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興事件」之後的反思:為什麼中國的VC沒有往晶元方面去投資?

「中興事件」之後的反思:為什麼中國的VC沒有往晶元方面去投資?

本文字數:2531,閱讀時長大約4.5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濟美

時間點很是湊巧。摩拜、美團等商業模式創新的公司,剛剛以令人砸舌的估值轉讓股權,而中興被制裁事件,讓輿論對於投資界,尤其是創投界過於追逐商業模式創新、冷落技術創新提出了質疑和批評。

2018年投中集團上海年會上,投中集團管理合伙人馬峻向PE/VC界大咖們拋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的VC沒有往晶元方面去投資?

這是八天前美國制裁中興事件以來,中國投資界對晶元、半導體行業遭遇的突如其來的變化,向投資業界人士是否應當對科技創新承擔必要的責任,發出的第一問。

時間點很是湊巧。摩拜、美團等商業模式創新的公司,剛剛以令人砸舌的估值轉讓股權,而中興被制裁事件,讓輿論對於投資界,尤其是創投界過於追逐商業模式創新,冷落技術創新提出了質疑和批評。創投大咖們的話語語境中,扶持商業模式創新,幾乎成了扶持技術創新的對立面。

2018年投中集團上海年會上,至少有一半的演講和討論嘉賓提到了「晶元」和中興事件,無論晶元和半導體會不會成為PE/VC 界真正的投資風口,至少它讓創投界回到20年前去復盤當年投資或不投資半導體的投資決策,以及反思創投界對於技術創新的孵化和扶持的責任意義。

晶元投資熱

有意思的是,2017年投中集團年會的熱詞「共享經濟」,已經「下架」,到了今年,前來參加的創投界大咖們,紛紛對「共享」二字避之不及。

今年年會最熱話題當屬「晶元」。創業圈關於風口最新的段子說,中興事件後,創業者們紛紛將商業計劃書的關鍵字,由「區塊鏈」改成了「晶元」,其他內容則原封不動。段子調侃的是創業者們追逐風口的變化之快。

深圳市恆泰華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郝丹透露的信息也印證僅僅幾天,投資市場已經出現了「晶元熱」:恆泰華盛前兩天參加一個半導體項目的競拍,發現一個還不錯的半導體項目,瞬間溢價1-2倍。「這個市場(半導體)已經變成了僧多肉少的市場,短期來看,這個(熱點)會繼續持續」。

不少投資界人士認為,這是對過往過度追逐模式創新的「一種糾偏」。達晨財智總裁肖冰就認為,過去幾年,大量的錢投向了很窄的賽道——商業模式創新裡面。因為創投行業總是短視地希望投資迅速見效,「巴不得幾個月催肥一個企業,一、兩年的時間就上市」。而大量科技創新類企業嗷嗷待哺,「(科技創新類企業)需要我們,而且是我們大顯身手的時候,我們的機構卻忽視了(對他們)的投資,這正是我們需要反思的地方」,肖冰說。

一個被普遍拿來舉例的就是共享單車,不少PE/VC大咖反思,共享單車、團購等模式創新消耗了創投行業大量的資金,以及社會資源,「現在反思正及時。」

啟明創投是摩拜單車C輪和D輪的投資者,大咖們所提及的「反思」,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甘劍平並未「接招」。作為股東和投資人,甘劍平試圖從資本回報的角度澄清對輿論狂潮下的摩拜單車「誤讀」:「摩拜是一個(投資)成功的案例,它給我們的IRR(內部收益率)有百分之幾十,作為股東,我要為摩拜的管理團隊點贊,感謝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給予我們很好的回報。」

晶元行業投入回報比太低?

馬峻的晶元投資問,引來了大咖們從投資歷史、中國半導體業現狀來解釋為什麼PE/VC不投晶元業。

半導體專業出身的凱旋創投執行合伙人周志雄指出,2000年左右,半導體在美國的投資界眼中還算一個不錯的行業,到了2010年,美國的VC界已經不投半導體產業了。這是因為晶元的應用層面都在中國和韓國,美國的資本市場已經不支持晶元行業了。就中國投資界而言,中國的資本市場需要的是「profit」,所以中國也冷落了基礎性的晶元企業。

原IDG資本合伙人、火山石資本創始人章蘇陽認為,這種冷落是正常的,以中興事件來從道德上譴責PE/VC行業,缺乏合理性。歷史地看,20年前,中國的VC行業剛剛起步,「1億美金的基金就是大資金,晶元行業投資大,資金集中度要求高」,所以今天看到的晶元企業VC埋伏的不多。

同時,晶元行業產生的是平均利潤,不產業壟斷利潤,投資其他行業比晶元更容易產生回報,章蘇陽總結:「只要這個情況(投入產出率低,尤其是相對投入產業率低)依然存在,PE/VC投晶元企業的就一定少,(晶元技術的投資)一定是屬於國家和政府大資金做的事。」

「資本是逐利的,無可非議」,章蘇陽替投資界辯解,並呼籲輿論理解PE/VC行業。

DaoCloud聯合創始人陳齊彥則把以晶元為代表的基礎產業上升到了「大國重器」的地位,他提到作為民營企業投資這類產業的非現實性:「像信息技術、電子化技術坦率講都是重資產的投入,任何一個民營企業,甚至一個國企去投都要面臨巨大的財務風險,更現實的情況是,也沒有人才集聚的效應,所以(大國重器的)投入應該是一個國家意志。」

對於基礎性研發的行業,即便國家主導發展和投入,路徑也是有講究的。前美國富達投資中國總裁楊曉冬以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項目的例子來說明在技術研發這一塊的「院校、NASA、企業」金三角的生態模式。「NASA會把項目給到學校,學校研究好了再應用到企業當中。整個生態是完美的,而高科技方面,美國政府是最大的採購商。」

楊曉冬不太同意將高科技產業投資的棒直接交給國家。他認為,國家要做的,是在稅收、知識產業保護方面給創新者提供培育土壤:「真正把錢用在刀刃上,是國家通過基金給到VC,由VC去發現和投資給那些想改變世界和人類命運的人。」

未來技術革新的希望在中國

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的觀點更著眼於未來,他相信,商業模式創新,使大家都能賺到錢,再回饋工業,從而回饋技術,即「貿工技」的老路,「這是一條比較現實的路徑」。

「貿工技(外貿-(--流通環節)-工廠(生產環節)---技術研究(科研環節)」,是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以後發優勢趕超歐美髮達國家的一種企業發展戰略。即以流通領域,也就是貿易領域為推動,通過獲取市場上的需求反饋信息,讓工廠在生產環節中來調整產品,繼而倒推技術部門的研發和革新。華為即是典型的以「貿工技」起家,後來轉型高科技的一家公司。

光速中國創始合伙人韓彥在矽谷的體會佐證了朱嘯虎樂觀態度的合理性。他看到,滴滴、華為等企業取得創新優勢之後,都會在矽谷呆上一個月,幹什麼?面試,每天面試20多場。「所以我預見未來10至20年,會出現華人高科技人才大批迴流中國的景象,未來技術革新的希望在中國。」韓彥的見聞,正暗合了朱嘯虎先賺錢,再搶人,才能佔領技術制高點的邏輯。

投模式創新,還是投技術創新,反映的是投資界對於短期回報和長期回報的不同看法。創東方董事長肖水龍更多的是給投資界打氣,「投資商業模式創新的這波浪潮已經過去了。創投界人士有企業背景的很多,對技術不應該懼怕和恐懼。投資賺錢固然重要,但沉下心來堅守(價值觀)更重要,因為堅守就能獲得回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網 的精彩文章:

「芯」痛之下,中國如何破局?
全球科創中心百強榜發布:中國佔8席,北京上海分列第9、17位

TAG:第一財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