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和你的好朋友有無數共同點,連腦電波都相似

你和你的好朋友有無數共同點,連腦電波都相似

有句老話說,朋友願幫你搬家,而好朋友願幫你搬屍體。怎麼會不願呢?撇去道德方面的顧慮不說,這位好朋友也很有可能認為這個受害者是個令人難以容忍的混蛋,罪有應得,那麼,天吶,你不該這麼做的,不過你把鐵鏟放哪了?

新的研究表明,友誼的根基比我們猜想的還要深。科學家們發現,親密的朋友在觀看一系列短片時,他們的大腦會以非常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注意力的集中與分散有著相同的起落,時而出現相同的獎勵反應高峰,時而又有相同的厭倦警示。

視頻的內容多種多樣,有大學足球的危險、外太空里水的特性、連姆·尼森(Liam Neeson)嘗試即興喜劇表演。與不是朋友的人相比,視頻在朋友之間引發的神經反應模式是如此的一致,以至於研究人員甚至可以單憑兩個人的大腦掃描推測出他們社會關係的親疏。

「朋友之間這種相似程度讓我震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的認知學家卡洛琳·帕金森(Carolyn Parkinson)說。結果「比我設想的更有說服力」。帕金森和來自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同事塔利婭·惠特利(Thalia Wheatley)、亞當·M·克萊伯恩(Adam M. Kleinbaum)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報告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我認為這是一篇非常有獨創性的論文,」耶魯大學生物社會學家、《互聯——社會網路的力量以及它如何改變了我們的世界》(Connected: The Power of Our Social Networks and How They Shape Our World)一書的作者古樂朋(Nicholas Christakis)說。「這表明,朋友之間的彼此相似不只在表面,還存在於他們的大腦結構中。」

我們能夠隱約感覺到,友誼不只是擁有共同的興趣或是在Facebook個人資料中勾選過多少相應的選項。他們的調查結果給出了我們期待的證明。這與我們所說的「化學反應」有關。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朋友在如何關注和處理周圍世界的方面可能是相似的,」帕金森說。「這種共同的處理方式會讓人更容易成為朋友,擁有令人感到滿足的、彼此契合的社會交往。」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研究社交網路的認知神經學家凱文·N·奧克斯納(Kevin N. Ochsner)稱,這份新的研究「很酷」、「令人激動」,且「提出的問題多於回答」。這項研究很可能發現了朋友之間「無法言喻的共有現實」的蹤跡。

奧克斯納說出了自己的故事,以證明化學反應勝於單單一份個人傳記。「我和未婚妻都是這個領域的神經科學家,我們都在用約會網站,但從未被匹配在一起,」他說。

「然後我們偶然以同事身份相遇,不出兩分鐘我們就知道,我們有種能培養出一段感情的默契。」

31歲的帕金森戴著大大的角質框架眼鏡,有種莎莉·菲爾德(Sally Field)年輕時的朝氣。她形容自己性格內向,但也說「很幸運能擁有我的朋友」。

近來科學對友誼的性質、結構和演變過程的興趣激增,此次研究就屬其一。在這種熱情背後,大量人口統計學數據證明缺乏友誼可能是有害的,造成的身體和情感傷害堪比肥胖、高血壓、失業、缺乏鍛煉、吸煙等人們更為熟知的風險因素。

科學家們想要知道,到底是什麼讓友誼如此有益健康,而社會孤立又如此有害,而他們正在收集的雖然並非決定性線索,但也令人興奮。

古樂朋和同事不久前證明,社會聯繫強大的人有著相對較低的纖維蛋白原濃度,這是一種與慢性炎症有關的蛋白質,通常被視為許多疾病來源。為什麼社交能力能阻止炎症目前尚不清楚。

帕金森和她的同事此前曾經證明,人們對自己社交領域的所有參與者如何互相配合有著敏銳而自覺的意識,而科學家們想知道,為什麼在一個既定的社交網路中,一些人能成為親密好友,而另一些人只是點頭之交。

受普林斯頓大學尤里·哈森(Uri Hasson)的研究啟發,科學家們決定研究實驗對象在日常自然刺激下的神經反應——現在這意味著觀看視頻。

研究人員從一個既定社交網路下手:一所未透露校名的大學內的某一屆研究生,共279人。神經學家普遍知道是達特茅斯的商學院。

這些學生都相互認識,有些還同住一個宿舍,他們被要求填寫了調查問卷。他們與哪些同學交往——一起吃飯、看電影,或是邀請回家?根據調查,研究人員繪製出了連接程度不同的社交網路:朋友、朋友的朋友、三度朋友,凱文·貝肯(Kevin Bacon)的朋友。

隨後,學生被邀請參與腦部掃描研究,其中42人同意參加。在學生觀看一系列有長有短的視頻片段的同時,一台fMRI設備會追蹤他們大腦的血液流動情況。帕金森將這一體驗比作與掌握遙控器的另一個人一起搜索電視頻道。

通過對學生掃描的分析,帕金森和同事們發現,血液流動的模式——神經活動的一種衡量方式——與不同參與者之間的友誼程度存在高度一致性,甚至在控制了種族、宗教或家庭收入等其他可以解釋神經反應相似性的因素後依然如此。

研究人員找出了那些特別能顯示朋友間模式一致性的區域,尤其是下前腦負責獎勵處理的伏隔核,以及位於大腦頂部和後部的頂上小葉——大概就在男士丸子頭的位置——這個區域決定大腦如何分配對外部環境的注意力。

利用這些結果,研究人員能夠通過計算機演算法根據兩個人的神經反應模式的相對相似度來預測他們的社交關係親密程度。

帕金森強調,這項研究是「第一關,它證明了一個概念」,她和同事們依然不知道神經反應模式的含義:掃描可以探測到哪些態度、意見、衝動或神經活動。

接下來,他們打算進行相反的試驗:掃描那些相互還不認識的新生,看看那些神經模式最一致的學生最終是否會成為好朋友。

本文來源於紐約時報中文網。由王相宜、Jowii翻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學吧 的精彩文章:

他研究了一輩子的孤獨,享年66歲
床:基於情感與互動的社會學考察

TAG:社會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