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評價當年柳傳志與倪光南之爭?

如何評價當年柳傳志與倪光南之爭?

2000年之前,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與總工倪光南之間的官司尤其熱鬧,廣為人知。如今20年過去了,餘波未了。

有人說,聯想走錯了路。

柳傳志「拋棄」倪光南,有人說,聯想的路走錯了。

柳傳志「拋棄」倪光南,持意走「貿工技」的路線,是害了聯想;

也有人認為,倪光南太書生意氣,太固執、太自私,「歷史不可能再回到1995年。

按照倪光南的意願重新走過,而柳傳志今天的聯想似乎比1995年能夠想像的還要輝煌。」

對於一位知名的科學家,倪光南偏不服這一口氣。

這麼多年過去了,中興被美國制裁,中國面臨著核心技術缺失的難題,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我們又該如何評價當年二人之間的爭鬥?

@我為科技狂

如果聯想當年堅持走倪光南的「技工貿」路線,選擇自主研發處理器晶元、操作系統等核心的技術,同時不斷積累知識產權,那麼聯想的體量不僅有可能會比今天大得多,而且還有可能是家既大又強的企業,並且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應該不會遜色於今天的華為。

1984年,柳傳志、王樹和、張祖祥等11人在北京創立聯想。聯想成立之初,柳傳志等人對於聯想的出路在哪裡,都曾一籌莫展。其間,柳傳志、王樹和、張祖祥三人絞盡腦汁,苦想聯想的出路,最終三人都想到了同一個人,那就是倪光南(倪光南和張祖祥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相互結識)。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身為計算所研究員的倪光南,已經是位一流的計算機專家,在中科院和電子界的呼聲甚高。多少的名牌企業以高薪誠聘倪光南,均被倪光南一一謝絕。但偏偏讓很多的人想不到的是,柳傳志、王樹和、張祖祥三人專程親往倪光南的住處,並誠請倪光南出山,倪光南則一口允諾自己擔任聯想的總工程師。

同時,倪光南提出的條件亦不同凡響,那就是倪光南本人在聯想「不做官,不接待記者,不赴宴會」。之後的好幾年裡,聯想通過開發並向市場銷售倪光南的聯想式漢卡,在市場中站住了腳,進而在市場中發展了起來。

大概到了聯想的第10個年頭,柳傳志與倪光南之間漸生不和。倪光南想的是,聯想應該對標國際上的英特爾,全力開發晶元等核心的技術。

而柳傳志曾當場給倪光南潑過冷水,就說道:「有高科技產品,不一定能賣得出去,只有賣出去,才有錢。」

在那時,柳傳志更在意聯想在短期的效益,堅定地以為聯想根本不具備自主研發處理器晶元的實力,再考慮到國內的工業基礎、技術儲備和資本實力等方面的不足,包括聯想在內,在中國的本土企業幾乎是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全球的電腦市場(注意這裡的「短期」)。

而後,柳傳志與倪光南之間的關係迅速惡化。倪光南開始向中科院控告柳傳志,控告的內容一度從柳傳志的作風問題發展至嚴重的經濟問題,兩個人之間交惡更是擺上了檯面。

根據網路媒體曝光的資料:1995年6月,聯想的200名管理層聚集到一間會議室里,柳傳志和倪光南分別坐在第一排的兩邊。

中科院計算所的所長、聯想的董事長曾茂朝當場宣布了一個決定,免去倪光南在聯想的總工職務。後來有人就分析,從中科院及聯想的高層一邊倒地力挺柳傳志這一點便可看出,聯想的股東們其實從心底里是不願意燒錢搞什麼核心的技術研發,更確切地說是不願意去冒這麼大的險。

1999年9月,聯想正式解聘倪光南。從這個案例,似乎能讓人聯想到,華為至今都不肯上市。

如果真要仔細地去深挖聯想在過去的那段歷史,我倒是以為,如果當初柳傳志有足夠寬廣的(容人)胸懷和長遠的眼光,堅定地支持倪光南在技術這條路線上一直走下去。聯想應該不至於走到今天這樣大而不能強,並且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

試想一下,如果聯想當初肯在程式控制交換機、處理器晶元、操作系統這些核心的技術上面投入足夠的資金,給予足夠的耐心等待,那麼現在的聯想或許在全球的通信、計算機等行業中該是有著相當強的競爭力,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通信和晶元巨頭,而完全不必像現在這樣干著組裝電腦和銷售代理等利潤率低的業務。

倪光南在聯想擔任總工的那些年裡,主持開發了聯想式漢子系統、聯想系列微型機。聯想便是靠著聯想式漢卡從市場中賺到了第一桶金,在成立之後的頭三年里從市場上獲得的利潤便達1200多萬元。

倪光南為聯想前期在市場中站住腳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在聯想的事業蒸蒸日上之際,倪光南力主聯想接下來必須開發和積累核心的技術,並要抓住計算機與通信融合(ICT)的大趨勢早做規劃、早點行動。

1992年,倪光南在聯想立項開始研發程式控制交換機。

到了1994年7月,聯想與華為同時取得了國家的入網證。那段時間裡,在聯想的內部,程式控制交換機事業部已經成了第二大事業部,僅次於微機事業部。

1993年,倪光南在聯想還組織小型機部、軟體中心和R&D部共三個部門聯合研發LXBS金融平台軟體,該產品在市場上獲得了良好的反饋。

1994年,倪光南還曾在聯想籌劃組建集成電路晶元設計公司。順便插一句,華為1991年就在內部設立了集成電路設計部門,也就是海思半導體的前身。

當然,伴隨著倪光南被聯想排擠出核心的管理層,倪光南為聯想所做的部署、規劃和構想,均為聯想所拋棄。聯想取消了程式控制交換機事業部,實際上也是讓自己白白地錯過了計算機與通信融合的大好時機。

結果卻是,起步比聯想晚了很多,規模也曾經比不過聯想(程式控制交換機事業部)的華為,如今已把聯想遠遠地甩在了後面,並且成為了中國甚至全球的高科技巨頭之一。

另外,業內還有人甚至這樣評價,如果倪光南為聯想籌劃的集成電路晶元設計公司能順利組建並發展起來,同時基於聯想+復旦大學的「產學研合作模式」,聯想不僅在國內幾乎找不到對手,還將能更早地推動中國的晶元事業發展和提升。

還有,正當聯想在事業上發展得如日中天時,柳傳志是怎麼做的?柳傳志寧願讓聯想把資金投向房地產、白酒等這些跟核心的技術八竿子打不著的行業,也根本不願意把資金投入到入到晶元等核心的技術研發上來。

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那真就是個富有戰略眼見的企業家,任正非堅定地看好通信行業,堅定地聚焦在自己的主航道上,持續不斷地投入資金以研發核心的技術,華為便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最後的幾段文字,是媒體引用倪光南曾經講出的原話:

「我最難的日子是1995-1999年期間,那時我沒有工作,被懸空了,但還在聯想,無法做別的事情。1999年,聯想把我掃地出門,對我反而是種解脫,我獲得了新生。」

「這完全是信息不對稱,大家並不清楚真相是什麼。但這些現在都不重要了,相對於推廣國產操作系統替代Windows,這些都是小事。」

「目前來看發展很好的高科技企業,都是科技人員主導的。」

「華為很令人欽佩,在世界同類企業中比思科還強,可以說是通信設備領域最強大的公司,將來有希望成為世界高科技公司的龍頭。」

「科學家與社會結合的目的,一定要出於公心,不能抱有太多的私念,否則就丟掉了科學造福社會的本意,成了某一個人打著科學的旗號造福自己了。」

@李俊慧

不論是貿工技,還是技工貿,本身無所謂對錯。

簡單說,不能以當前行業面臨的困境去否認當年柳傳志選定的貿工技策略,也不能用當時倪光南主張的技工貿來否定聯想集團這些年的發展。

事實上,在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或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到底選貿工技,還是選技工貿,可能需要冷靜看待。

在當年聯想面臨的生存發展問題之上,貿工技顯然讓聯想實現了快速突圍和騰飛,如果堅持技工貿,聯想最後能做多大也說不好。

畢竟技工貿與貿工技最大的區別在於,先解決什麼問題,是先解決技術創新問題,還是先解決企業生存問題。

在企業生存都是問題的時候,沒有社會資本助力,貿然選擇技工貿,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也很大。

當然,在企業做大之後,死抱貿工技不放,不願投入資金、人力研發新技術,也是不合時宜的。

任何時候,鼓勵創新都是對的,但是,到底是模式創新,還是技術創新,是原始創新,還是應用創新,可能也需要根據企業或社會的發展階段不同而不同。

當前,在企業實力壯大或國家整體實力提升之後,更加應該鼓勵原始創新和技術創新,這是無可厚非的。

@事了了

當年之爭的對錯,今天已用結果實事告訴我們柳傳志贏了鬥爭 ,輸了未來。其實這事對我們更大的啟發是,企業在展良好的時候如何不要錯過機會。

聯想當年柳和倪的鬥爭 ,以當時的情況,柳是對,但5年後,10年後,15年呢?環境變了,聯想 了變了,難道戰略不能調整嗎?

原因很簡單,聯想 一直在賺錢,一直在發展,一直在一條路上走,結果,直到有一天,原來的路走不下去了,才說一開始選擇路不對,其實並不合理。

這就像,一個人沒水喝,快死了,看到河裡有水,就去喝,然後不渴了。然後開始蓋房,結婚,生子,一直在喝河裡的水。

有人提議要打井,這樣可以喝到乾淨的水,而且不怕河裡沒水,大家都反對。然後河邊慢慢來了公廠,河水開始不幹凈了,這家人一直還是喝河裡的人,一直,一直 ,一直。

直到一天,河裡的水不能喝了,你現在怪當年不應該喝河裡的水,應該打井。

關鍵問題,這麼多年,為什麼一直沒有調整呢?

就算開始不需要打井,那開始有工廠時,為什麼還不打井呢?

企業經營,出現一個問題,去尋找原因很重要,更重要的,尋找企業為什麼沒有糾錯機制,更重要的建立一種機制,企業核心業務賺錢的同時,要不斷投資潛力業務,這些業務短時間沒有回報,但卻是未來的回報。

@首席發言者

當時的中國晶元嚴重落後於西方,而同時倪光南作為技術人員,顯然不會考慮到市場因素。即使當年中國生產出了晶元,但是並沒有實際的市場可以支撐,而美國的晶元則高度成熟,國內品牌機為了生存自然會選擇美國晶元。

同時要注意的是,晶元是一個高成本投入,高風險的產業,在英偉達、AMD、因特爾,幾十億美金投入研發新一代晶元,是常有之事,因為一旦失敗,其還有著上一代的晶元業務勉強支撐維持。

當年的聯想僅僅只是一個初創企業,根本無力抗衡失敗的風險,因為一旦技術研發失敗,必將血本無歸。而華為之所以敢投入技術,也是因為先找到了一定的市場,才放心的投入。

回過頭來看,當今的蘋果、華為、小米敢於研發晶元,最大的底氣還在於自己擁有穩定的手機、電腦的出貨量,可以實現實際的業務支撐,而早年的聯想連電腦業務也才剛剛起步,市場充滿風險,因此柳傳志專註於品牌,專註於PC銷量的做法,我更為贊成。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當聯想佔有一定市場規模後,並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沒有將技術作為重點,因此錯失了很多東西,這才是最大的遺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問 的精彩文章:

TAG:百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