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王孟園:以現代青花造幽嵐之境

王孟園:以現代青花造幽嵐之境

點擊上方

「藝術與設計」

可以訂閱哦!




「三年的時間,我不斷做著一個個實驗,不知道燒壞了多少件瓷器。一直想找尋

自己滿意的答案。」




 >《幽嵐之境》系列




作為八零末九零初的一代人,王孟園常以全新的視角看待傳統藝術,「那些精彩的、經典的圖示充滿了古老的回憶,也許是我們血液中流淌著的,來自於代代祖先的記憶。」她常常這樣看待傳統青花藝術。「但我們的時代正處於一個多元化交融、信息發達的階段。不同文化意識形態受到多元的衝擊與碰撞。因此新時代的青花應當反映新的面貌,同時不應失去東方青花瓷藝術的經典性。」可是這種「新的面貌」談何容易。因此,她在讀研期間進行了三年的實驗。





 >《在水一方》





「在讀書的時候,有一次讀到了唐代孟郊的《憑周況先輩於朝賢乞茶》,這是一首描寫唐代越窯的詩。其中『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錦水有鮮色,蜀山饒芳叢。』兩句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不禁讚歎它語境的優美,把越窯青瓷營造為這種意象朦朧,充滿了詩意與畫面感的『無我之境』。」王孟園問我,為什麼就沒有這樣一首描寫青花的美詩呢?兩天後,我拿著自己改過的詩句給她看:「蒙茗玉花盡,幽嵐花葉空,青水有鮮色,紫翠繞芳叢。」於是,王孟園就產生了以分水技法為主進行現代青花實驗的想法,通過傳統青花表現技法,以打散與重構的方式實現現代青花圖示表達,因此誕生了《蒙茗玉花盡》《幽嵐之境》《幽嵐方舟》《嵐月》等系列作品。「許多技法與構成形式是我在探索與

研究過程中的一些實驗成果,有些或許並不成熟,但是充滿了我大量的心血與冥思。希望這種裝飾探索成為現代青花裝飾藝術中富有特色的一支」她說。





>《幽嵐之境》系列




「在王孟園的青花藝術中,對現代青花的研究與探索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為對表現技法的探索,二為對裝飾形式的探索。表現技法的探索主要體現在探究如何對用水的把握,包含了傳統分水技法與實驗性水紋肌理技法。她一直想在作品中營造一種水氣瀰漫,朦朧氤氳的意象美,在不同色調的水色中追求一種和諧、統一的柔和感。而在對裝飾形式的探索過程中,她一直想尋求一種裝飾性與繪畫性的融合,一種既秩序又自然的感覺,一種散漫與凝聚的均衡,一種不同於傳統的既定圖示,但又是從傳統中走來的現代青花構成表達。」王孟園的導師楊冰教授如是說。





>《蒙茗玉花盡》系列





現代青花是傳統青花藝術的文脈延伸、歷史演進與時代表達。實現「繪畫性」與「裝飾性」在現代青花藝術中的視覺轉換、觀念融合與技法創新,即為現代青花裝飾的重要創新性表達。王孟園的青花作品通過對傳統青花分水技法在

現代裝飾圖示中的重現,展示了探索現代青花的可能性。她的探索實驗,實現了青花裝飾中兩者的交錯與融合。具象的花瓣在聚合中形成了抽象的裝飾意味,同時又賦予每朵花在繪畫層面中的水墨形式與多變造型。點、線、面的不同置換與重組使得畫面細節多變,但又形式統一。因此,「繪畫性」與「裝飾性」的統一,實現了青花瓷傳統裝飾觀念在現代裝飾圖示的重組與新型的視覺傳達,這不僅體現在構成上的統一,同時體現在筆墨上的統一,也體現在了具象、抽象與意象的統一。






>《青衣》系列





「我本科在景德鎮陶瓷大學讀的是陶瓷設計專業,當時對於裝飾設計與器型設計訓練出了很好的敏感度,我看現在的很多平面裝飾與器型裝飾,大都受到了現代西方的影響,缺乏東方藝術層面上的創新。再回看我們自己的裝飾藝術,依然 是古典的、陳舊的二方連 續 與四方連 續 那 樣的適合 紋 樣,依舊是纏枝花紋、八寶紋、折枝花卉、人物故事那些經典而又古老的畫面形式。因此我決心在碩士期間探索青花瓷藝術的全新表達,但是這種全新,一定是不能失掉東方藝術的根本。」王孟園在碩士期間師從現代青花藝術的領軍人物楊冰教授,專心鑽研現代青花藝術的研究與表達。在讀研期間,她不停地做著實驗,無論從裝飾技法上,還是從圖示構成上,無論從青花材料上,還是從燒成方式上。








 >《嵐般若》系列





「青花材質的獨特性產生了與傳統繪畫完全不同的表現特徵,不同的青料與釉面,會表現出不同的韻味。」青花是在陶瓷坯體上進行繪製的,在下筆時,不同的青料在不同的瓷胎上會產生出不同的表現效果,對於坯體的浸入程度、呈色效果都有很大的區別。王孟園對現代青花的藝術表達已經有了一定的探索成果,並總結出了一些規律。她的青花作品,在統一中探求形式的多樣化表現,在裝飾圖示中尋求創新與探索;在分水技法中尋求不同層次、不同色階的色調融合;在變化中尋找一種氤氳朦朧、水氣充盈的表達;在展示上探求一種秩序與均衡的視覺傳達方式。







>《幽嵐花葉》系列





她常說:「均衡性,是我在把握自己構圖與分割面積時的一種重要思考,同時也是我在布局青白二色時的一種重要參照。」王孟園時常在構圖階段站在作品前思考大半天,才開始動第一筆。「均衡性」是藝術與設計中的一種重要思想,體現在中國古代陶瓷造型與裝飾設計上,均有著十分經典的表現。如同宋代的執壺,中線兩側並非對稱但整體視覺統一和諧,如元青花的層層裝飾,盈滿繁多,但卻在變化中透出統一。所以東方古典藝術是一種「秩序」與「均衡」的體現。她的作品,以東方藝術表達理念為依託,在均衡性中探尋裝飾構成的變化、技法的變化、表現形式的變化。如《蒙茗玉花盡》系列,以花朵聚散的不同構成形式體現了變化中的均衡。同時在朦朧、潤澤的分水中巧妙處理色階與色層的不同表現,在藍與白之間尋求一種布局的規律與變幻。藍與白的處理使得畫面充滿了一種「乾淨」「純粹」的視覺審美。是均衡的一種純粹體現。







 >《幽嵐之境》系列





分割與聚散是現代裝飾藝術中經典的表現方式,自西方抽象繪畫誕生以來,這種不同形體與圖像的分割與聚散、重組,成為一種新型的視覺傳達方式。王孟園的作品中也體現了這種重構的形式感,如《幽嵐之境》系列之二,以不同的線與點,打散、分割畫面,使得花朵形成了具象的聚散與抽象的重組。不同色階的分水技法又強化了這種分割與均衡的構成感。使得這種裝飾構成既充滿了東方藝術意蘊又體現出耳目一新的形式感。《幽嵐之境》系列之一,以不同方格的單元組合成一組作品,自疏鬆至緊密,自開至合,自對比至 統一,形成了一組均衡的整體。方與圓的轉換也增強了這種分割與組合的形式。整個圓形中無不透出水氣氤氳與色調柔和、花身色澤朦朧與藍白色域清晰的特徵。






 >《嵐蓮》系列




「蒙茗玉花盡,幽嵐花葉空,青水有鮮色,紫翠繞芳叢。」這首詩是對王孟園

青花藝術的最好解讀。花朵在構圖中的聚散,體現出了空靈與幽靜的特徵,

「嵐」字涵蓋了幽靜、素雅、靜謐的藍調,「青水有鮮色」即傳統青花分水的詩

意表達,分水技法是青花瓷藝術中特有的表現方式,是用特製的「雞頭筆」推

動青花料水在坯面上遊走,同時繪製出濃淡自然的色階過渡,從而展現出氤氳

自然、水潤柔和的色調變化。「芳叢」是對她不同系列作品中畫面意象的直觀

表達。在思考「玉花」形象時,為實現新的視覺表達,選用了「多肉植物」引用

到畫面中,以一種新的圖示形象,體現出古典的詩意。兩者不但不衝突,反而

呼應地相當自然。






>「幽嵐之境」——王孟園青花藝術作品展展覽現場





從王孟園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讀到了東方藝術的詩意,在新的形式中體

驗到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這是一種似曾相識但又全新的「幽嵐之

境 」。




artdesign_org_cn


藝術與設計


長按二維碼可以掃描關注我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與設計 的精彩文章:

4月米蘭見 | 來不及倒時差了,米蘭設計周Brera展區搶先走起!
2018年央美學生最新獲獎精美作品出爐

TAG:藝術與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