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娜帶娃打疫苗,一針下去,她先哭了……說謝娜戲足?納尼!這不是重點!重點是……
今天是全國兒童預防接種宣傳日,宣傳主題為「預防接種,守護生命」。
前些日子,謝娜發微博稱自己帶寶寶去打疫苗,一直跟寶寶說要堅強,不痛不痛,就像螞蟻夾了一下的感覺。誰知一針紮下去後,謝娜自己卻哭了起來……
諸如此類的場景,各位親親寶媽,並不陌生吧?
很多人可能會說:矯情!
那隻能說明你還沒當媽!媽媽的溫柔,只有在這個時候才得以體現得淋漓盡致!
同樣身為寶媽的穎兒不就表示感同身受了么!
一想到,那冰冷的針頭要刺進寶寶嬌嫩的皮膚,心疼到不行!
沒辦法,別說心疼了,心碎到太平洋,疫苗也是必須要打的!
不打可不可以?別鬧了!你這是在拿寶寶的生命開玩笑好不啦!
為啥非得打疫苗?
寶寶出生的時候會從母體攜帶一些「寶貝」——免疫因子,但是這些「寶貝」只能維持寶寶6個月的「正常開銷」,這就是為啥6個月之前的寶寶不愛生病的原因。
6個月以後免疫因子用完了,但是寶寶自身的免疫系統還沒發育完善,青黃不接的時期啊,寶寶特別容易被各種疾病盯上,話說,這就有點悲催了……
這個時期的寶寶急需外援,dangdangdang,就是疫苗啦!
接種疫苗可以幫助寶寶在體內形成免疫,以保證機體免受疾病的侵襲!
接種疫苗是預防、控制傳染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也是保護孩子健康的最好手段!
So,疫苗必須打!
但是,接種疫苗的時間、接種者的身體狀況、是否有禁忌證等,都對疫苗的功效以及接種後可能產生的不適反應有諸多影響哦!
因此,接種疫苗前家長一定要仔細了解寶寶的身體情況是否適合接種。
特別是新手家長,要了解寶寶對即將接種的疫苗是否有禁忌證,否則很可能不僅沒有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反而會引發其他問題。
通常有以下情況的寶寶應禁忌或暫緩接種疫苗:
患有皮炎、化膿性皮膚病、嚴重濕疹的小兒;
體溫超過37.5℃,有腋下或淋巴結腫大的小兒;
患有嚴重心、肝、腎疾病和活動型結核病的小兒;
神經系統包括腦發育不正常,患有腦炎後遺症、癲癇病的小兒;
嚴重營養不良、嚴重佝僂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小兒;
有哮喘、蕁麻疹等過敏體質的小兒。
如果小兒每天大便次數超過4次,須待恢復兩周後,才可服用脊髓灰質炎糖丸;
近期注射過多價免疫球蛋白的小兒,6周內不應該接種麻疹疫苗;
感冒、輕度低熱等一般性疾病視情況可暫緩接種。
如果寶寶身體狀況良好,沒有既往過敏史,那就可以放心接種疫苗咯!
接種完疫苗後
家長也不要大意哦!
要加強觀察寶寶1~2天,一旦發現寶寶有異常表現如發熱、煩躁、嗑睡、呼吸急促等,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寶寶接種疫苗後,接種部位經常會出現紅腫現象。
這些反應都正常嗎?
如何看待寶寶接種後的反應?
正常反應
局部反應如輕度腫脹和疼痛。
如寶寶屁股上出現硬結就是接種百白破疫苗後常見的現象。
寶寶的接種部位一定要保持清潔,24小時內不能沾水,要保持乾燥;
不能讓寶寶隨意搔抓打針部位。
如果忽視了這些小細節很容易造成寶寶接種部位嚴重紅腫哦!
接種疫苗後的全身反應有發熱和周身不適。
一般發熱在38.5℃以下,持續1~2天均屬正常反應。
無論局部還是全身的正常反應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多喂水、讓寶寶多休息即可。
如果寶寶高熱,可以做物理降溫、可服用退燒藥,吃些富有營養又好消化的食物、多喂水並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病情變化。
異常反應
局部感染、無菌性膿腫;暈針、癔病;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休克等。
遇到暈針、過敏性休克應立即讓寶寶平卧、頭部放低、口服溫開水或糖水。
同時,應立即請醫生作緊急對症處理:
1
出現皮疹,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寶寶服用脫敏葯;
2
出現過敏性休克一般表現為接種後極短時間內寶寶面色發白、四肢發涼、出冷汗、呼吸困難、甚至神志不清、抽搐等。
3
此時一般醫生會立即給寶寶進行腎上腺素皮下注射,同時給予激素和脫敏葯觀察治療。
結論出來咯!
疫苗,是肯定要打的!具體什麼情況能打,什麼情況需要推遲,好好看文章!
關於疫苗接種的相關知識,咱們先聊到這!
親愛的小夥伴們,還有啥想了解的,可以給葯娃留言哦~
葯娃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版權聲明
小號文章均為葯娃泣血原創或特邀作者獨家授權發布!
動動小手轉發,讓更多人受益是葯娃願意看到滴!
如需轉載,呼叫葯娃那是必須滴!
關於商務及廣告合作,呼叫葯娃也是可以滴!
投稿快到「碗里」來!
葯娃很好說話滴!but偶們的律師阿姨有張嚴肅的臉!
關注葯娃的小夥伴都在看
圖片來源於網路


※春困綿綿無絕期……幻想保持「超長待機」模式!去吧,春困!
※別讓老套的「經驗之談」耽誤寶寶贏在起跑線上!維生素AD,這麼補才靠譜!
TAG:葯葫蘆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