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是枝裕和 | 用柔軟的身段,實寫另一種英雄

是枝裕和 | 用柔軟的身段,實寫另一種英雄

點擊上方

「日本那些事」

可以訂閱哦!

本文轉自公眾號:壞猴子影業


文/Thomas0919



  這一次約一篇關於小津安二郎或是枝裕和的類型電影深度探討文,心懷惴惴,多少有些惶恐。對於小津,這位日本映畫史上極重要的導演,究其風格類型之學術文章早已汗牛充棟,幾成顯學。對於是枝,這位7次入圍戛納影展,5度殺入主競賽單元的名導,也早被安上了小津接班人的頭銜,這看似是一個縱橫脈絡清晰的命題作文,但我依然想拋開框框條條的預設,用最本真的好奇心,去求一個答案,一個關於是枝裕和形狀的答案。







他不會是第二個小津


  以構圖方式及選材的偏好,將是枝歸納為小津流,有合理性,也有顯見的荒謬性。小津對於主線劇情的把握,像是調製一場茶壺裡的風暴,是枝也這樣做,但湖面下滾動的卻非微漾。紀錄片導演出身的他,擁有樸實的的鏡頭語言,更兼有紀錄片導演追求深度議題的企圖心。一平實,一激蕩,深水炸彈,大概是對他,最好的形容。




  他的《這麼遠,那麼近》選了東京沙林毒氣事件為背景





  《無人知曉》則取材於98年的東京鴨巢兒童遺棄事件





  新入圍戛納的《小偷家族》,以不正當領取養老金的社會事件為構思原點





  《下一站,天國》有對生死的考量




  《幻之光》有對失去的嘆息





  《Going My Home》、《比海還深》則是對父母的思念





  他有一顆大心臟,一直聯通著最廣泛的社會議題,這些議題具有絕對的現實意義,而他選擇用最底層、最平民的視角,做見微知著的切入。越沉醉於他的作品,你便越墜入深淵,越接近那顆炸彈。深度與廣度兼容,也能在舒緩中散發出某種激烈思考的方式,這並不會是小津。基於小津之前的經歷,他是一個相當有規劃性的導演,每個分鏡頭的處理,演員走位,整體構圖,皆有預設之程序,不容有錯。是枝,則相反,他不是模板設計的愛好者,但有一個特別的手段,姑且稱為「即興感設計」。譬如《海街日記》里,他會放任演員的一些即興發揮,會認真觀察她們線下的各種互動,長澤雅美給廣瀨玲塗指甲油的靈感,便是如此。





  而《如父如子》中,小演員和福山雅治的對手戲,其實也來自他的特別調教。





  所以,引出另一個話題,是枝可能不像小津,但可以像侯孝賢。在給雜誌《SWITCH》的約稿中,是枝鄭重寫下對他影響最深的導演,其中就有侯孝賢。27歲的他,寫下了《無人知曉》的原形劇本,卻吃了片商的閉門羹。幾年後,他來台灣拍紀錄片,見到了侯孝賢,這才讓他下定決心要當一名真正的導演。


(是枝裕和與侯孝賢)




  侯孝賢也曾告誡他,不要鎖著鏡頭與機位,這區別於老一輩日本導演的寫意隨性,讓是枝的鏡頭有一種貼地飛行的流暢,譬如李屏賓為其掌鏡的《空氣人形》,鏡頭對著主角的旋轉,有一種扶搖直上的飄然之美。



(《空氣人形》)





(陳英雄、是枝裕和、李屏賓)




  而在《幻之光》里,是枝結合Long Take與Long Shot的取景方式,深諳侯導美學之風格。結論,與其說設計與巧思,是枝的風格,只是一種近真實的隨性與靈動。




他不會拍大英雄




  是枝曾說過,他不喜歡主角克服弱點、保護家庭拯救世界的橋段,反而很想描寫英雄不存在、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髒污的世界,這個世界突然展現的美麗瞬間。這也驗證了,是枝的作品,有在用柔軟的身段,實寫另一種英雄。一念間的勇氣與轉變,對小人物來說,那是不得了的努力與成績,這種共感非常結實地傳遞給了作為平凡人的你我。同為四姐妹的故事,《海街日記》比起森田芳光監督的《宛如阿修羅》,溫柔得太多,沒有絲毫姐妹之間的勾心鬥角。你問我勇氣在何處,我說,當大姐姐們,對一個素昧平生、同父異母的小女孩,說出「要不要和我們一起生活」時,那是一種很自然、沒有絲毫算計的勇氣。



(《海街日記》)





(《宛如阿修羅》)




  《奇蹟》,可能只是一群小學生的「大冒險」,但當大家真的開始存錢、規劃這段踏尋親之旅,最終克服千辛萬苦坐上新幹線時,明明只是小孩子辦家家的執著,卻變得如此氣魄十足。





  《比海還深》的英文名為 《After The Storm》,一個以颱風天為背景和契機,推動前進,完成一些轉承的簡單故事。一夜狂嵐,一夜長大,良多與前妻和兒子的交流,與母親的談話,彷彿瞬間解開了他的心結,天亮天晴,彼此過上新的生活。那種一瞬間湧上心頭的溫暖,只是因為平凡人小確幸式的成長與成功,這種質感絕非英雄片皆大歡喜的結尾所能企及。





他不會當審判家


  以社會題材、人性角度為方向的導演,大多無法避免鏡頭語言外溢,思考過甚的境地。想多了,便把自己,及熒幕前的觀眾推上了審判椅,整個電影也過濾為不折不扣的批判性作品。是枝曾說過,「電影的存在不該為了審判個人,沒有壞人的電影里,少了輕易明朗的特質,觀眾在走齣戲院後更能去想像片中人物的明天」。



(《幻之光》)




  《第三次殺人》被很多人稱為非典型是枝作品,理由在於,這不是他上手的家庭題材。以及,本該法庭懸疑的路數,被他拍得不那麼扣人心弦。我倒覺得,是枝從來沒有變,電影里一層層的迷霧與反轉,不是為了讓你當一次柯南,更無意於對三隅的譴責。他製造了一面面「鏡子」,只為了方便你看出自己的本相。所以,他是一個思考的傳遞者,而非道德的審查人,這和他之前,以及之後的作品,一脈相承。



(《第三度嫌疑人》)




  很多人鍾情於是枝所拍攝的背影,如《幻之光》里,由美子望著的祖母離去的背影,如《橫山家之味》、《比海還深》里,良多與母親的背影。他說他喜歡跟在別人後面,觀察他的背影。



(《比海更深》)




  《比海還深》(《AfterThe Storm》)、《下一站,天國》(《AfterLife》),彷彿他的一切,在於「後」(After)之,而後覺。於是,而我對他的「形狀」解讀,也只是望著他背影的一種深情猜測,我依然想緊緊跟隨其後,仔細凝視,沉醉其中。





本文轉自公眾號:壞猴子影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本那些事 的精彩文章:

29歲的佐藤健老師除了一籮筐好成績,還教了我們不少東西!
這些男星竟然不是混血?第一位真的很意外!

TAG:日本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