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天來了,世界需要沈從文

春天來了,世界需要沈從文

文 | 柯蛙

春照大地,萬物萌動。

適合去看一部天高雲淡溪水潺潺的老電影。

《邊城》

民國初年,在湘西一個小山城。

一個老船夫守著一條渡船,幫來往的人渡河。

船夫的女兒當年未婚生子,留下了翠翠和爺爺相依為命,就與愛人雙雙殉情。

爺爺不想翠翠重蹈覆轍,一心想給她找一個可以託付終生的人。

城裡的船總順順為人慷慨仗義,為一方豪傑紳士。

順順有兩個兒子,大佬叫天保,二佬叫儺送,他們同時愛上了翠翠。

而翠翠因為三年前端午晚上的一次邂逅,則愛上了二佬。

兄弟倆決定用唱情歌的方式,讓翠翠自己選擇。

歌只唱了一晚,卻突然停了。

老船夫進城一打聽,才得知了大佬被水淹死的噩耗。

大佬一死,順順對老船夫冷淡了下來,還幫二佬又說了門親事。

二佬心中還愛著翠翠,不肯答應這門親事,但又因為哥哥的死耿耿於懷,於是賭氣出走做生意。

老船夫見大佬已死,二佬又出門未歸,翠翠始終沒找到可以託付的人。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船夫最終抑鬱而死。

老船夫的死,讓翠翠瞬間明白了許多人世間的道理。

她明白了爺爺對她的擔憂,跟她講過的笑話,那些跟她說過的,沒說過的話......

把爺爺下葬之後,翠翠守著渡船,在河邊等著二佬回來。

「那個人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電影上映於1984年。

由凌子風導演執導,改編自沈從文的經典名著《邊城》。

它太經典了。

就算沒看過這部電影,我賭你也絕對看過原著。

翠翠,這個湘西小城的小姑娘,也成了中國近當代文學史中最著名的幾個角色之一。

沈從文的這本《邊城》,在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中排名第二,第一名是魯迅的《吶喊》。

雖然魯迅與沈從文交往甚少,但其實對比這兩位大作家,就可以發現文學的好玩之處。

魯迅的文字極端鋒利,稜角分明,有洪荒之感。

而沈從文的文字是極端柔軟,晶瑩剔透,霧氣裊裊。

同樣是寫故鄉,沈從文筆下每一字、每一個人物都是對故鄉的頌歌。

翠翠、爺爺、順順、大佬、二佬......

哪怕是吊樓上的妓女、口出黃腔的水手,經過沈從文之手,都顯得質樸和清澈。

而魯迅寫故鄉時是這麼說的,「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他的筆下也都是孔乙己、阿Q、華老栓之類的角色。

這是文學的兩條道路,但最終是殊途同歸。

魯迅的焦灼與憤怒力透紙背,他講述了大地之上的殘酷與嚴苛。

沈從文則是綿里藏針極致浪漫,儘管描繪的是山水之間的明凈與靈動,卻是通過塑造烏托邦,把自己的哀愁和批判指向了桃花源之外。

他們書寫的是同一個滿目瘡痍的時代,以及同一個時代背後的同一群人。

寫《邊城》時的沈從文29歲,事業愛情雙豐收,正值此生最好年華。

《邊城》中的所有人至善至美,沒有等級,不談功利。

老船夫進城趕集可以不帶一分錢,就可以拎滿美酒肥肉回家。

回家的路上,遇到熟人又可以把自己最愛的酒全部送給別人,連酒葫蘆都不要了。

大佬二佬對翠翠的愛純潔無瑕,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愛誠摯無私,翠翠對二佬的愛一往無前,爺爺對孫女的愛至死方休.......

小小的邊城,不是天堂,勝似天堂。

但或許營造它,就是因為它並不存在。

書中有多美,現實有多殘酷和醜陋。

沈從文沒寫的,便是魯迅寫的那一部分世界。

那裡冷漠、淺薄、腐化、庸俗、文明失落、物慾橫流......

沈從文希望借一塵不染的湘西,建造一個理想新世界的模型,以重建民族的品格。

自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白話文運動風風火火。

在那個年代,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們,無不是面對天下蒼生和中國現代文學史而寫作。

沈從文雖不是先驅,也無意政治,但卻是中國白話文當之無愧的大師。

而《邊城》便是他煌煌千萬言中,那顆閃耀著的明珠。

執導電影《邊城》的,為著名的第三代導演凌子風。

他最著名的兩部電影,《駱駝祥子》和《邊城》,都是經典文學改編電影。

1983年,67歲的凌子風籌拍《邊城》。

當時82歲的沈從文先生,還提出了很多具體意見。

而且電影第一個鏡頭,拍攝的便是沈從文在家中書桌前寫作。

電影上映後,電影《邊城》第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榮譽獎,而凌子風則獲得第5屆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

為了拍攝《邊城》,凌子風專門修建了白塔、老船工家、野渡、吊腳樓。

除了要「形」似,《邊城》更重要的,是它的神韻。

怎麼拍出沈從文對生命輪迴的領悟,湘西山水間瀰漫的詩意?

《邊城》中氛圍的恬淡平靜的,但是故事的戲劇化衝突卻是洶湧的。

在這部篇幅較短的小說中,「愛情」和「死亡」是最主要的架構。

有少男少女內心的熾熱、有大佬天保的遇難、老船夫的去世......

如何用鏡頭語言處理這些強烈情緒,又不至於損傷原著中的明快?

如何把情感聚集又不至於煽情?

其實重要的是整個氛圍,而不是單一情緒的發泄。

凌子風導演非常巧妙地用了大量的「留白」,把情緒融化湘西的山水之間,拍出了一種雲捲雲舒的氣氛。

這也是電影《邊城》成功和難得的地方。

經典文學改編電影,在中外都很流行,屬於電影中一個很大的分支。

但其實電影和文學並不天然相融。那些最經典的電影和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從來都不能划上等號,基本上屬於兩個陣營。

三流的小說可能拍出一流的電影,一流的小說也經常拍出三流的電影。

《邊城》在其中,屬於稀缺難得的一部。

它最大程度地力圖還原了沈從文筆下的靈動。

看完如同瀝瀝春雨一場,洗落塵土一身。

它的難得更在於,《西遊記》已經被拍了八百遍了,且基本上爛片。

而沈從文的《邊城》只拍過這麼一部,你不想看看嗎?

《四味毒叔》是由策劃人譚飛,劇評人李星文,編劇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發起的影視文化行業第一垂直獨立視頻表達平台。歡迎有個性、有觀點的導演、製片人、編劇、演員、經紀人、評論人、出品人等前來發聲,或脫口秀,或對話,觀點不需一致,但求發自內心。「說」責自負,拳拳真誠在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味毒叔 的精彩文章:

《水形物語》距離經典還有一光年
吳秀波在這部紀錄片里的配音,有春天萌動的感覺

TAG:四味毒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