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中醫的「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
現在人們對於中醫藥文化有越來越多的了解,很多人在保健養生的時候也會尋求中醫的幫助,中醫認為,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我們如何正確理解中醫的這種說法呢?今天我們就來做相關的介紹。
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這三點屬於心脾肝的生理機能與特性。
心主血:所謂「奉心化赤」,是心有生血的功能,飲食物經過脾胃的運化,化為水谷之精氣,再化為營氣和津液進入脈中,經過心火的作用,化為赤色血液,即所謂「濁氣歸心,淫氣於脈。」此其一。二是指心氣能推動血液運行,輸送營養物質於全身臟腑形體官竅。
如果心血不足,可見心悸怔忡、面色萎黃無華、舌頭顏色不榮,脈細無力,以及精神委頓、失眠健忘等病理表現,即「心主神。」
脾統血:脾氣具有統攝、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而不逸出脈外的作用,脾氣統攝血液實際上是氣的固攝作用的體現。脾氣虛衰,可見食少腹脹、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面色晄白、形體消瘦或者浮腫、舌淡苔白、脈弱等症,還可能出現內臟下垂及各種失血或者失精(如蛋白尿或乳糜尿)癥狀。
肝藏血:肝具有儲藏血液、調節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有6點意義:
1.涵養肝氣:使肝沖和暢達,發揮正常的疏泄作用。
2.調節血量:人動而血運行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
3.濡養肝及筋目:肝受血而能視,……
4.化生和濡養魂:維持正常的神志及睡眠。「肝藏血,血舍魂。」
5.為經血之源:女子以血為本,肝藏血充足是月經按時來潮的保證。
6.防止出血:陰氣主凝,肝陰充足,肝陽被涵,陰陽協調,則發揮凝血作用而防止出血。
肝血虧虛,可出現頭昏眼花、夜盲、夢囈、易怒、或者肢體震顫等症。
上面內容的介紹,有助於我們更好的去了解心、脾、肝的功能,只有正確的了解這幾個臟器的功能,我們才會增強保健的意識,只有我們的身體的臟器都是健康的,我們人的整個的狀態才會更加的好,身體才會處於健康的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