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北農玉米和大豆育種進入「第四代」

大北農玉米和大豆育種進入「第四代」

董事長邵根伙稱,大豆培育至少需要15年,大北農在時機、決心、團隊、戰略等時間節點上都踩得比較准

本報記者 桂小筍「大家都給提提建議,覺得我們下一步怎麼才能更快更好的發展。」4月23日下午,在大北農股東大會召開現場,大北農董事長邵根伙向參會的三十多名股東和機構投資人提議。而在此之前,因對公司關注點不同,有機構投資者現場互「懟」起來。

投資者最為關心的話題集中在兩個方面:公司長期在科研上進行投入,什麼時間能夠實現商業化;生豬養殖行業處在下行階段,以飼料產業為主營業務的大北農,是否會受到影響。

有參會股東在和《證券日報》記者的交流中指出,對於大北農而言,未來三年的業績釋放,仍主要是依靠飼料前端的進一步突破,而生物技術的投入,對公司的業績影響是長期的。

研發投入長期堅持

根據年報顯示,2017年,大北農實現營業總收入187.4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29%,營業利潤15.7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5.47%,利潤總額15.6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0.21%, 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65億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3.34%。

其中,大北農主營業務收入主要來源於飼料業務。2017年,公司飼料業務收入佔比為87.95%。

「大北農的定位,一直是農業科技公司,由於主營業務中飼料占較大比重,這也給外界造成了一些誤解,以為大北農的科技含量不高,其實公司產品毛利水平上市以來一直都是20%多。」大北農董秘陳忠恆解釋稱,在研發投入方面,公司2017年度執行研發經費預算制度,投入的研發經費佔當年銷售收入的2.81%。

《證券日報》記者查詢公司過往公告得知,在最近三個會計年度里,大北農在研發上的投入,皆超過5億元。

「最近大家關注的『晶元』的新聞,對其它行業也有借鑒意義,農業領域的核心技術,也要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長遠的戰略布局,持續的科研投入,系統的人才隊伍,才可能形成企業科技創新的核心優勢。」陳忠恆介紹,基於多年在研發上的投入,大北農目前在生物技術領域有不錯的積累,在傳統育種方面,去年水稻國審品種達到15個。目前,公司一直在積極推進作物生物技術的研發,拓展阿根廷、巴西的大豆玉米生物技術廣闊市場,先行試點,形成作物產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大力推進大豆生物技術在南美市場的產業化步伐。「大豆和玉米都進入第四代技術研發過程中,大豆今年在阿根廷申請種植許可,玉米生物技術也早具備可商業化的條件。」

邵根伙介紹,大北農的定位,仍是農業科技公司,目前公司已做好推廣玉米技術的準備,可以和海外競爭。「農業技術投入,時間節點非常重要,大豆培育至少需要15年,一般的公司扛不住這樣的周期,大北農在時機、決心、團隊、戰略等時間節點上,都踩的比較准」。

未來三年業績釋放仍靠飼料

相比生物技術為未來業績埋下的可能,另有一部分投資者更關心飼料、生豬領域的業務對未來三年業績的影響,「我們評估分析過,公司未來三年的業績,仍要看飼料行業的發展。」有投資者在股東大會現場稱。

「當前豬價大跌的原因,在於供需失衡,生豬存欄量依舊較高,即生豬養殖行業的飼料需求量並沒有下降,因此,對於大北農這樣有專業技術的產業服務商而言,今年的機會更多。任何產業都需要時間的培育,在低谷期大北農發展員工合夥創業的生豬養殖業務,正是好時機。」在股東大會中,面對投資者對於當下行業的利空影響的提問,大北農帶來了東北地區負責人張立忠給投資者現場的答疑解惑。

「隨著養殖行業日益規模化,中小養殖戶會陸續退出,大規模的養殖企業在未來五年到八年將迎來擴張的機會。為此,大北農調整了自己的人員結構,對技術人員、銷售人員在員工結構中的比例進行了調整,增加技術人員,減少銷售人員,通過對客戶的駐場指導、技術培訓等方面的投入,突出大北農的科研優勢。」參加股東大會的大北農華北地區分公司高管解釋稱:「通過這些辦法,大北農的直銷比例在銷售中的佔比在擴大,華北區域已經做到70%,服務中大型養殖場的能力在加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證券日報 的精彩文章:

信立泰業績增速放緩 兩子公司合計虧損1.23億元
比特幣閃跌後回穩8000美元 專家提醒存大量泡沫炒幣者需小心

TAG:證券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