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德:《人工智慧對核戰爭風險的影響》
全球技術地圖
創新丨前沿丨科普丨資訊
2018年4月24日,蘭德公司發布報告《人工智慧對核戰爭風險的影響》,現將報告簡介編譯如下,查看報告全文請點擊文末鏈接。
蘭德公司的一份新報告表明,人工智慧到2040年有可能顛覆核威懾戰略的基礎。
該研究認為,雖然人工智慧不可能創造「末日機器」,但人工智慧對核安全的危害在於它鼓勵人類去冒險。
冷戰期間,「相互確保摧毀」通過樹立「任何襲擊會招致毀滅性的報復」的平衡原則,從而維持了超級大國之間的恐怖和平,可見「相互確保摧毀」是通過抑制兩國升級到核戰爭的動機來鼓勵戰略穩定。
而新的蘭德報告則指出,未來幾十年人工智慧有可能通過削弱「相互確保摧毀」來打破核戰略平衡,技術進步會使得報復性核反擊力量成為目標並被摧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研究人員表示,即使各國無意發起攻擊,也可能會傾向於追求先發制人的能力,以此作為與競爭對手討價還價的手段。這破壞了戰略穩定,因為即使擁有這些能力的國家沒有使用這些能力的意圖,對手也無法對此加以確認。
「核戰爭與人工智慧之間的聯繫並不新鮮,事實上,這兩者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歷史,」蘭德公司研究員愛德華·蓋斯特(Edward Geist)說。「人工智慧的早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支持軍事行動或考慮軍事目標。」他說,這類工作的一個例子是1980年代的可生存適應性規劃實驗,該實驗試圖利用人工智慧將偵察數據轉化為核打擊的目標。
根據該報告,人工智慧在少數情況下可以通過提高情報收集和分析的準確性,提高戰略的穩定性。先進的監測技術、更好的解釋對手的行動都可以減少戰略誤判,從而減少戰爭的意外升級。
研究人員說,考慮到未來的技術發展,最終人工智慧系統雖然存在出錯的可能,但比人類出錯的可能性要低,因此長期來看還是趨於穩定的。
「一些專家擔心,對人工智慧的依賴會導致新的災難性錯誤,」蘭德公司的安德魯·洛恩(Andrew Lohn)說。「在技術成熟之前使用人工智慧可能會令人承受很大壓力,甚至是顛覆性的挑戰。」因此在未來幾十年保持戰略穩定可能是極其困難的,所有的核大國都必須致力於限制核風險。
報告鏈接:
https://www.rand.org/content/dam/rand/pubs/perspectives/PE200/PE296/RAND_PE296.pdf
轉自丨學術plus


※國內勒索病毒疫情嚴重,每天十多萬台電腦被感染
※美國初創公司Nectome推出「意識上傳」服務
TAG:全球技術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