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漢代軍戎服飾

漢代軍戎服飾

漢代軍戎服飾

漢代軍戎服飾

漢代軍戎服飾

漢代以王莽新政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亦即西漢和東漢。

前漢,即西漢的軍戎服飾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基本上沿襲秦制。由於漢代的喪葬制度把兵器鎧甲作為隨葬品,所以從被發掘的漢墓中獲得了大量出土實物,使漢代成了我們目前在這方面掌握實物資料最多的一個朝代。

鐵兵器經過戰國後期和秦代的發展,到西漢時已佔主要地位,近年來出土的西漢鎧甲全都是鐵甲,而且都是鍛鐵製成的。這些出土實物有:1957年在洛陽西郊3032號西漢晚期墓中出土的殘鐵鎧,由於鏽蝕嚴重,僅保存下來328片甲片,在少數甲片上附有絹痕,在一部分甲片上存有編綴用的麻繩痕迹(圖5-3)。

漢代軍戎服飾

1960年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郊二十家子漢城遺址的清理工作中,從第七發掘區的一座窖穴內出土了一領完整的鐵鎧,鐵鎧分身甲、釺(漢代對披膊的稱呼)和鍛錏(漢代對盆領的稱呼)幾部分。身甲由長條形甲片編綴而成,前身上下四排,背後五排,胸前開襟,用鐵鉤扣連。釺和甲身垂緣用魚鱗甲片編綴而成,釺上下六排,甲身垂緣上下三排。甲身開領處有用長條形甲片編綴成的鍛錏,外形與湖北隨縣出土的皮甲盆領十分相似。甲片的編綴方法是前片壓後片,上排壓下排,甲身和鍛錏固定編綴,不能活動,釺和甲身垂緣是活動編綴,橫向固定,上下可以伸縮自如,與秦始皇兵馬俑鎧甲的編法相同。甲片用麻繩組編,發掘簡報中未提到發現有鎧甲內襯痕迹的問題,但堅硬的鐵甲一定會有內襯,不然不僅會磨壞衣物,而且還會擦傷人的肌膚。這領鎧甲的年代據考證是漢武帝晚期遺物(圖5-4)。

1968年在河北滿城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了一領鐵鎧甲,鎧甲用2244片魚鱗甲片編綴而成,方口領,前胸對開襟,用絲線做絆扣連。甲片用絲繩組編,釺的腋下封口形如短袖,釺與甲身下緣六排甲片為活動編綴,其餘均為固定編綴(圖5-5)。

1975年至1977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勘察和發掘西漢長安城武庫遺址時,發現了一批殘鐵甲,經清理分類和復原,也復原出與劉勝墓出土的這領形制完全相同的鎧甲。劉勝死於元鼎四年,鎧甲當是公元前113年隨葬入土的,屬於武帝中期遺物。

漢代軍戎服飾

1979年在山東臨淄大武村西漢齊王墓五號隨葬坑中出土了兩領鐵鎧和一頂鐵胄。兩領鐵鎧的形制相同,都有較長的釺,釺和身甲部分為魚鱗形甲片,垂緣和肩片為方形甲片。方口領,開襟在右肩和側腋下,用三組絲帶系接。身甲下緣有八排甲片為活動編綴,其餘全部為固定編綴,編綴材料是麻繩。兩領鐵鎧中,一領是金銀飾甲(圖5-6),另一領為不貼金銀片的素麵甲(圖5-7)。金銀飾甲的前胸後背與釺的下段有菱形金銀片貼附在甲片上組成圖案,不貼金銀片的甲片上則用紅絲帶編成兩個重疊的菱形做裝飾。這種用絲帶僅做裝飾而不起編綴作用的現象,在秦將軍俑鎧甲上也可見到,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實將軍俑鎧甲應是鐵甲(參見圖4-6)。鐵胄亦是用魚鱗甲片編綴而成,外形像一個圓錐形筒,頂部不封口,其形制甚為獨特。

漢代軍戎服飾

漢代軍戎服飾

1983年在廣州西漢南越王墓西耳室隨葬器物中,也發現一領保存基本完整的鐵鎧甲,形制與齊王甲差不多,但無釺和甲身垂緣,因此全部甲片都是固定編綴的。甲片也用絲帶組編,與齊王金銀飾甲一樣,身甲部分的甲片表面也有用不同於組編絲帶顏色的絲帶編成的互相重疊的菱形圖案(圖5-8、圖5-9)。此墓的年代約在公元前128—前117年,與劉勝墓屬同一時期。劉勝甲、齊王甲和南越王甲,都有襯裡,內層是皮革,外層是絹類織物,甲的各部邊緣用織錦包邊。襯裡除了用皮革、絲絹外,還使用麻布(圖5-10)。

漢代軍戎服飾

1991年在西安市郊城市建設施工中發現一座曾經被盜的西漢早期墓,墓中也有一套完整的鐵甲胄。鎧甲和西漢齊王墓的金銀飾甲完全相同,鐵胄的形象卻很有特點:胄是由四種形狀的甲片,共計352片編綴而成的,胄體為圓頂帽,兩側有護耳,頸後有低垂的護頸,編綴的材料都是絲帶(圖5-11)。

1994年在江蘇徐州的獅子山頂發現了西漢楚王陵墓,從墓中出土了約8465片鐵甲片,可以分為50餘種類型。經中科院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的艱苦努力,共復原出四種鎧甲和一種胄。鎧甲除第一種與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出土的鐵鎧基本相似之外,其餘都是和西漢齊王甲同一類型的,但都沒有金銀飾片(圖5-12),只有胄又是一種新式樣。這種胄由120片甲片編成,(胄頂13片,胄體35片,垂緣72片)。編成的胄形如覆缽,臉部只露出很少一部分,僅見五官,與同墓出土的甲胄俑的形象十分接近(圖5-13、圖5-14)。

漢代軍戎服飾

上述十一領出土鎧甲,經專家和技術人員的不懈努力,均得到復原。這些鎧甲從時間上來說,都集中在漢武帝前後時期,跨度在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90年之間。按順序齊王甲楚王陵甲在先,南越王甲、劉勝甲居中,二十家子甲在後。前四領甲特別是金銀飾甲,因其墓主身份,當代表著最高一級規格;二十家子甲雖然年代晚,但可能使用者為一般將校,所以甲片較之前四領都要大。這十一領鎧甲的形制,與秦代鎧甲和隨縣戰國皮甲都或多或少地有著相似之處,可

以看出其間的承繼、沿襲關係。

西漢的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古時稱黑色為「玄」。其被稱作玄甲有兩種可能性:一是指鐵甲上塗的黑漆,一是指鐵的顏色本來就是黑色。很多史籍和漢魏時期的文學作品都曾提到。如《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說霍去病「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自茂陵」,曹丕的《廣陵作》中,也有「霜矛成山林,玄甲曜日光」的詩句。

玄甲從陝西咸陽楊家灣出土的西漢彩繪兵馬俑上也能見到。

1965年在陝西咸陽市北郊楊家灣傳為周勃墓附近的土坑中,發掘出2500多件彩繪兵馬俑,與後來發現的秦俑一樣,有很多是身披鎧甲的。這些鎧甲都是用顏料畫在俑身上,雖然式樣不同,但均為黑色,上面用紅白兩色勾畫出甲片細部,這些應該就是玄甲(圖5-15、圖5-16)。

漢代軍戎服飾

根據發掘簡報和咸陽市博物館的歸納,楊家灣兵俑鎧甲分為兩類四型。其中有一型好像是皮甲,而第二類與出土實物基本相同,甲片上畫出的紅白組編材料與出土實物上的殘留物正相符合(圖5-17①②)。

1984年在江蘇徐州獅子山也發掘出了西漢時期的兵馬俑,這些兵馬俑因墓坑坍塌,泥土壓在俑上,出土時彩繪已蕩然無存,只能從部分俑的塑造形象上依稀分辨出甲的大致形制。其中一種與楊家灣二類二型甲相似(圖5-17③),另一種只能識別出包裹整個頭部、光露出面目的兜鍪,身上的鎧甲已無法看清(參見圖5-14)。

漢代軍戎服飾

關注微信公眾號「書問」,免費領取萬本好書。

漢代軍戎服飾

書名:中國古代軍戎服飾

作者:劉永華, 著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69.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