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看懂血常規

如何看懂血常規

血液常規檢驗,是我們檢查最多的,無論是大小感冒還是腹痛腹瀉等等,基本是看病必須的檢查,而且三兩天都會有變化。

目前大多由全自動血液學分析儀來完成。不同性能的分析儀所提供的檢測項目數不同,一般都在20個左右。包括白細胞系列、紅細胞系列、血小板系列,有些儀器還能提供網織紅細胞系列的數據。

血常規(不同檢測方法參考值可能不一樣

1、白細胞總數(英文縮寫WBC)【參考值範圍】成人:(4~10)×109/L(4000~10000/μl)新生兒:(15~20)×109/L(15000~20000/μl)6個月~2歲:(11~12)×109/L(11000~12000/μl)

【解讀要點】(1)白細胞俗名又稱白血球,因其不含血紅蛋白呈無色而得名。其主要功能是防禦外來細菌或病毒入侵機體。白細胞又分為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粒細胞又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它們就像人體的「邊防軍」和「警察」一樣,分別擔負著防禦和監視的任務。(2)在安靜和休息時白細胞數較低,活動和進食後較高;早晨較低,下午較高;有些人一天當中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間可相差一倍。也有報告認為吸煙者平均白細胞數可高於非吸煙者30%。(3)劇烈運動、妊娠晚期、分娩期、月經期、冷熱水浴後、日光或紫外線照射、嚴寒暴熱、極度恐懼、劇痛和情緒激動等,均可引發生理性的白細胞總數增高。生理性的白細胞總數增高,通常不伴有白細胞質量的改變。(4)病理性的白細胞總數增高,可見於大部分細菌性感染、炎症、尿毒症、急性出血與溶血、燒傷、手術後、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重金屬中毒、白血病等。(5)病理性的白細胞總數減少,可見於病毒性感染、傷寒、副傷寒、瘧疾、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放療後、化療後、非白細胞增多性白血病等。

2.白細胞分類計數(英文縮寫DC)血液中不同的白細胞,猶如人體邊防部隊的不同軍兵種,平時按比例配置,各司其職。當有外來細菌、病毒等入侵機體時,機體根據不同白細胞各自擔負的職責,調動作戰。此時細胞的比例會發生改變。臨床醫師可以根據這種改變的情況,分析判斷外來侵略者的性質和對付辦法。全自動血液學分析儀可同時提供白細胞分類計數的百分比和絕對值。

●中性粒細胞(英文縮寫NEU)【參考值範圍】相對值:0.55~0.75(55%~75%)絕對值:(3.0~5.8)×109/L(3000~5800/μl)

【解讀要點】(1)由於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55%~75%,其增高或減少可直接影響白細胞總數的變化,即中性粒細胞增高,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粒細胞減少,白細胞總數也隨之減少。兩者在數量上的一致性也表現在意義上的一致性,即中性粒細胞增減的意義與白細胞總數增減的意義是一致的。(2)但有時兩者的數量關係也有不一致的情況,若遇到這種不一致性,要結合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

● 嗜酸性粒細胞(英文縮寫EOS)【參考值範圍】相對值:0.01~0.06(1%~6%)絕對值:(0.05~0.50)×109/L(50~500/μl)

【解讀要點】(1)生理波動:一天當中有波動,白天低,夜間高;上午波動大,下午較恆定,有時甚至有30倍的變異。因此宜在較固定的時間測定嗜酸性粒細胞的基礎水平。勞動、寒冷、飢餓、精神刺激等,可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減低。(2)病理性變化: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過敏反應等變態反應性疾病,寄生蟲病,皮膚病,某些血液病等可致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可見於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某些急性傳染病如傷寒極期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甚至不見,但在恢復期又重新出現。因此嗜酸性粒細胞有時可用於觀察某些急性傳染病的預後恢復情況。

●嗜鹼性粒細胞(英文縮寫BAS)【參考值範圍】相對值:0~0.01(0%~1%)絕對值:(0.01~0.05)×109/(10~50/μ)

【解讀要點】(1)嗜鹼性粒細胞增多,見於蕁麻疹、潰瘍性結腸炎等過敏性或炎症性疾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2)由於嗜鹼性粒細胞數量本來很少,其減低與否很難察覺,故其意義不明。

●淋巴細胞(英文縮寫LYM PH)【參考值範圍】相對值:0.20~0.45(20%~45%)絕對值:(1.5~3.0)×109/L(1500~3000/μl)

【解讀要點】(1)淋巴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活性細胞。觀察淋巴細胞的數量變化,有助於了解機體的免疫功能狀態。(2)兒童期的淋巴細胞為生理性增多,到2~3歲後,逐漸接近成人水平。(3)病理性淋巴細胞增多見於風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結核病等某些細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傳染病或慢性感染;移植術後排異反應,某些白血病也見淋巴細胞增多;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時,由於中性粒細胞顯著減少,導致淋巴細胞百分率相對增高,稱為淋巴細胞相對增多,這時白細胞總數是減低的。(4)病理性淋巴細胞減低主要見於肝炎、流行性感冒、酒精中毒、細胞免疫缺陷症;某些感染急性期、嚴重的化膿性感染,由於中性粒細胞顯著增高,可導致淋巴細胞百分率相對降低,但其絕對值仍無變化。

●單核細胞(英文縮寫MON)【參考值範圍】相對值:0.03~0.10(3%~10%)絕對值:(0.1~1.0)×109/L(100~1000/μl)

【解讀要點】(1)單核細胞可以與組織中的吞噬細胞構成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可吞噬和殺滅某些病毒、細菌和寄生蟲;清除被損傷和已死亡的細胞;還可以協助淋巴細胞發揮免疫作用;所以它是人體很好的一道防線。(2)妊娠期生理性升高與中性粒細胞的變化相平行;兒童循環血中的單核細胞較成人稍多,出生2周的嬰兒可達15%或更多。(3)病理性增多:活動性肺結核、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急性感染的恢復期、單核細胞白血病等。(4)單核細胞減低,臨床意義不大。

以上都是白細胞哦

3.血紅蛋白(英文縮寫Hb)【參考值範圍】成人:男性120~160g/L(12~16g/dl)女性110~150g/L(11~15g/dl)新生兒:170~200g/L(17~20g/dl)老年人(70歲以上):男性94~122g/L(9.4~12.2g/dl)女性87~112g/L(8.7~11.2g/dl)

【解讀要點】(1)血紅蛋白俗名又稱血色素,是構成血液紅色的成分。它能從肺部將新鮮的氧氣攜帶到全身組織,同時將二氧化碳從組織攜帶到肺部排出。(2)血紅蛋白在一天當中也有波動,上午7點出現高峰,隨後下降。(3)其他要點大致與紅細胞相似,見「紅細胞」。

4.紅細胞(英文縮寫RBC)【參考值範圍】成人:男性(4.0~5.5)×1012/L(400~550萬/μl)女性(3.5~5.0)×1012/L(350~500萬/μl)新生兒:(6.0~7.0)×1012/L(600~700萬/μl)

【解讀要點】(1)紅細胞俗名又稱紅血球,因其含有豐富的血紅蛋白而呈紅色。血液內絕大多數是紅細胞。紅細胞的主要功能是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2)紅細胞的生理性變化:感情衝動、興奮、恐懼等精神因素,劇烈運動和強體力勞動,高山、高原缺氧等,紅細胞可以增高。妊娠的中、後期,或某些老年人因造血功能減退,可致紅細胞減少。(3)臨床上各種原因的貧血,可見到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減低。貧血的病因,大致上是因為紅細胞生成障礙(如造血功能減退、造血原料不足),紅細胞過度破壞(如溶血)和紅細胞大量丟失(如各種原因的出血)。(4)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矽肺、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可致紅細胞增高。還有一種情況要注意,如嘔吐、嚴重腹瀉、多汗、多尿、大面積燒傷等,因血液中的水分丟失導致血液被濃縮,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對增多,而致紅細胞也相對增多,這種情況並非是紅細胞的真性增多。

5.紅細胞壓積(Hct)【參考值範圍】成人:男性0.40~0.50(40%~50%)女性0.37~0.48(37%~48%)新生兒:0.49~0.54(49%~54%)

【解讀要點】(1)紅細胞壓積又稱紅細胞比容,表示的是紅細胞在血液中所佔的體積之比。(2)人體在失水、嘔吐、腹瀉、大面積燒傷等所致的血液濃縮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時,紅細胞壓積增高。(3)各類貧血及血液被稀釋時,紅細胞壓積下降。

6.紅細胞系統其他幾個指標自動化分析儀還能提供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等指標。這些指標幫助臨床醫師分析判斷各種貧血的性質和類型。這裡不做詳細介紹。

7.血小板(英文縮寫PLT)【參考值範圍】(100~300)×109/L(100000~300000/μl)

【解讀要點】(1)血小板是沒有細胞核的橢圓形或圓形的顆粒,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或有形成分,但它在人體的止血和血栓形成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2)血小板的生理性波動:午後略高於早晨,一天之內可增減6%~10%;春季比冬季低;平原居民較高原居民低;月經前減低,月經後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後即恢復正常;運動、飽餐後增高,休息後恢復。(3)血小板降低是引起出血的最常見的原因。(4)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後,均可見血小板增高。(5)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因造血功能障礙;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因血小板破壞過多;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因血小板消耗增加;以及在放療、化療時;均可見血小板減少。

8.血小板的其他指標自動化儀器還可以提供血小板平均體積(M PV)、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PDW)等指標,可幫助臨床醫師分析判斷血小板減低的病因。不做詳細介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與資源 的精彩文章:

TAG:健康與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