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它與散氏盤毛公鼎齊名,被當成馬槽使用,一生顛沛,終成正果

它與散氏盤毛公鼎齊名,被當成馬槽使用,一生顛沛,終成正果

這件國寶幸免於難而保存下來,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它就是西周時期青銅器魁首的虢季子白盤,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西周三大青銅器。

虢季子白盤完全由青銅鑄造而成,體形碩大,重達215.3公斤。銅盤呈長方形,四角為圓弧狀,腹下斂,平底,有四個曲尺形的足,銅盤四壁外側通體鑄有花紋,上部為竊曲紋,下部為環帶紋,整體紋飾十分精美,又不失敦厚大方、莊重肅穆的西周神韻。

虢季子白盤之所以珍貴,不僅在於它的形制,盤內底部正中鑄刻的111字銘文更讓人稱奇,被後人贊為青銅器上的「史詩」,具有十分獨特的鑒賞價值。

通篇誦讀銘文內容,2800多年前的烽煙歷歷在目。在西周宣王時期,北方的獫狁族入侵,子白在對獫狁族的一次戰鬥中,殺敵五百餘人,俘虜五十人。戰鬥結束後,子白將俘獲的敵人左耳獻於周王,周王設宴款待子白,並賞賜子白馬匹、武器等物。虢季子白盤上的銘文是對戰功與賞賜的記錄。可與《詩經》中所記史實互相印證,是研究西周晚期與北方民族的關係及西北地理的重要史料。

虢季子白盤拓片

傳說在清朝道光年間,虢季子白盤出土於陝西寶雞眉縣,輾轉為數位達官顯貴收藏。清同治初年,淮軍將領劉銘傳率軍與太平軍作戰於常州。一日夜間,他巡視城防,走進原太平軍護王陳坤書府,聽到廳旁正在吃草的戰馬籠頭上的鐵環碰撞馬槽發出叮噹之響,用燈照看,發現馬槽原是一巨型銅盤。次日,他令人將盤洗刷乾淨,發現盤底有古文字,經有識之士鑒定才知道是稀世之寶。

石馬槽

「虢」(guó):周代「封邦建國」時分封的諸侯國,姬姓,其中西虢在寶雞一帶,虢王季之穆,改姬為季,另有南虢、東虢、北虢。次說 「季子」:在兄弟排行順序伯、仲、叔、昆、季中「季」居末,季子即少子,如《戰國策》中蘇秦之嫂即說蘇秦「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另一種解釋「季」為字,「子白」為名。再說「盤」:商周時盛水的器皿,以匜(yí,形狀像瓢)舀水,以盤裝水。虢季子白盤,即虢國的少子製作或擁有的寶盤。

虢季子白盤是已知我國歷史上最大最古老的青銅器之一,它和毛公鼎、散氏盤(後兩件均已流失國外)並稱西周三大青銅重器,但清中葉以前竟湮沒了兩千多年而不知去向。唐人李商隱詩中就有「湯盤孔鼎有述作,今無其器存其辭」句。宋元明歷朝,收藏家們一直在苦苦尋覓,未有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之瑰寶 的精彩文章:

毛公鼎成為台北故宮永不更換的展品,它不僅是一個鼎,書法藝術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鴛鴦蓮瓣紋金碗:唐金銀器中最華美的國寶

TAG:國之瑰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