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杭州醫生的大實話,我們還要踏踏實實地工作

杭州醫生的大實話,我們還要踏踏實實地工作

看完北京醫生的大實話後,很多同道可能有也有類似的感受,相對於發達國家的醫學同道們而言,我們的專業精神和做事方式的確還和人家差距甚大,還需要各位同道們一起努力。

這裡先舉幾個我見過和聽過的例子(可能有點得罪同行了)。不止一次我在開會時聽同行談起哮喘的治療,其中說到了孕婦哮喘的治療藥物時,提到不能服用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其中還有一位有著數項哮喘課題項目的青年才俊。更不用說我們很多醫院,即使是頂著三甲牌子的醫院,在給孕婦用藥時只會用青黴素,而連萬托林都不敢用。你研究哮喘課題,那你至少最基本的指南總要看吧!孕婦用藥本來就是要謹慎,能夠安全使用的B類葯本來就不多,你遇到哮喘的孕婦總不能亂用藥吧。

國內鍾南山主編的《支氣管哮喘基礎與臨床》里關於妊娠期哮喘的用藥分級

國外關於妊娠期哮喘的級別與前相同

某些專家在會議上發言有時也可以看出專業知識和專業精神的缺乏。有一次在全球頂級專家中國巡講的杭州站上,某大學附屬三甲醫院所提供的病例是典型的哮喘的病例,卻按照咳嗽變異型哮喘的思路去分析,好在人家也留些面子,委婉地表達出來不同的看法。我感嘆我們同道在這麼重要的場合都可以犯如此低級錯誤,可想而知平時工作存在著不少一知半解的情況。

曾經在一次由鍾南山院士組織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全國網路討論會上,有一家省級三甲醫院的呼吸科(該科主任還是該省的呼吸主委)提供了一個慢阻肺急性加重的病例,但這個病例病史很奇怪,一年內急性加重了近10次。從病史上看該患者得的其實應該是哮喘,後來鍾院士也聽不下去了,直言不諱地指出了診斷錯誤。我當時既欽佩鍾院士的勇氣和較真的態度,又替這家三甲醫院感到臉紅,在全國同道面前露了一次本不該露的丑。

我自己也曾多次遇到過一些患者,他們曾在國內知名醫院就診過,一些不算是複雜的疾病卻連一些必要的檢查都沒有做,甚至沒有考慮過,讓人感慨國內的醫學水平的落後。實話實說,發達國家(如美國)雖然每天看病的人數可能不如我們多,但看病的認真程度卻比我們高很多。捫心自問中國的醫生有多少人每天有閱讀文獻的習慣,有多少人每天除了查房門診外能坐下來認真分析病人病情,結合文獻提高認識。有多少三甲教學醫院或者附屬醫院能堅持每周兩次的集體學習和討論呢?

我多次提到過2014年的邁阿密大學醫院之行,所見所聞對我衝擊很大。在那裡,我見到了每天看大量文獻的G教授;在那裡,我見到了呼吸科的規培生(包括住院醫生和專科培訓的醫生)每周三次(周二、三、四)中午1-2小時的集體學習,見到他們討論的熱情(而不想我們的規培生很少提問);在那裡,我見過規培醫生們在查完房後拿著《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文章去討論ICU病房裡患者血糖控制的問題;在那裡,我見到了肺癌的多學科討論,來自呼吸科、胸外科、放射科、病理科、基礎醫學的各位專家們做的精美的幻燈,和非常前沿的觀點;在那裡,可以聽到臨床醫生講起囊性纖維化能和你侃侃而談2-3小時,從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到最新的治療方法,讓我感覺和他們談疾病壓力很大,因為你一定要熟悉這方面的知識,否則只是寬泛的提問你將一無所獲;在那裡,我知道的慢性支氣管炎還有很多類型,而我們的書本知識卻從未提及。

當然國情不同,目前環境下有很多客觀原因制約著我們,我們每天查房要在規定時間前完成,是因為我們的護士要在規定的時間前處理完醫囑;況且我們的病人很多,所以我們查房就只能蜻蜓點水快速查過。我們平時工作已經很忙,但還有很多行政管理的雜事要醫生們去處理,而美國醫生卻有自己的秘書來安排閑雜事情。我們由於無法做到分級醫療,每天都有大量的病人無序地進入醫院裡,每個醫生都有少則五六十,多則上百的門診病人要看,怎麼可能每個病人都能認真地去處理和溝通呢?我們甚至可以說中國的醫生被要求是臨床、教學、科研樣樣精通,可現實是熊與魚掌不可兼得,能做到樣樣精通的醫生畢竟是少數,更重要的是我們缺少大量穩定從事基礎研究的工作人員,光靠研究生收集標本做做實驗怎麼可能做到持之以恆地研究成果?我們更進一步地說,美國醫學研究的每一點滴的進步可是人家真金白銀確確實實投入後,長期積累的成果;而我們國家投入醫療行業的經費只不過是這幾年才有明顯增加,但比例尚不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怎麼可能一步登天。

但是我們自己靜下心來,勇於面對自己那顆浮躁不安、追求功利之心,直面我們自己的內心。問一問自己,能不能將研究做得更細緻一些,不要做某個疾病的標誌物,尚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之時,就滿世界宣傳什麼突破什麼神奇,而在主流的學界卻並不被承認。能不能不要只懂得抄別人的指南,而不去收集整理我們自己的疾病數據,做出針對我國民眾更好的診斷和治療意見。能不能不要單打獨干,而是聯合在一起研究,特別是對於一些少見病和罕見病,資源共享成果共享。能不能真正細緻地做事,提出創新的理論和觀點,而不是別人提出來後我們才亦步亦趨地跟著。能不能打破封閉的心態,直接在大學本科教育階段就引起歐美國家的醫學教材,讓年輕醫學生們在剛進入醫學領域的時候就能被醫學的魅力所吸引,讓他們更多地學會提問和探索,而不只是成為記憶的機器。這裡還有很多細緻的工作需要我們去做。

正如北京醫生所述,我們某些超級醫院每年幾千上萬台手術,可是卻要聽從幾百台手術的發達國家醫院醫生制定的指南。我們再捫心自問一下,有多少台手術是可以不做的?有多少1-2級的手術應該在基層普及而不是什麼手術都搶到自己手裡做。中國三甲醫生為什麼那麼忙,問問自己多少是有意義的忙,忙著擴大床位忙著完成各種指標。一個看十個病人和一個看一百個病人,看病質量當然不能同日而語了。所以現在國家也出台政策,制訂出全國113家醫院,專攻疑難雜症而不要再看小病了,但不知能不能真正做到。也希望它們能在當地起帶頭組織多中心的研究,真正做到共同進步。

另外,中國醫學界缺少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協作體系也是令人詬病,我們習慣於各立山頭,各自開展臨床研究,因此雖然我們的病人多,但一分散病例數就下降,而且代表性就不高,資源整合效率低。而我們看國外文獻有一個最大感受就是他們非常善於合作,常常多中心開展臨床研究,就能在短時間內整合大量病例以供研究,並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就能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我們別說是全國聯合了,就是一個城市都難以做到。

這是一個少見疾病的臨床研究,集合全球多個醫療機構研究所,作者非常多。

總之,在邁向一個世界強國的路上,需要高水平的醫學支撐,需要從頂層設計到下面基層醫院每個醫務工作者踏踏實實的工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呼吸科的故事 的精彩文章:

疾病的自限性談抗感染治療的療程
今天你會診了嗎?

TAG:呼吸科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