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禁止拍照是保護文物?事情沒那麼簡單!
當你參觀各種博物館的時候,是否常常會在展廳內看到這樣的標識?
直到現在,不少博物館或展廳執著于禁止觀眾拍照。
這樣的規定,在智能手機完全普及、社交媒體發達的今天,越來越顯得不友好。畢竟,還有什麼能比親手拍下的一張『蒙娜麗莎』,更適於在社交媒體上打卡、炫耀呢?
《蒙娜麗莎》所在的盧浮宮展廳每天都像在開記者會
那麼,博物館為什麼會禁止參觀者拍照?
拍照並不傷文物
對於博物館內禁止拍照的原因,人們最容易聯想到的解釋是為了保護文物。
事實上,正常的拍照並不會對文物造成損害,唯一可能造成直接傷害的,只有閃光燈而已。
從理論上說,幾乎所有光線都會對文物造成損傷,尤其是紫外線和紅外線,能對器物表面造成結構性的傷害,促使其老化。因此,無論什麼文物,最理想的保存環境都應該絕對無光。
秦兵馬俑在剛出土時很多表面都有彩繪,但是出土後不久多因溫濕度、光線等保存環境突變而脫落
但是,光線對博物館展覽顯然必不可少。因此,針對各種文物對於光線的敏感程度,文物保護部門也出台了相關的規定,嚴格控制文物在展覽過程中所承受光照的限度。
國家文物局於 2000 年頒布的《博物館照明設計規範》
所以,追問『閃光燈是否會對文物造成傷害』,實際上是在探討『閃光燈的照射與必要的展覽用光相比,是否會造成額外的傷害』這個問題。
對此,相關研究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藏品保護專家大衛·桑德斯曾做過實驗,他在將五組畫的顏料分別暴露在閃光燈和正常的展覽用光下。
結果表明,試驗時每七秒就被閃光燈閃一下、三年內一共被閃了四十多萬次的顏料,與放置於展覽照明燈光下的顏料所受的損害並無差異。
由此,桑德斯認為,閃光燈造成的傷害和博物館展覽時光線照射造成的損害,並沒有什麼區別。
大衛·桑德斯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仍有少數材質的藏品對閃光燈較為敏感,比如絲綢。
研究者對六種不同植物顏料浸染的絲綢,做了多達四千多次的閃光燈照射實驗。
結果顯示,被閃光燈拍攝的絲綢不僅會出現褪色、變暗,甚至還會形成肉眼都能觀察到的焦化點。
來源:王永禮《物理環境對古代絲織品色澤和絲質的影響研究》
因此,博物館為了最大程度保護館藏文物而禁止使用閃光燈,確實有其依據。
但是,為什麼即使在不使用閃光燈的情況下,仍然有很多博物館不允許觀眾拍照呢?
參觀者在埃及博物館的圖坦卡蒙面具前自拍
方便賣周邊
在很多對博物館禁止拍照的規定強烈不滿的觀眾看來,博物館這麼做就是出於利益需求。
2010 年 6 月,法國奧賽博物館在即將進入旅遊黃金季時出台規定:在博物館的所有展廳內禁止任何形式的拍照和錄影行為。
藏有梵谷、塞尚部分作品的法國奧賽博物館
雖然館方一再強調這一規定是為了避免攝影者影響其他遊客的參觀,但遊客們並不買賬。
奧賽博物館的留言頁充斥著觀眾的抱怨。有觀眾尖銳地指出:『他們這麼做只是為了通過這一措施增加藏品圖錄和明信片的銷量』『下一步,博物館最好在每件作品前放個錢箱,扔一歐元才能看幾秒鐘。』
長期以來,畫冊和明信片等與藏品圖像直接相關的周邊產品的銷售一直都是很多博物館重要的收入來源,而博物館對於藏品高質量影像的壟斷則自然就成為了這筆收入的保證。
正是因為高品質圖像與延伸產品的直接關聯性,如今的很多以展覽圖像畫作為主的美術館和一些博物館的部分展廳,仍然常常會禁止觀眾拍照。
美術館展品的複製品價格通常也很昂貴
不過,還有一些美術館和博物館的特展不允許觀眾拍照則是出於版權方面的考慮。
2017 年 3 月到 5 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的大英博物館館藏文物特展就不允許觀眾拍照
但是,隨著卡片相機、智能手機這樣的便攜拍攝設備的逐漸普及,及其與社交媒體的強關聯性,觀眾在博物館拍照的訴求也越來越強烈。
面對觀眾的廣泛質疑,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也都迫於壓力紛紛解除拍照禁令。
因為文化部長在奧賽博物館拍攝並上傳至社交平台的幾張照片,該館於 2015 年解除禁拍令
對此,博物館的周邊產品也迅速調整姿勢。今天,眾多文創產品逐漸取代了價格昂貴的畫冊,成為博物館商店創收的主力。博物館也就不必再依賴圖像壟斷來保證收入了。
比如大熱的故宮淘寶:
五花八門的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
也正因此,如今的大多數博物館都已經開始允許觀眾在展廳內拍照。
顧及整體遊客體驗
博物館往往人流量很大。
當一堆人拿著自拍桿兒對著藝術品拍攝時,其他人很難靜下心來認真地欣賞作品了。
而且人一多,容易造成擁堵。禁止拍照可以使得人流順暢,並且保證大家的安全。
一定程度上,它也減少了博物館的保險費用。
面對管理和觀眾需求的矛盾,也有一些博物館另闢蹊徑。
2015 年年末,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就發起了一場活動,倡導觀眾放下手機和相機,把藝術品用筆畫下來,以此感受其價值與魅力。
活動期間,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門口上方巨大的『禁止拍照』標識
也有很多博物館開始調整服務觀眾的姿態。如故宮博物院院長就曾公開表示,在禁用閃關燈和自拍桿的前提下,故宮不僅不會禁止,還要鼓勵觀眾拍照發朋友圈。
在故宮博物院展廳內拍照的觀眾
但是仍有很多博物館管理人員公開反對觀眾在博物館拍照的行為。這又是為什麼呢?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在媒體上發表的言論,引發爭議
管理的難題
在博物館的管理人員看來,良好的參觀氛圍也是屬於展覽本身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如今的很多展覽中,光線、聲音等元素在整個展覽的效果中都在發揮重要的作用。
時下展覽中常見的光影效果
但是相對於觀眾拍照對展覽效果的影響,博物館管理人員更擔憂還是拍照行為對文物造成直接傷害的潛在危險。
拍照還是一些參觀者損害文物的最大誘因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甚至需要專門安排工作人員負責撿取遊客掉入兵馬俑坑的手機、相機等物品。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也曾向媒體披露,不得已禁止觀眾拍照的經歷:
「在 2014 年 4 月,在國家博物館開設的法國《名館·名家·名作》展覽上,第一天是允許觀眾拍照的。
但由於當時參觀的人很多,爭相拍照的觀眾在爭執中將手機砸到了一副名畫的畫框上,險些造成對文物的嚴重損壞,於是國家博物館在第二天緊急通知禁止拍照。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古玩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