足速度的刺激。

3、本體感失調:

本體感又指人體的深感覺,是人體不經由視覺判斷,對自身位置及深度的認知,是全身肌肉關節感覺輸入(一般在關節處),在韌帶和骨骼等身體部位的收縮與拉伸時,所產生的一種固有的信息。例如:我們不用鏡子也可以用手摸到自己的眉毛、耳朵、鼻子等。

1)本體感失調的具體表現:

●方向感差,容易迷路和走失,不能玩捉迷藏,閉上眼睛容易摔倒,

●容易駝背、近視,過分怕黑;

●動作協調能力差,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會翻滾、騎車、跳繩和拍球等。

●寫字歪七扭八,字跡不規則,書寫時往往過分用勁;

●發音不準(比如唱歌走調、五音不全等);

●甚至與人交談、上課發言時會口吃;

●動作緩慢、拖拉,懶惰,做事情效率低,拿個作業本慢吞吞,做作業時間長;

●粗心馬虎,經常看錯題或者漏做題;

●身體的速度、力度、幅度等控制不好。

4、其他失調:

1)視覺統合失調:

視覺就是我們用眼睛所看到外界周圍的事物,通過眼睛觀察形狀、大小、甚至文字等。

視覺統合失調的具體表現:儘管能長時間地看動畫片,玩電動玩具,卻無法流利地閱讀,經常出現跳讀或漏讀或多字少字,容易串列;寫字時,偏旁部首容易寫錯;不會做計算、學了就忘、抄錯題、甚至不認識字;理解能力欠缺。

2)聽覺統合失調:

聽覺統合失調具體表現:對別人說的話聽而不見、丟三落四、經常忘記老師布置的作業等。

(五)感覺統合失調評估的主要診斷、注意事項、常用量表

1、主要診斷:

兒童如果出現以下一個或者多個方面的問題,可考慮感覺統合失調。

1)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及本體感覺某一或某幾個方面存在異常。

2)經常出現類似的異常行為,或有自傷行為,或頻發的自我刺激行為。

3)完成動作有困難。

4)喜歡獨處,與同伴一起遊戲或溝通存在困難。

5)害怕別人觸摸或者喜歡別人觸摸。

6)喜歡怕高,旋轉不覺得眩暈;害怕怕高或者害怕眩暈。

7)語言發育遲緩、姿勢彆扭、動作不協調。

8)注意力存在缺陷,多動或衝動,並因此呈現出學業不良問題。

2、注意事項:

感覺統合訓練的計劃制定不僅要依據感覺統合能力測評的結果,還要根據每個孩子出現問題的具體情況、體質特徵,綜合考慮孩子目前的智力水平、情緒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制定訓練計劃時一般應注意以下原則:

1)有針對性的原則:

感統訓練是要善於觀察和評估孩子的情況和能力,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問題、不同心理特徵、不同體能特徵等諸多的因素,因人而異,指定具有個性化特點的訓練計劃。例如:如果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要重點加強前庭平衡功能的訓練,而觸覺敏感的孩子則更多地強化觸覺方面的訓練。

2)循序漸進的原則:

由於孩子出現問題的時間較長,並且已經出現了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加上平時學業安排過緊,活動量不大,如果一開始就投入到高強度的統合訓練項目中,會更加緊張,有挫敗感,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因此要循序漸進,先進行較小運動和孩子感興趣的訓練項目,或增加遊戲和互動的方式,吸引孩子投身到訓練中去,再逐漸增加訓練強度和難度

3)由量表到質變的原則:

訓練要達到一定的效果,至少保證每周不少於兩次,每次訓練一個小時左右。要關注與孩子訓練的變化情況,並及時調整訓練計劃。

4)安全原則:

感覺統合訓練涉及到大運動的練習,包括手腳協調、身體左右協調等,對於孩子來說,在訓練時候可能會遇到看似危險的項目,比如:蹦蹦床、袋鼠跳等,考慮到危險性,要隨時關注孩子的舉動,保證孩子的安全性。

3、常用量表:

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發展評定量表由58個問題組成,由兒童的父母或知情人根據兒童最近一個月的情況認真填寫,也可作為感覺統合訓練老師詢問家長的問答卷。

量表的評分按「總是這樣、常常這樣、有時候這樣、很少這樣、從來不這樣」的五級評分,分數從1~5分計算,「從不這樣」為最高分,「總是這樣」得最低分。此量表又分為五大項,分別是前庭、觸覺、本體感、學習能力以及大齡兒童問題。

兒童感覺統合發展評定量表,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均已應用。應用結果表明:感覺統合量表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實踐中作為感覺統合訓練前後療效比較的工具,均已證實此表的客觀性及實用性。

具體操作:根據兒童的年齡將原始分換算成標準分進行評定。

(凡標準分≤40者說明存在感覺統合失調現象。一般來說,標準分在30~40之間為輕度;20~30為中度,20分以下為重度。)

附:6歲以內兒童感覺統合能力評定量表原始分與標準分的換算

說明:家長通過對孩子的評定,計算出原始分(即各個問題得分之和),再換算成標準分進行評定。例如,某個五歲兒童前庭失衡原始分為37分,則標準分小於20,說明可能存在重度前庭失衡現象。

(六)目前感覺統合失調兒童常用的康復方法

1、觸覺方面:利用大籠球

訓練項目:俯卧大龍球抓東西

訓練目的:改善身體協調,強化手眼協調及雙側肢體的平衡控制,促進運動企劃能力。

訓練要求:協助孩子俯卧到大龍球上,保持平衡姿勢。把孩子喜歡的一個玩具放在大龍球滾動時孩子伸手可觸的地方。協助孩子卧在球上前後慢慢滾動,讓孩子探身去摸玩具,必要時可使用會發聲的玩具,以幫助孩子辨明玩具所在的方位。

難度設置

1)開始時玩具只放在很近的距離,讓孩子容易取到;

2)逐漸地玩具可以放稍遠一點,並在孩子探身取球時提醒他(她)盡量自己保持身體的平衡。

幫助給予:

1)由始至終的身體協助;

2)口頭指導或提醒。

2、前庭方面:利用平衡台

訓練項目:平衡台站立搖動

訓練目的:改善身體協調,促進反射感覺,建立前庭固有的平衡感,調整視覺統合。

訓練要求:讓孩子站在平衡台上,由指導者在台下緩慢搖動平衡台。提醒孩子調整姿勢保持平衡。

難度設置:

1)可以讓孩子雙手伸展,以保持身軀平衡,並且可以閉眼嘗試不同的感覺,或在平衡台上緩緩移動身體,以調整不同的平衡反射;

2)開始時可練習10-20下,習慣到60下時,平衡效果較易發揮;

3)再逐步練習到100-200下,以加強對前庭固有體系的調整。

3、本體方面:利用皮球

訓練項目:能在協助下對牆推球和接球

訓練目的:手臂的運動能力/手眼協調。

訓練要求:讓孩子雙手抱著中型球,頓在地上用雙手把球往牆角推。

難度設置:a開始時離牆的距離要在一步以內;

b逐漸拉大離牆的距離,並要求孩子藉助牆壁的反彈力接住彈回來的球。

幫助給予:手把手的身體協助;逐步撤銷。

常按二維碼,和孟老師一起關注、接納、尊重我們的孩子!

也可以直接加孟老師微信,與孟老師一起探討孩子成長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與你同在and孟老師 的精彩文章:

家庭口肌訓練指導

TAG:與你同在and孟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