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篆刻入門:初學篆刻如何檢查臨摹效果

篆刻入門:初學篆刻如何檢查臨摹效果

本文解決兩個問題:1、刻印時,刻完後修還是不修?2、臨摹時如何對照檢查自己的臨作效果。

先說一下臨摹的重要性,古人對於臨摹的經典言論是這一段:「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皆須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臨摹。其次雙鉤蠟本,須精意摹搨,乃不失位置之美耳。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姜夔《續書譜》)。顯然,不管是書法也好,篆刻也好,臨摹幾乎是初學者獲得技藝的不二門徑,重點在於「節度其手」。使手上有功力,有「活兒」。

篆刻入門:初學篆刻如何檢查臨摹效果

(左原印,右臨印。吳頤人老師舉的例子,印材沒有選對,印石比例錯,則刻得再好也不能稱好的臨作。)

再說修還是不修。篆刻顯然跟書法還有不同,因為動筆之外,還有有用刀的技法,因為要動刀,就存於一個是一次性刻到位,還是逐漸慢慢修到位的問題,名家們一邊主張「小心落墨,大膽動刀」(黃易語),一邊又指出「若刻文自小修大,自完修破,如俗所謂飛飛、、補刀、救刀,皆刀病也。」(朱簡語)顯然,我們要在修與不修之間選個答案:

我們的建議是:1、當作者是老練的控刀手,而正在進行的又是作品創作時,儘可能謹慎用刀,一次到位,使作品保持良好的神采;2、當作者是篆刻新手,對刀的控制還沒有達到精熟時,特別是臨摹古印或名家印時,需要儘可能「修」,以使臨件與原作「形似」。

那麼,如何修就成了一個問題,既然要修,就需要檢查臨摹效果,今天就說說這個檢查單,新手可對照檢查,以便循序漸進,高手眼力手功已高,不必再拘於此單:

一、關於文字的:

1、檢查文字的正確性。我經常見印友的作業里「印」字少刻下面一豎的臨作,新手臨刻,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因為精神高度集中於完成字形,完成印面文字時,就忽略了這短短的一豎。

2、檢查文字的位置。印面文字每個字都有它準確的位置,印友們常犯的錯誤大致有兩種:(1)印面文字次序擺錯了,鈐蓋出來發現,讀序錯了;(2)四個字中某個字或某幾個字在位置上不準確,出現上下或左右位移。

3、檢查文字的比例。印面文字的大小要協調,如果出現某個字過大或者過小,也會影響印面章法,因此要力求準確。

篆刻入門:初學篆刻如何檢查臨摹效果

(印友的作業。其實,乍一看尚可的作業,如果仔細檢查就會查出來很多細節上的不足)

二、關於線條的:

1、檢查線條的位置。包括每一根印麵線條在文字中的位置,與其他線條之間的間矩;

2、檢查線條的線質。包括線條的長短、粗細、光潔與粗糙,線條兩端的形態,線條中段的形態。

篆刻入門:初學篆刻如何檢查臨摹效果

(印友的作業。線條的線質,是決定一方印是不是在氣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殘破與鈐蓋:

1、古印的殘破是不是臨,以前討論過了,我們對於初學者的要求還是畢肖或逼肖,所以殘破也要臨,原印殘破的位置與形態都要完全照搬,因此也要一一對照;

2、鈐印的手法、墊紙的厚薄,印泥的質量都會影響印蛻的效果,檢查臨作時可以多鈐幾個印蛻進行檢查。

篆刻入門:初學篆刻如何檢查臨摹效果

(鄧散木先生的《續書譜圖解》書影)

每做一項檢查,都要思考,原印為何是這樣的線條形態,自己為什麼沒有刻到位,是刀法不熟練,是觀察不細緻,亦或是刀具、石料的原因。先是有針對性的思考,然後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地臨摹一方,要比不思考,不認真檢查臨20方還有效果,我們再回到開頭說姜夔《續書譜》:「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初學篆刻,當然可以雙鉤上石,風油精上石各種方法「得其位置」,而稍有進境之後,要儘可能動筆動手去「臨」,以保證「得古人筆意」(對於篆刻,其實還有「刀意」),但無論如何,都要「經意」,即用心思考過再動手,不要隨隨便便簡簡單單地重複臨刻,那樣臨過了就忘掉了,效果不突出。「『經意』去『臨』」才是篆刻臨摹事半功倍的做法。

(【老李刻堂】之287,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唐詩閑讀:「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篆刻學習:檢查一下,你「識篆」在哪個階段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