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之後,慢病毒載體臨床治療再獲成功
慢病毒載體(Lentivirus)作為一個常規的病毒實驗載體已經熟用於我們的日常實驗中,但是其是否可以安全的用於臨床治療一直飽受爭議。繼CAR-T細胞治療後,近日,又一轟動性的研究成果展示了慢病毒載體的無限可能。
2018年4月19日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影響因子:72)發表論著《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患者的基因治療》(Gen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ransfusion-Dependent β-Thalassemia)。研究者,利用了慢病毒介導的基因治療方案——LentiGlobinBB305對β地中海貧血患者進行了治療,並獲得了顯著療效,同時顯示,慢病毒載體的基因療法是安全的。該新型基因療法可使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TDT)患者免於或減少長期輸血。
治療流程
在美國對病人給葯filgrastim 和 plerixafor處理,收集病人造血幹細胞與原代細胞;
富集CD34+細胞,並對細胞進行BB305慢病毒載體轉導處理,得到的藥物產品命名為LentiGlobin,低溫儲藏;
對病人進行連續4天的白消安( busulfan )骨髓抑制處理,(注射劑量依據病人血清白消安葯代動力學分析結果來調整);
72小時監察,確定病人達到醫學認定的穩定期(連續3天病人每立方毫米血樣中有至少500個中性粒細胞);
在HGB-204臨床實驗中,β0/β0基因型病人注射劑量中位值為11.0(6.1-18.1)百萬CD34+細胞,其他基因型注射7.2(5.2-13.0)百萬CD34+細胞;
在HGB-205臨床實驗中,1位IVS1-110突變基因型病人注射8.8百萬CD34+細胞,其餘3位βE/β0基因型病人注射劑量中位值為12.0(8.9-13.6)百萬CD34+細胞(注射量見下表);
綜合分析各項檢測指標並進行安全性評價。
造血功能恢復
經過lentiGlobin藥物靜脈注射治療後,植入性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在中位值17天及30天出現,期間未有流血併發症出現。載體在PBMCs中的平均拷貝數如下圖所示,在HGB-204的每二倍體基因組中的拷貝數為0.3,在HGB-205的拷貝數為2.0。且在PBMCs中的拷貝數與載體在藥物中的拷貝數成正相關。病人血液中HBAT87Q蛋白水平提高,對紅細胞注射依賴量的減少73%。
在22位病人中,13位為非β0/β0基因型,除一人外(其注射藥物中載體拷貝數為0.3,注射後體內為0.1,拷貝數太少)其餘均停止了紅細胞注射治療,HbAT87Q含量中位值是6.0g每分升,血紅蛋白含量為11.2。9位β0/β0基因型病人,與兩年前未接受治療相比,對紅細胞注射的需求量減少73%。在兩項研究中,血液中HbAT87Q表達水平與血液中載體拷貝數相關,與年齡、基因型、脾切除狀態無關。
溶血和紅系造血異常影響
總體上病人血紅蛋白趨於穩定,溶血現象趨於緩解。紅系造血異常現象在3位βE/β0基因型中被消除,在IVS1-110基因突變型病人中無效造血現象的生物標記物也未被發現。
安全性評價
BB305載體去除了cHS4絕緣體核心來增載入體的穩定性和滴度,且整合了巨細胞病毒啟動子來驅動載體在包裝細胞中轉錄。在兩項研究中,高滴度、大規模、臨床應用級別的BB305慢病毒載體使用離子交換色譜法進行生產和純化。BB305慢病毒載體的在兩個研究中,病人並未出現安全問題,複製能力的慢病毒也未被檢測到,血液樣本檢測載體為多克隆整合位點(202-8685),並未發現dominant clones。在本次研究之前的LG001號臨床研究中的1003號病人曾出現過在HNGA2位點的優勢克隆,但隨後的研究表明病人此為點的優勢後續自主消除,期間未因此發生副作用。
研究表明,LentiGlobin藥物(慢病毒載體)可成功代替β地中海貧血症患者的傳統治療(等待捐獻者匹配骨髓),通過基因改造的手段進行治療,其安全性得到了全面的臨床驗證,患者響應率為100%,而這項研究目前仍在跟進,擬定後續跟進13年。這將是人類疾病治療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基因治療技術經過長期理論實踐,已然結出了造福全人類的果實。


TAG:復百澳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