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少年科普讀本《黑色記憶:南京大屠殺》正式出版發行,以人物故事串聯,眾多細節首次披露

青少年科普讀本《黑色記憶:南京大屠殺》正式出版發行,以人物故事串聯,眾多細節首次披露

日本APA酒店在客房免費贈閱英日文對照書籍,公然否定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的存在、兩青年身著仿製侵華日軍軍裝在南京紫金山抗戰遺址前拍照合影……這些不尊重歷史的行為都警示人們,有關南京大屠殺歷史的科普教育刻不容緩。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日前,由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連紅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資深研究人員劉燕軍共同編著的青少年科普讀本《黑色記憶:南京大屠殺》一書,由江西高校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書約15萬字,分「保衛南京篇」、「黑色南京篇」、「南京英雄篇」、「正義審判篇」、「世界記憶篇」五個章節,用31篇人物故事串聯而成。兩位專家在著書過程中,查閱大量檔案資料和當年媒體報道,不少細節內容為首次披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親自為本書寫了序言。

先來看看這本書長啥樣

《黑色記憶:南京大屠殺》封面及目錄

館長親自為本書寫序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連紅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資深研究人員劉燕軍,給廣大讀者提供了這本介紹南京大屠殺史實的通俗讀本。連紅兄囑我作序,我擔任館長時間不長,對於這段歷史也是個學習者,故不勝惶恐。之所以沒有推辭,主要是因為我對史學專家能主動做歷史普及工作的高度認同。

歷史研究的成果給誰看?歷史研究的著述給誰讀?2015年底,我到紀念館工作後,有一些朋友建議要加大歷史普及的力度,我也深感南京大屠殺歷史研究大眾化的迫切需要,多次在各種場合加以倡導,並將其作為紀念館工作未來的方向之一。圍繞「讓公眾了解歷史」,近兩年紀念館做了一些探索,譬如我們編輯了《紫金草》讀本,出版了《南京不會忘記》叢書,製作了《烙印1937》聲音繪本等。我們的目的就是把與南京大屠殺相關的史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講述,使得歷史事實成為國民記憶,並轉化為愛國之情、報國之志。

公眾對普及性歷史讀物有著很大的需求,這一點從書店裡歷史類圖書銷售排行榜就可以看出來。普及性歷史讀物由誰來寫呢?我個人提倡史學家親為。史學界很注重專業的論文和著述,這是自然。但是,久而久之,多多少少也出現了史學研究的「象牙塔」現象,圈子裡人寫,圈子裡人看,圈子裡人評。許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在發表後束之高閣,讀者寥寥。所以,史學家在學術研究的同時,將研究成果「再翻譯」,使之成為公眾易於接受的產品,善莫大焉。

普及性歷史讀本是否成功,關鍵看是「憑虛」還是「唯實」。隨著網路滲透進每個人的生活,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使得大眾可以更加便捷地獲取知識。但是,我們也看到,一些「戲說」乃至編造的所謂「通俗歷史」充斥網路,口口誤傳;一些原本清晰的歷史,包括南京大屠殺的相關史實,也被某些「戲說」模糊和混淆。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為了混淆視聽,從史料中尋章摘句,甚至篡改史料,妄稱南京大屠殺「虛構」。這些披著研究外衣的所謂「成果」,也誤導了一些不知就裡的讀者。尊重歷史,據實而言;融會貫通、通俗表達,才是普及讀物應有的呈現方式。

連紅、燕軍兩位學者的這本書就是「唯實」的、易讀的作品,值得稱道。我期待更多像他們這樣的學者,能夠為社會更多地提供這類好作品。

張建軍

本書出版背後的故事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名錄》,從而成為人類共同記憶的組成部分,成為世界人民共同反思的重要遺產。但是國家公祭等主要活動集中在江蘇,我們認為,應該寫一本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讀本,普及南京大屠殺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南師大教授張連紅透露,早在2016年10月,江西高教出版社主動聯繫他,希望用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真實地將有溫度的南京大屠殺歷史再現給讀者,讓青少年能從一個個真實的普通人的故事中感悟到南京大屠殺這段殘酷歷史,從而成為情感記憶中的一部分。

就這樣,張連紅找到紀念館資深研究人員劉燕軍,從讀本的結構到寫作方法到選題,逐一進行斟酌。而在此之前,南京市已經在中小學生中推廣《國家公祭讀本》,面向社會公眾也出版了《南京大屠殺史》讀本,在學術界,更有《南京大屠殺全史》。在這些著作的編著過程中,張連紅教授均有參與。此次針對全國的中小學生,編著一本南京大屠殺史簡明讀本,兩位學者考慮,「以時間為經,以專題為緯,以歷史事件為脈絡,以人物故事為主線,用通俗易懂地語言,較為全面地介紹南京大屠殺的慘痛歷史、戰後對戰犯的正義審判和南京大屠殺檔案成為世界記憶遺產的過程。」

用真實歷史故事串聯 直抵內心

張連紅和劉燕軍兩位學者均從事了30多年南京大屠殺歷史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豐碩。而此次出版的《黑色記憶:南京大屠殺》在寫作上,完全顛覆了學術著作注重宏觀的風格,寫作文風較為活潑。

文中大量選取普通人物的真實故事,例如從當年南京首都電廠廠長兼總工程師陸法曾入筆,寫他怎麼調查、尋找到電廠45名殉難工友名單的《45位殉難工友的名單》、寫一位以殺豬賣肉為生的普通人王恆山在危難時分,勇敢站出來救助同胞故事的《王恆山仗義救同胞》、從當年軍旅作家徐志耕調查走訪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心中的痛,從而反映南京《城市之痛》……一個個故事展現了歷史的複雜性和可探究性,細微情感直抵人心。

書中關於首都電廠45名死難工人的名單及圖片資料

仗義救同胞的王恆山

軍旅作家徐志耕

張連紅教授坦言,史學大眾化讀本的寫作和普通的文學創作不同,其中細節不可虛構。「比如要描寫某一天的天氣,絕不是想像的,劉燕軍老師為此查找了南京市檔案館的相關檔案資料,所以文中每一個細節都是真實的。」

在查找檔案的過程中,劉燕軍老師發現了王恆山的故事,「我們在檔案中查閱到他的故事,這在過去是鮮為人知的。為了得到確鑿依據,我們又查詢了當年《中央日報》的報道文章,這樣就把這個故事增添進去,分享給青少年讀者。」

《中央日報》有關王恆山的報道

此外,為了讓青少年讀者從心裡接受這段歷史,而不至於受到比較大的衝擊力,文章在語言表達方面儘可能避免使用殘暴血腥的字眼。在本書後期編輯時,還增加了漫畫插頁,為的是讓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放鬆下來,轉移注意力,從心理平衡的角度,減少對內心的衝擊。

書中插畫

張連紅教授和劉燕軍老師說,希望讀者通過本書,產生的不是報復和仇恨的情緒,而更多的從和平學的角度引發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一直以來,中國中小學歷史教育沿用的是通史教學、課堂教學方式,不利於青少年對民族特有的歷史記憶進行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殺歷史是中華民族遭受日本侵略最慘重的民族記憶之一,也是日本右翼長期以來一直試圖抹殺的歷史,強化這段歷史教育,應成為中國青少年歷史觀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

本公號將在線連載書中故事

為了便於讀者閱讀,紀念館官方微信公眾號將在線連載書中故事,敬請關注。

以下途徑可以購買到本書

如果你想購買本書,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1、在紀念館史料陳列廳尾廳的文創產品區,現場購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金草 的精彩文章:

TAG:紫金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