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的差異在業餘時間

人的差異在業餘時間

「我和他也差不多,沒想到幾年不見,他倒混得人模人樣了。這老天真是不公道,你找誰講理去?」有次友人在一起閑聊,聽到有人這樣感慨不已。

咋一聽,這話不無道理。人與人之間,當初確實都差不多。特別是在一個村裡或一個大院長大,又在一所學校里讀書,又是同時踏入社會,當初誰不知道誰,能有多大差距?

細一想,這話也沒道理。因為老天還是很公道的,它能夠給予人們的唯一資源是時間資源,但它並沒有厚此薄彼。它讓每個人每天都擁有24小時,無論是誰,都別想多佔有一分一秒。在同等的時間資源下,出現不同的人生結局,是怪老天還是怪自己?答案不言自明。

那麼,人的差異究竟在哪裡?愛因斯坦有句名言,「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對這一道理,我們的先哲聖賢早就意識到了。古人讀書講究利用「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用現在話說,冬天是一年的空餘時間;晚上,是一天的空餘時間;陰雨天,也是一種空餘時間。要利用這些空餘時間,學習提高自己。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有個「三上」的讀書方法,「馬上、枕上、廁上」。就是騎在馬上看書,躺在床上看書,上廁所也要看書。這其實也是利用「業餘時間」的一種方法。難怪他能步入唐宋八大家的行列。

為什麼人的差異在業餘時間?因為時間資源是一個人最珍貴、不可複製、非常有限的資源。所以自古以來就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讚歎。朱自清先生在《匆匆》這篇散文中曾這樣描寫時光的易失:「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的時候,便從凝然的雙眼過去。我覺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它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讀了這段美文,怎能不激發我們珍惜和節約時光的緊迫感?

對業餘閑暇時間怎樣支配,看起來好像是件小事,但實際上它往往體現了一個人的品質風格,而從它的結果來看,甚至可以影響一個人日後的選擇道路和他今後成長的進程。魯迅對業餘閑暇時間的使用,或許對我們有極大的啟迪。以除夕為例:1925年除夕之夜,他編成了《華蓋集》,寫了約1200字的《題記》;1926年除夕之夜,他將自己的詩寫成條幅,送給志同道合的朋友;1933年除夕之夜,編成了《南腔北調集》,寫了一千餘字的《題記》;1934年除夕之夜,翻譯了西班牙作家巴羅哈的《少年別》,並寫了譯後附記;1935年除夕之夜,編成了《且介亭雜文二集》,寫了近萬字的《後記》,直到第二年1 月1 日才完成。有人說魯迅是天才,可他自己卻說:「哪裡有天才,我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

八小時之外,是一個有豐富彈性的廣闊空間,誰把握的好,誰利用的好,就會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才幹,創造人生輝煌。日本企業家土光敏夫說過:「在上班的時候開動腦子好好乾,那是理所當然的,大部分人也是這樣做的,在能力上也不會出現多大的差異。然而在下班後人們對業餘時間使用上的不同,天長日久就會形成差距。」

我國著名企業家魯冠球也講過類似的理念:我曾用心培養過許多人,在相同的條件和環境下,有的人很快就派上用場,而有的人則遲遲排不上用場。我常常想這是為什麼?通過多方面的觀察,我發現他們最大的差異是對業餘時間的利用不同。有的人把業餘時間用來學習鑽研,有的則認為業餘時間就是要好好享受現代生活,如上網聊天、保齡、桑拿、打牌賭博。

對於業餘時間的不同利用,當然要產生人與人的差異。現在我們每年的禮拜天、節假日110多個,幾乎三分之一的時間是閑暇時間,真正把這些時間利用起來,收益將是巨大的。請記住這樣一筆帳,每天利用業餘時間自學1小時,能讀18000字,一周7天讀126000字,一個月可讀5400000字,一年的閱讀量可達650多萬字,相當於30萬字的書20多本。

還有研究表明,一個人一分多鐘便可記憶一個信息,有人把這種信息稱之為「簇」。一門學問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約在5萬簇左右,如果每天抽出二小時左右的業餘時間學習,那麼兩年左右就可以掌握5萬簇信息,即可以掌握一門學問。

許多人都羨慕哈佛畢業生流行於世界,卻不知道哈佛給學生的告誡是:如果你想進入社會後,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得心應手,並且得到應有的評價,那麼你在哈佛學習期間,就沒有曬太陽的時間。在哈佛廣為流傳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種,學習,學習,再學習。」

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

微信掃一掃

關注這個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雞鳴書屋 的精彩文章:

兒時的「巧克力豆」——我的夢幻人生

TAG:雞鳴書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