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輔食添加十問:從生命早期培養一個健康的小吃貨

輔食添加十問:從生命早期培養一個健康的小吃貨

太長不看版:

1、滿6月齡開始添加輔食,可根據個體情況做適當調整。

2、在1歲以前,母乳或配方奶仍然是嬰兒主要的供能食物來源。

3、建議從鐵強化米粉開始添加輔食。

4、每次只添加一種新的食材,但希望寶寶盡量廣泛地嘗試食材品種。

5、輔食添加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的原則。

6、一歲以前不添加鹽等調味品,不主張給寶寶喝果汁及含糖甜飲料。

7、一餐不超過20分鐘,專心用餐。

8、餐次安排參考家庭生活節律,鼓勵寶寶與大人同桌進餐(食材單獨準備)。

9、寶寶避免食用整粒堅果、豆類及果凍等食物,防範氣道異物梗阻。

10、就寶寶輔食過敏情況做記錄,通過身長體重等生長指標可直觀判斷輔食添加是否恰當。

最近做一個課題,接觸了很多寶寶6月齡左右的辣媽。交談中,說起輔食添加,一個問題比作一根刺的話,媽媽們的問題多得大概可以變刺蝟了。回想起自己那時的經歷,也是迷茫到清晰,和現在的她們有深深的共鳴。今天的話題,就想結合官方的餵養指南以及我自己的實踐過程,分享一些內容,希望能給迷茫中的媽媽們增添一些信心。

1、時機:什麼時候開始添加輔食?

我國7-24月齡餵養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推薦,滿6月齡後開始添加輔食。國際目前大多數國家的餵養指南也推薦在6個月前後添加輔食。歐洲兒科胃腸病學、肝病學和營養協會(ESPGHAN,European Society for Pa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2017年1月頒布的輔食添加意見書中,更做了進一步細化:建議純母乳餵養的嬰兒從滿4個月以後(出生後第17周開始或第五個月開始)即可開始添加輔食。而其他非純母乳餵養(如添加配方奶餵養)的嬰兒則推薦在滿6個月後(第26周或者第7個月開始)添加輔食。

具體到寶寶個體,當然有些差別,所以添加的時機個人覺得也不是那麼刻板。我女兒是母乳餵養寶寶,添加輔食的時間是五個半月齡開始。當時小吃貨看大人進食的樣子看得津津有味,喜歡把玩嬰兒勺、碗等餐具,愛模仿我們吃東西的樣子試圖把勺子放進嘴裡,喜歡啃自己的手、挺舌反射消失,這些相關舉動還能把自己逗得嘎嘎直樂……看到這些,我想,或許是時候給她試試母乳以外的食物了。

(圖片來自網路)

2、母乳:母乳餵養還要繼續嗎?

輔食,就是母乳或配方奶之外的其他性狀的食物。既然是輔食,那麼暫時還只能起輔助作用,所以飲食內容的主角還是母乳或配方奶。二者的供能比變化見下表:

可見,輔食雖然可以添加了,但母乳餵養還是必不可少,沒有母乳或母乳不足的,也需要用相應量的配方奶。在一歲以前,母乳或配方奶仍然是主角。

3、開端:第一口輔食吃什麼?

最先添加的輔食,推薦強化鐵的米粉。

這個階段,從母體中帶來的鐵儲備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而母乳中鐵元素含量很低,不能滿足寶寶的生長需求,為了避免寶寶貧血等營養不良的後果,指南建議在最初階段的輔食添加中尤其重視鐵元素的攝入。實際上,純母乳餵養的寶寶,99%的鐵元素都需要從輔食中提供。

富含鐵元素的食材有:動物肝臟、動物血、蛋黃、豬肉牛肉等紅肉類、鐵強化食品等。綜合我們的傳統餵養習慣,動物性食物往往添加得較遲,所以鐵強化的米粉是寶寶第一口輔食的不錯選擇。

(自製的輔食,適合接近24月齡寶寶)

4、品種:給寶寶吃單一品種輔食,還是多樣化?

這個問題涵蓋了兩個方面。就輔食添加方法而言,我們建議每次只添加一種新的食材。就養成食物多樣化、營養均衡的飲食習慣目標而言,我們建議寶寶的食物來源多樣化,今後能成為一個食物譜寬泛而均衡的「廣譜型吃貨」。

(明確一下:蛋糕這類加工食品,不是單一食材,不能在各組分沒有嘗試過的前提下就開始添加)

(蛋黃/蛋清/全脂奶/植物油/白糖/麵粉……原料這麼多,看看寶寶都能吃了嗎?一歲以前不建議食用)

那麼怎麼做呢?我當時的經驗是:

1)做個一個小的輔食添加筆記,列出首次添加食材的時間、種類、試吃反應等信息

2)每隔3天左右添加一種新品種

3)試吃時的量不用特別多,嬰兒勺一勺也可以,其他已添加並且沒有過敏反應的食材可以同時攝入,從而組成多樣化的一餐輔食

4)從6月齡到12月齡,我更喜歡將之作為一個寶寶食材譜的「試錯」過程,按3天間隔的節律(其實後期也沒有嚴格遵守這個間隔,主要基於自己前期積累食材的寶寶過敏預期的判斷),不斷嘗試新品種。

翻開輔食記錄表,從女兒出生後的第170天開始添加人生中第一口輔食——高鐵米粉,到第290天添加自製的豬肉鬆,這121天約四個月的過程,她嘗試了46種食物,其中不乏平時大人食譜中都較少涉足的火雞肉、鮭魚、鱒魚等。無論她的接受度如何,至少我知道絕大部分食材對於這個小吃貨來說,都是不過敏的,那麼今後培養廣譜性小吃貨,起碼具備了一個生物學基礎。

(自製的輔食記錄分類表)

(逐日分類記錄情況,121天嘗試了46種食材)

過程中,我也有些教訓想分享出來:

1)一歲前沒有嘗試過堅果類食物。

雖然是出於對性狀安全性的考慮,但其實也可以克服的,比如碾碎後加入粥中。前面提到的歐洲版輔食添加意見書就提到,在11月齡前加入花生、在12月齡前加入含麩質食物,分別有助於降低今後花生和麩質過敏的發生。尤其對於花生高過敏風險(有濕疹、或有雞蛋過敏史,或二者皆有)的寶寶來說更是。女兒長過濕疹,雖然後來沒有花生或麩質過敏的問題,不過我覺得這也是可以改進的地方,提供給大家參考。

2)食材性狀改變時沒有考慮寶寶個體實際,節奏較為急進,影響了效果。

在添加蔬菜的過程中,大概在她開始長牙的階段(9月齡),出於磨牙的考慮,有一個時期蔬菜類食材我的性狀處理比較粗糙,導致寶寶覺得咀嚼和吞咽困難,引起了一些抗拒,後期對蔬菜的挑食情況就比較突出了,造成了一定程度偏食的習慣,糾正起來就比較麻煩。所以看來循序漸進還是要的,重點是結合寶寶自己的實際。至於磨牙食物,完全可以另外增加磨牙餅乾等專門的食材進行鍛煉。想想也是,一根又苦又嚼不動的芹菜之類,確實不大能夠激起寶寶進食的興趣吧

5、順序:各個品種食材按什麼順序添加?

結合餵養指南的推薦和我們傳統的飲食習慣,以下添加品種順序可供參考:

高鐵米粉——菜泥——果泥——蛋黃(7個月)——肝泥——其他動物性食物(不遲於8月齡添加)——豆製品及堅果(加工,避免整粒攝入)

就添加量和性狀而言,原則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

需要提醒的是:飲食之外,仍然需要額外補充適宜量的維生素D補充劑。

(輔食添加的時序清單,各品種添加雖有順序差異,但還是各類穿插綜合進行的)

6、調味:寶寶到多大可以吃鹽?

簡單說,2歲以前,其實寶寶都可以不需要額外添加調味的鹽,指南建議1歲以前不添加鹽,一歲以後可適當嘗試較淡口味的烹飪。鹽是氯化鈉,鈉離子是身體新陳代謝過程所需要的,寶寶需要鈉,但不意味著需要鹽,因為食材中的鈉,已經能夠供其生長發育需要。

至於口味問題,寶寶的味覺很靈敏,鼓勵培養寶寶對食材天然味道的欣賞,不建議過早添加調味品,將寶寶培養成重口味寶寶,成年後高血壓等問題找上門來,怎麼做一個健康的小吃貨呢?

出於類似的原因,不建議寶寶攝入果汁或含糖的甜飲料,養成喝無味純水的習慣。

(一歲以前不建議添加鹽、糖等調味品/圖片來自網路)

7、餐時:一餐時間吃多久?

一餐不超過20分鐘為宜。不要養成邊看電視邊吃飯的習慣。

(專心吃飯 享受美食 /圖片來自網路)

8、餐次:母乳或配方奶與輔食的餐次應該如何安排?

輔食餐次逐漸增加。為了培養寶寶良好進食習慣,建議在大人正餐期間,一起同桌進餐。用碗盛,用勺喂,不用奶瓶,最大程度接近大人的飲食方式,讓寶寶有參與感。

輔食添加初期,輔食量不夠一餐時,先吃輔食,再攝入母乳或配方奶。隨著輔食量增加,可以獨立為一餐時,母乳或配方奶的攝取時間按照加餐的時間點安排。

以下列一個餐次安排表供參考(約12月齡):

9、禁忌:哪些品種不適合寶寶食用?

說到禁忌,其實主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一是食物性狀,二是食物過敏或食物不耐受。

對於食材,我們鼓勵多樣化的嘗試。說到不適合嬰幼兒食用,更多方面是考慮食物形狀造成的風險,比如整粒的堅果、豆類、果凍等,對於咽部發育尚不完善的嬰幼兒來說,有潛在的導致窒息的風險。其實不僅對嬰幼兒,直到學齡前的兒童,整粒堅果以及果凍,為防氣道異物梗阻,都是專科醫生不建議攝入的。要吃這類食材怎麼辦?改變性狀就好,碾磨成粉或選擇花生醬等(注意看食物成分表,不要有鹽等不宜攝入成分)。

(圖片來自網路)

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是兩個問題,這裡不細說了。但對嬰幼兒來說,如果在添加輔食階段有遇到寶寶發生食物過敏或不耐受的情況,如長濕疹、過敏性皮膚表現、便秘或腹瀉、過敏性咳嗽及哮喘等,應當暫停該種食材至少3個月到半年再重新嘗試添加。前面我們之所以強調新引入的食材要單獨添加,就是為了方便觀察,到底寶寶是對哪種食材過敏,如果一次添加兩種以上又發生了過敏,可能我們確認過敏食物就會有些麻煩。

(圖片來自網路)

10、評價:怎麼判斷輔食添加過程中寶寶餵養得當、營養狀況是合格的?

可以通過近遠期表現來判斷。

就近期來說,主要是觀察添加後的過敏或不耐受的反應表現。另外,也要觀察寶寶對食物的接受或拒絕的態度以及對饑飽的反應,尤其在其語言表達還沒有發展完善的時期。指南提倡順應餵養,鼓勵但不強迫進食。我們也不建議將食物攝取與否和獎懲掛鉤。

另外,關於素食的問題,儘管沒有作為禁忌提出,但在歐洲版的輔食餵養指南中有指出,純素膳食只能在醫療或營養專業人士的監控下進行,並且父母應當對其可能產生的各種後果有相應了解。

就遠期而言,最直觀的指標就是嬰幼兒的身長體重的生長曲線情況。平穩是最佳目標模式,過快過慢的生長都不值得提倡。建議定期做兒保,每三個月測量一次身長體重頭圍等相關指標,掌握寶寶的生長情況,從而對輔食添加和餵養情況進行調整和改善。

(鼓勵寶寶自主進食,不要為混亂的現場抓狂,欣賞寶寶成長中的精彩演出吧!/圖片來自網路)

「寫在最後」

從6月齡之前只有母乳或配方奶的食單,到24月齡後基本可以適應家中成人的飲食譜,這個一年半的時間,對於寶寶一生來說,都算得一個突飛猛進過程。幫助寶寶好好度過生命早期1000天(從孕育到出生後兩歲)的最後一個階段,能給他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你的付出,一定值得。

美食是一大人生享受。培養健康的小吃貨,也只有從寶寶們最初的一餐一飯中慢慢浸潤滲透。希望看完這10個問題,咱們能夠樹立起合理添加輔食的信心,對於培養一個健康的小吃貨能心中有數。讓逐漸形成的良好飲食習慣,在寶寶未來的人生里,為他們鋪就最美味最健康的一張美食餐桌。

參考文獻:

1、中國營養學會,7~24月齡嬰幼兒餵養指南

2、ESPGHAN,European Society for Pa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 Complementary Feeding: A Position Paper by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Pa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 (ESPGHAN) Committee on Nutrition.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7 Jan;64(1):119-132.

3、國外兒科相關醫學專家組,Global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on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Nutritional Ricket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6 Jan 8:jc2015217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如何選擇一款優質耐用的隨行水壺
「滑囊炎、滑囊積液」兩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