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江蘇一天開跑9場馬拉松:除了展現「面子」,更考驗「里子」

江蘇一天開跑9場馬拉松:除了展現「面子」,更考驗「里子」

「砰!」「砰!」

隨著發令槍響,揚州馬拉松、南京仙林馬拉松等多場賽事,過去這個周末在江蘇開跑。

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統計,之前的一個周末,4月15日上午,江蘇更是有九地同時開跑馬拉松,從蘇南到蘇北,從黃海之濱到洪澤湖畔。

2015年被稱作馬拉松元年。自那之後,中國馬拉松賽事數量呈幾何級增長,辦賽城市也從一線城市迅速蔓延至二三線,以及中小縣城。

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看,馬拉松對於經濟實力不同、人文環境迥異的各個城市來說,意味著什麼?所追逐的效應是什麼?賽事洶湧的背後,更多是政府主導還是市場所需?

以經濟大省江蘇為例,澎湃新聞梳理近兩年的馬拉松賽事,從地域分布看,經濟實力更優的蘇南明顯多於蘇北,旅遊天賦更高的城市較其他也更為熱衷。

同時,一擁而上之後,城市馬拉松也已逐漸開始洗牌。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蘇北多個城市在2016年熱鬧辦過一屆馬拉松後已陷入停擺,再次舉辦時間未知。

2018年4月21日,江蘇省南京市,當日上午8時,「活力仙林」為主題的2018南京仙林半程馬拉松比賽在羊山公園開跑。 東方IC 圖

場次多花樣多

每年的春秋兩季,都是跑馬好時節。

對於主辦方來說,每一次動輒上萬人參與的馬拉松,都是對組織能力、財政支持、服務水平的巨大考驗。作為經濟大省,江蘇在組織馬拉松賽事方面有良好基礎。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有超過40場馬拉松在江蘇開跑。2018年,這個數字只增不減。

澎湃新聞注意到,馬拉松賽事在多個維度正呈現多元化趨勢。比如,在距離上,分全馬、半程馬拉松和迷你馬拉松。在馬拉松運動專業程度尚且不高的情況下,完成難度相對較低的半程馬拉松,往往更受各地主辦發和參賽者歡迎。

在參賽選手方面,出現了專門針對女性跑者的「女王跑」。比如今年3月底舉行的南京浦口女子半馬,以及4月15日舉行的無錫女子半馬,蘇州也在2017年下半年舉行了女子半馬賽事,受到大量女性跑者的歡迎。

在比賽時間上,江蘇宿遷曾在2016年獨樹一幟地舉辦過一屆「熒光半程馬拉松」,也就是夜跑比賽。

甚至在跑步方向上也出現了分野。4月15日,國際垂直登高大獎賽無錫站比賽在無錫「第一高樓」國金中心舉辦,又被稱作「垂直馬拉松」。和向前奔跑不同,「垂直馬拉松」考驗的是選手向上攀爬的實力。

辦賽邏輯

從區域來看,經濟實力較為發達的蘇南地區明顯更多。

澎湃新聞梳理髮現,江蘇長江以南五個設區市的馬拉松賽事,一年可達到30場左右。截至目前,蘇南地區的縣級城市中,僅丹陽沒有組織過或近期計劃舉辦馬拉松。

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是否開辦馬拉松,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定關聯,也與當地的交通、服務等要素密切相關。

經濟相對發達、人口相對集中的城市舉辦馬拉松時,馬拉松往往不會是單純的體育比賽,還會和當地產業特徵相結合。

比如今年4月15日,全國百強縣龍頭城市崑山首次舉辦馬拉松。澎湃新聞注意到,崑山當地媒體稱,除了「美麗」牌、「服務」牌,崑山馬拉松還有「兩岸」牌。

崑山是老牌台資高地,10萬台商台胞在崑山工作生活。因此,打出「兩岸一家親」主題的昆馬,被當地媒體解讀為「昆台從產業相融到心靈契合的深度融合發展平台」。

半年前舉辦的太倉中德馬拉松和昆馬有異曲同工之妙。公開資料顯示,縣級太倉市目前坐擁280餘家德企,以及中德企業合作基地等產業園區,對德合作堪稱遍地開花。

反觀江蘇長江以北八座城市,馬拉松賽事平均數量普遍不及蘇南地區。然而,數量少並不意味著熱情低,蘇北也不乏熱衷於舉辦馬拉松賽事的縣城。

比如洪澤湖畔的幾座縣級城市。湖東岸的洪澤、金湖都已連續數年舉辦馬拉松賽事。

金湖縣副縣長高昌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馬拉松不僅是一項體育賽事,「我們想通過舉辦馬拉松推動金湖縣住宿、交通、旅遊發展,把潛在資源變成『財源』,推進金湖縣各方面迅速提高。」

洪澤湖西岸的宿遷泗洪,近年來更是形成了一年兩賽的機制。除了上半年的生態濕地半程馬拉松,下半年還會舉辦稻田國際半馬。

泗洪縣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馬拉松對當地旅遊、住宿、餐飲等行業的帶動是明顯的。數據顯示,2017年,泗洪接待遊客突破45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2.3億元,達到新高。

還有蘇北「經濟窪地」灌雲縣,在「終結化工大縣,向旅遊大縣轉型」的背景下,於4月15日首次開辦了灌雲國際馬拉松,吸引了3000名選手參賽。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熱衷於開辦馬拉松的蘇北縣城存在共性,往往都擁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或有著旅遊強縣的目標。

用馬拉松帶動旅遊,實現「彎道超車」,已成為部分相對落後地區的共同捷徑。

2018年4月22日,2018年中國揚州國際半程馬拉松賽在揚州馬拉松公園廣場鳴槍開跑。 視覺中國 圖

「自上而下」

王宗平認為,中國大部分馬拉松賽事目前還處於追求社會效應的階段,政府辦賽的目的,更多是為了通過取得社會效應實現經濟效應。

有分析人士認為,和國外「自下而上」的辦賽邏輯不同,中國馬拉松整體還處於「自上而下」的推動中。

2017年7月,國家發改委、體育總局等部門聯合印發《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馬拉松、自行車等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行動方案(2017年)》(下簡稱《行動方案》)。

國家發改委解讀稱,《行動方案》是有效拉動體育消費、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體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齊發展短板的有效手段。

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又有政策鼓勵支持,各地辦賽自然你追我趕。

而這種「自上而下」的推動,有時也會導致賽事受干擾的因素較多。澎湃新聞了解到,蘇北某縣區在2016年舉辦過一屆馬拉松後,停滯至今。

當地體育局知情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首屆馬拉松辦得有些瑕疵,當地領導赴外地學習辦賽經驗後,得知「馬拉松跑死了人,問題拖了大半年無法解決」,就決定不再辦了。

蘇北另一個縣城情況有些類似。據當地文廣新局知情人士透露,2016年辦了一屆後,2017年因為相關領導不支持再辦,所以擱淺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馬拉松賽事的連續性、品牌性,往往是一座城市馬拉松賽事成功與否的重要評判標準。辦辦停停,無疑對地方和賽事本身形象不利。

辦好需要「底子」

「雖然馬拉松等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快速發展,但仍然面臨著供給總量不足、賽事結構不優、服務質量不高、市場潛力未充分釋放等問題」,2017年9月,國家發改委社會司副司長郝福慶表示,問題突出體現在馬拉松賽事「報名難」、「參賽難」,多層次賽事數量仍然偏少,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參賽需求。

事實上,在政策和大環境推動下,馬拉松正一邊「開花」一邊「洗牌」。有序的組織、良好的體驗,都是馬拉松賽事主辦方所必需的「底子」。

據公開報道,國外有馬拉松賽事優秀主辦方對於辦賽經驗的總結就是,應充分適應和尊重參賽者的需求,並給參賽者和觀眾帶來難忘的體驗。

而這,將是馬拉松賽事在短暫刺激地方消費外,可能會給辦賽地帶來的良好的長遠口碑以及經濟效應。

「出於個人價值的實現和展示,多數馬拉松參賽選手往往會發布朋友圈、微博,這等於幾千人同時給當地做了一次免費廣告。」王宗平認為,社交媒體對於賽事的帶動作用無法忽視。

然而,社交媒體也是把「雙刃劍」。如果賽事組織和體驗做得不夠好,被數千人集體吐槽,那麼對於當地的形象則會起到反作用。

因此,馬拉松除了展示「面子」,還相當考驗「里子」,比如賽事組織、保障水平等等。馬拉松比賽,一定程度上是一座城市軟實力的綜合體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起訴特朗普的美國艷星再次爆料:「我被人身恐嚇了」
韓國決定再撥款1.3億韓元,援助朝鮮代表團參加平昌冬殘奧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