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肖鵬:鄉愁:浸染媽媽味道的民居1967

肖鵬:鄉愁:浸染媽媽味道的民居1967

美文|誦讀|書畫|攝影|新聞

鄉愁 :浸染媽媽味道的民居

作者: 肖 鵬

編輯:涵 予

鄉愁是什麼?是「近鄉情更怯」的忐忑,還是「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的思念?鄉愁更多的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是「距離產生美」的縹緲空靈感,是對已逝歲月的追隨的殘缺遺憾。而正是這種「欲罷不能」的心緒,讓離開故國家園的遊子,有了更迫切的思鄉感悟;正是有了這種「想要卻不可得」的慾望,更叫遊子們魂牽夢縈,去緬懷那山那水那人;正是這種無法滿足的殘缺美,讓鄉愁更濃烈。這種情愫,在中國古代的妻妾制度里,一樣出現過: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 其實內心情愫幾乎是相同的。 通常,在故土的人,鄉愁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鄉愁是文人常寫常新的永恆主題之一。寫得最有影響力的,大概要算有「鄉愁詩人」 之謂的台灣余光中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2017年仙逝的余光中先生就憑著這首《鄉愁》,寫出了家國情懷,成不朽的現代詩歌中的佳作。信步走在縣城的站前大道,每個路口都有一堵固定的陳列牆。牆有上的「」鄉愁味道 、贛縣故事」 。細看,原來是「陽埠腐竹」 、「田村黃元」 、「湖江魚絲」 、「沙地板鴨」、 「吉埠芋頭」 。這些都是當地鄉鎮的一些土特農產品。「千里鶯啼綠映紅,山城水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小杜(杜牧)的「江南春」 頓時湧入腦海。所不同的是,以前的招牌是飄揚的旌旗,而今是固化的牆壁。 鄉愁是需要物化的。陳列牆的農副土特產品,在打工回鄉的人眼裡,就是故鄉。「水是家鄉甜,月是家鄉圓。」 誰不說俺家鄉好?況且,借鑒《舌尖上的中國》和大型記錄片《鄉愁》的 技法,講好一個故事,傳承好的家風。

可是 ,正如《舌尖上的中國》的解說詞中所言:所有的食材都來之不易,往往享受它的都不是食物的採集者。

作為一個風水的專業人士,我們看到的土特產品,卻是「一方水土的造化」。陽埠多山耕地面積少,豆類易粗生粗長,能替代糧食;田村高山冷水田多,未經改良進化的大禾米,耐寒;湖江,有一灣贛江流過,且湖面寬闊;吉埠倒是有衝擊的灘涂,適合芋頭的成長;沙地有山有水,在贛縣與萬安交界的區域,丘陵地帶呈蒦底狀,養殖是不錯的地方。 有一種私房菜叫「媽媽的味道」。人類的味蕾往往承載著食物的基因。不管走多遠,離開多久,這種基因通常不會淡忘。然而,很多人回到故鄉,除了發現物是人非外,連一些小時候的味道也「變味」了。相同的做法,咋會不同以往的味道?其實,更多的是食物的原材料變化了。當大豆不在是傳統的物種,而是轉基因;當畝產不足五百斤的大禾摻雜其它的品種;當魚和鴨在飼料餵養下,口感會有明顯變化,鮮甜和質感度不同;當加入化肥後,芋頭高產了,品質卻下來了。自然,小時候的味道就遙不可及了,只剩下懷念和絮絮叨叨的敘述。

風水是什麼?是建築,是長、寬、高的三維立體;是對營建地點天時地利的掌控;是選擇和取捨。它考究的是「為什麼在這裡營建?該如何營建?什麼時候營建?怎麼樣的營建才是最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換而言之,都是手執羅盤,形式上是相同,但對羅盤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的深淺,將決定一個風水師的理論和實際操作水平的優劣。 這是很需要執著的堅持和不斷吸納新鮮知識的過程,也是「業精於勤,精益求精」的磨礪過程。這就如中國古代的秤,一斤十六兩,有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壽、祿三星組成。短斤少兩是損福折壽的。既是自律,也是規矩,更是「誠不欺騙人」的信義文化。 鄉下的一草一木,一路一溝,最慰藉鄉愁的,當算瀰漫著媽媽味道的民居 。那幢老屋,是生我養我之所;老屋的朝向選址是請風水先生勘測過的;老屋煙熏火燎的牆上殘存童年大塊朵頤的饞相。爸爸在,天就在;有媽在,家就在。媽——家——老屋,似乎是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一體。 贛南在搞轟轟烈烈的祠堂文化,又是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是什麼八竿子打不著的祖上豐功偉績……。更有甚者,胡編亂造把假的說的比真的更像真的。嗚呼,好好的文化,就這麼糟踐了。究竟是傳統文化的悲哀還是急功近利的悲哀?這是題外話。

這,便是他

Deo

逍遙自在:原名肖鵬: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閑雲野鶴般穿梭於城市角落,尋找初心。

關注我們

投稿關注

投稿郵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飛文苑 的精彩文章:

張至木:讀《心經》明白了什麼1939
蘭陵王:唯念伊人相思意,萬花叢中不折枝1798

TAG:騰飛文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