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創刊

《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創刊

近日,「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視域下南京大屠殺研究暨《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新刊創刊」主題活動在南京舉行。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江蘇省社科院等高校和科研單位的近30位專家,圍繞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南京大屠殺與抗日戰爭研究、《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新刊創刊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與會學者表示,《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的創辦不僅為南京大屠殺研究和日本侵華研究增添了生力軍,而且為向世界傳播南京大屠殺研究,反對日本右翼的荒謬言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台。

進一步拓展研究議題

據介紹,《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的前身是創辦於2008年的《南京大屠殺史研究》,2013年更名為《日本侵華史研究》。2017年,《日本侵華史研究》正式獲得刊號,並更名為《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成為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季刊),主要刊載日本侵華、抗日戰爭、近現代中日關係、戰爭遺留問題、和平學等方面的研究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資料》編審劉萍表示,從《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到《日本侵華史研究》,再到《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這本刊物的定位越來越專業,這使它更容易受到稿源和影響力的制約。因此,刊物的定位宜寬不宜窄,要把視野放寬,欄目設置要更多元。

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院長張憲文提出,在日本侵華或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方面,我國學界過去多從中國抵抗侵略的角度入手,研究的多是受害方的歷史,從侵略方開展的研究還不夠。他建議深化相關研究,將視野拓展到日本對亞太地區的侵略上。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臧運祜則認為,從研究內容上看,日本侵華的歷史不僅包括戰前70年的歷史,還包括戰後70年的歷史。至今,「慰安婦」等問題仍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所以,刊物要覆蓋這兩個70年,但要以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為重。此外,還應重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學研究等積極向上的議題,激發更多的正能量。

「侵華日軍反人類的罪行,不單單需要從受害國人民的心理感受來研究,更需要我們超越受害者的感受,從國際法的角度,從人類共同的價值判斷的角度來認識,來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卞修躍提出,刊物在內容上可以和《抗日戰爭研究》雜誌形成一種對應互補的關係,從日本侵華史的角度組織、刊載相關專題研究的論文,同時也可以涵蓋國際法、軍事史、社會史、口述史等視角的研究論文。

提升編輯隊伍的編研能力

近十年的辦刊經驗、比較成熟的研究定位、相對穩定的作者隊伍和發行渠道、CSSCI來源期刊的稱號以及上級部門的支持等都是《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辦刊的優勢,但如何辦好還有待進一步努力。

劉萍認為,要辦好一個刊物,編輯的作用非常關鍵,不僅要主動出擊,設置議題,積極培養刊物作者,還應對相關領域的學術著作有深入的了解。「編研從來都是不分家的,只有對這個問題有很深的研究之後,你才能對這篇文章的學術創新點有所把握。」

針對辦刊細節,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姜良芹表示,在辦刊經費上,建議約稿的報酬比一般投稿報酬高一些;在辦刊質量上,要保證編輯人員的精力和實踐;在辦刊定位上,可以瞄準《抗日戰爭研究》的學術規範,但在內容上要與其有所區別,學術方向上的差異化有助於吸引稿源;在欄目設置上,還可以納入多學科和對日本其他暴行的研究。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志民提出了相同的看法。他說:「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華暴行的縮影,承載著近代中國人遭受的苦難,但日本還存在很多其他暴行,如細菌戰、化學戰等。」所以,刊物在欄目設置上應有所拓展,例如在「南京大屠殺研究」欄目之外設一個「其他暴行研究」欄目。

針對議題的設置,徐志民建議,今年不僅僅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0周年,還是14名甲級戰犯「入祀」靖國神社40周年。這40年來,抗戰紀念設施的建設、抗戰研究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刊物可以圍繞40年來抗戰研究的變化作一些回顧和總結,對當前的熱點問題作一些回應。

將南京大屠殺研究推向世界

據了解,為了將中國的日本侵華和南京大屠殺研究推向世界,《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還將推出英文版。江蘇行政學院教授楊夏鳴說,通過這本期刊的英文版向國外介紹我國的研究成果非常好,但稿源和翻譯工作面臨很大挑戰。他建議邀請國外的學者寫作或編譯一些與日本侵華和南京大屠殺相關的文章。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主任張連紅同樣認為,在內容上,期刊可以引介一些國外學者的文章,也可以在辦刊過程中與國內外同類期刊形成合作關係,進一步拓展稿源,提升辦刊水平。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提出,刊物組稿不應僅局限於歷史學的文章,還應關注其他學科的文章。在具體的文章採選中,刊物要用學術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對學界的要求,刊物只有追求更高的標準,才能獲得學術界的認可。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表示,刊物的編輯標準要更高,編輯流程要更嚴格,編研隊伍要積極主動地爭取作者,以這個刊物的編研為基礎迅速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和編輯能力。針對如何提升該刊物的影響力,張建軍表示,刊物一方面要與一般公眾媒體建立緊密的聯繫,另一方面也要主動再翻譯、再傳播,實現學術期刊的二次傳播。

原標題:日本侵華研究增添生力軍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宗悅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重量級辭書《馬克思主義大辭典》首發
《世界經濟》2018年第3期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