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投奔劉備後,得諸葛亮提拔重用,卻因一句話導致了魏延的敗亡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相比於劉關張的時代,蜀漢後期人才凋零,這也是後人認為蜀漢衰弱的一個重要體現。其實在劉備入蜀後,一位來自曹軍的降將,此人不如五虎上將那麼耀眼,也不如馬謖那樣受器重,更不是吳懿那樣的皇親國戚,但他是當之無愧的職業軍人,但是卻因為他說了一句話,導致了魏延眾叛親離。這個人是誰呢?他又說了什麼呢?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斷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知眾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意思是說,魏延與楊儀徹底鬧翻之後,提前率軍南歸,切斷了楊儀的退路,楊儀則緊隨在魏延軍後。行至南谷口的時候,魏延開始攻打楊儀軍,一個叫何平的人,被楊儀推了出來禦敵。這個何平但是沒有跟魏延硬碰硬,他僅是對魏延軍斥責道:「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敢這樣反叛嗎?!」魏延的軍隊自知理虧,紛紛逃散,他的身邊只剩下了數人。
於是悲劇就發生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那麼這個何平到底是什麼來頭?僅用一句話就害死了名將魏延?此人本來就是蜀人,張魯被曹操打敗後,成為曹操手下將領。因為沒有強大的背景,在曹操手下也只能做個校尉,不過在曠日持久的漢中之戰中,他展示出了自己優異的軍事才能。他作為徐晃副將隨軍出征。徐晃按照兵法所云「置之死地而後生」,學習韓信的背水一戰,準備渡過漢水,背水結陣,他再三勸阻,認為這不是生地,而是「亡地」(徐晃既未遣偏師擊趙雲大營,又在漢水留下浮橋,給手下將士留下生還希望)。徐晃不聽,照搬兵法,結果不但沒有激發出將士士氣,反而導致軍心瓦解,曹軍大敗。此戰過後,此人投降劉備。劉備甚喜,被任命為牙門將、裨將軍。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何平隨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派遣馬謖守街亭,何平時為馬謖軍先鋒,馬謖舍水上山,舉動失宜,何平連連規勸馬謖,馬謖不聽,被魏將張郃斷了水源,隨後馬謖軍慘遭大敗,士卒離散。唯有何平所領的千餘人士兵鳴鼓自持,張郃懷疑王平有伏兵,不敢進攻。於是何平將諸營軍士統一起來,率領他們平安歸還。諸葛亮將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等誅殺,奪將軍黃襲等人的兵權,何平因為表現突出,被諸葛亮拜為參軍,統領無當飛軍,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
公元231年,何平跟隨諸葛亮北伐。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峙於鹵城的同時,派遣張郃率軍攻打駐紮在南圍的何平。何平率領三千無當軍拚死抵擋,對面張郃的兵力數十倍於己,雙方展開殊死爭鬥,何平抵擋住張郃的一波又一波進攻,直到諸葛亮那邊打敗司馬懿,張郃仍無計可施。這次北伐最後以蜀軍糧草不繼、諸葛亮退兵收場,但是何平展現出的堅韌和強硬讓人敬佩。諸葛亮去世之後,其接班人依舊對何平委以重任,在魏延和國舅吳壹之後,讓他擔任了漢中守將。也就是說,何平用一句話,導致了魏延的敗亡,幾年之後,他卻成了魏延的接班人。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帝命曹爽率領步騎十餘萬進攻漢中,前鋒已在駱谷,時漢中守兵不滿三萬,諸將大驚,有人說:「我們的兵力不足以阻擋魏軍,應該放棄關隘固守漢、樂二城,魏軍進入漢中以後,涪城的援軍一到,就可以將陽平關搶回來。」王平卻說:「不行,漢中去涪城有一千餘里,魏軍若是得了陽平關就會成為禍患,應該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我為後拒,若是魏軍分兵進攻黃金城,我親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時候涪城的救兵就剛好到來,這才是上策。」唯有護軍劉敏贊成王平的意見,於是就按王平的計策行事,涪城諸軍以及大將軍費禕自成都相繼而至,魏軍被擊退,如同王平當初料想的一樣。
沒錯,何平也是王平,因為小時候養在外祖父何氏家,所以又叫何平,後來姓回本來的王姓。王平,在延熙十一年去世,假如王平將軍還鎮守漢中,想必鍾會伐蜀肯定沒有那麼迅速就突破姜維的防線,鄧艾也沒有計劃偷渡陰平,蜀漢也就不會輕易滅亡了。當然這個世界不存在假如!


TAG:武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