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艾西科南麥北卡……四大分衛,NBA江湖裡的最後一個神話

東艾西科南麥北卡……四大分衛,NBA江湖裡的最後一個神話

潘老師又要出書了。(微信號:潘謹勤的在別處)

見過會碼字的,沒見過這麼會碼字的。作為同事,我們每天工作在同一屋檐下,一起忙忙碌碌、嘻嘻哈哈,時光在日復一日的瑣碎中悄悄溜走。

面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信息爆炸,我常常感覺自己被掏空,他卻隔三岔五就扔過來一個K數爆炸的文檔:「我最近寫了本書,請你幫忙做個序……」

再過段時間,我的序言還沒開始寫,他好像又快要寫完下一本書了。

看來,在高強度工作之外的日常生活里,除了抽點小煙、打打遊戲這些個人愛好,以及為了家庭在兩個城市之間的通勤穿梭,他一定刻意保留了許多時間專門用於寫作。

我幾乎可以想像出這麼一幅畫面:在異鄉的夜裡,他獨自對著電腦運指如飛,一行行文字在屏幕上漸次出現。他敲出來的好像不是一種文字,而是一種孤獨。

在冷酷世界裡倔強生長的年輕人,為了家人默默奮鬥的年輕人,有誰沒感受過類似的孤獨呢?總有些情緒無從表達,有些話,你找不到人說,有些話,你不想說。百感交集,也只有靠自己去消解、消化。

但是,他平靜地對待這種孤獨,用文字的方式。

寫作,就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雖然他寫的都是NBA里的那些人、那些事,但實際上,每一行文字背後都隱藏著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我覺得,他一再反覆書寫的,其實是他內心深處一直存在的一種「少年情結」。那是一個遍地風流的太平盛世,一個快意恩仇的俠義江湖,一種鮮衣怒馬的瀟洒心氣,一場白衣飄飄的青春幻夢。

從《1996黃金時代》到《公牛王朝》再到今天這本《分衛狂潮》,他試圖用文字記錄的,始終是喬丹、艾弗森、科比這些球員對「少年潘」的陪伴和慰藉。

上世紀80年代前後出生的那撥籃球迷,有多少不是被喬丹開啟了進入NBA世界之門,又因為艾弗森、科比這些人對NBA情定終生呢?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人世間最難將息的,往往是最初那驚鴻一瞥的美好。

其實,「四大分衛」根本是個偽概念。

我們不能無視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在美國,從未有過「四大分衛」這樣的提法。所謂「四大分衛」,是一個完完全全「自產自銷」的中國概念。

美國人也喜歡炒概念,也喜歡包裝各種各樣的名頭。比如他們也喜歡給球星起各種各樣的綽號,比如「答案」、「飛人」、「天勾」、「大夢」,他們永遠樂此不疲地尋找「下一個喬丹」,他們也為「1996黃金一代」和「2003超白金一代」之類的天才集群歡呼雀躍,他們同樣對「湖人vs凱爾特人」之類的世仇對決津津樂道。

但在美國人的NBA語言體系里,概念標籤要麼是球員個體,要麼是某一類有共同身份的球員群像,要麼則是球隊對決,從來沒有「四大分衛」這一說。

這或許反映出美國球迷文化的一種雙面性。一方面,他們崇尚多樣性,鼓勵自由意志,什麼樣的球星都會有人喜歡,只要他的特點足夠鮮明。為此,從NBA聯盟官方到媒體再到民間,這個世界裡有著各種各樣的獎項榮譽,球星們總能對號入座、各取所需。再不濟,他們也能憑藉自己的出生地、學校、種族甚至膚色等標籤獲得一方水土的認同。

另一方面,美國人又強調獨佔性。他們高度認同「美國夢」,崇拜個人英雄主義,「贏」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價值評判標準,結果大於過程。那是一個「贏者通吃」的世界,NBA賽場也不例外,球星與球星之間也要分出勝負,通常都只能各領風騷兩三年,王者和強者瓜分走絕大部分有形和無形的資源。人們的注意力多數都聚焦在取得成功的少數人身上,追隨最當紅的一兩個超級球星就夠了,沒有多少剩餘帶寬分配給其他球員。

聯盟沒有包裝偶像天團的強烈意願,群眾也沒有這方面的旺盛需求,除非球星們恰好湊在了同一支球隊,人們才會稱他們為「三巨頭(Big Three)」、「雙人組(Duo)」。他們很少把分處多個球隊的球員單獨拎出來進行組合認證,因為在他們看來,此舉毫無必要。

除了美國人的思維模式和文化習慣,「四大分衛」概念並不存在的另一個原因,是這四位球星的巔峰期其實此起彼伏、相互之間交錯承接,真正群雄並起、逐鹿天下的時間,其實極為短暫——甚至或許從來都沒有出現過。

所謂「四大分衛」,需要有一種分庭抗禮、旗鼓相當的對立感,但事實上四大球星並沒能在各自最美好的時光遇上對方,真正的「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場面其實欠奉。換句話說,美國媒體缺少製造天團概念的時勢背景。

細看「四大分衛」各自的職業生涯,大致如下:

艾弗森:1996年選秀,00-01賽季走上巔峰,在費城76人打了10個多賽季後,流浪於掘金、活塞、灰熊多隊,職業生涯每況愈下,最終於09-10賽季落葉歸根。一共征戰14個賽季,退役時35歲。

科比:1996年選秀,「三連冠」時期扮演奧尼爾「副手」角色,04-07這幾年達到個人表現的頂峰,08-10三進總決賽兩奪總冠軍再次封神,此後屢經傷病困擾,15-16賽季告別巡演。一共征戰20個賽季,退役時38歲。

麥蒂:1997年選秀,猛龍時期是卡特小弟、超級第六人,魔術時期是招牌球星、聯盟得分王,火箭時期與姚明相輔相成、傷病纏身,後火箭時期顛沛流離,在尼克斯、活塞、老鷹、馬刺甚至CBA青島等多支球隊輾轉。一共征戰15個賽季,退役時33歲。

卡特:1998年選秀,猛龍時期出道即巔峰,籃網時期仍是空中飛人,從09-10賽季加盟魔術開始泯然眾人,此後足跡遍及太陽、獨行俠(小牛)、灰熊、國王等隊,已經徹底轉型為三分射手。一共征戰20個賽季,仍計劃要出戰第21個賽季,現年42歲。

簡要總結四個人相互競爭的這些年,大致這樣:早年間艾弗森一騎絕塵,隨後科比麥蒂絕代雙驕,再往後科比一統江湖,最後大家相繼凋零。

四個人真正都算頂級球星的年頭,算來算去,可能只有00-01賽季。那一年,卡特與艾弗森在季後賽上演瘋狂搶七,麥蒂加盟魔術躍遷至巨星行列,艾弗森鎖定常規賽MVP和賽季得分王,科比以二當家身份率隊幾乎橫掃季後賽、再次贏取總冠軍。這一年,才是四大球星真正的絕代風華。

再往後,卡特因傷病第一個掉隊,艾弗森因性格逐漸被淘汰,麥蒂則受困於傷病和性格的雙重重壓,只有科比一人20年如一日堅韌勤奮,壓榨出了自己的全部潛力——但最終誰也贏不了「時間老人」。

所以,「四大分衛」一統江湖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一種錯覺。一個最顯而易見的反面證據,是如果真正評選最近20年的「四大分衛」,誰敢漏掉已鎖定歷史第三分衛的「閃電俠」韋德?

韋德之所以未能名列「四大分衛」,只不過因為他屬於03一代,比這四位的江湖資歷稍稍晚了幾年。但這並不意味著,過去20年的分衛「總統山」,沒有他的一席之地。

問題來了,既然美國本土壓根不存在所謂「四大分衛」,為什麼中國球迷偏偏對這個概念如痴如醉、至今難忘?

還是先從文化講起。中國人歷來有一個愛好,喜歡給英雄豪傑排座次、湊陣容。比如,三國有五虎將,水滸有一百單八將,隋唐演義有十八好漢,還有三俠五義、紅樓夢金陵十二釵、佛教五百羅漢等等,比比皆是。

就連自古「文無第一」的文化界,也動不動就搞什麼「初唐四傑」、「唐宋八大家」、「江南四大才子」、「明清四大奇書」之類的排名。把風格類似、屬性相近的人物合併在一起,是我們的一種傳統。

另一方面,職業賽場的主角是球員,是一個個性情各異、愛憎分明的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情仇。在遊戲、影視、小說等載體的推波助瀾下,一代代中國球迷飽受武俠文化熏陶,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把對武俠江湖的想像映射到NBA世界,用古典的武俠價值觀去理解現代的職業體育聯盟。一人一城,生死與共,這是中國球迷們普遍擁有的一種集體無意識。

恰好,四大球星所在球隊的地理位置,完美地吻合了金庸武俠世界的王者設定。艾弗森的費城在東部,科比的洛杉磯在西部,麥蒂的奧蘭多(或休斯敦)在南部,卡特的多倫多在北部。於是,《射鵰英雄傳》里「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的人物設定,自然而然地催生出「東艾西科南麥北卡」,一切都好像命中注定。

更妙的是,不禁地理位置的對應關係嚴絲合縫,連人物性格的對應關係,似乎也順理成章、無懈可擊。

「華山論劍」的兩代排名,分別是「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和「東邪西狂南僧北俠」。用來參照「東艾西科南麥北卡」,有一種非常奇妙的和諧感。

東邪 = 東艾。艾弗森桀驁不馴,狂放不羈,行事邪魅,唯我獨尊,蔑視一切清規戒律,往往為俗世所不容。

西毒、西狂 = 西科。科比為人極端偏執,在場上霸氣狂放、睚眥必報,黑曼巴自帶毒性,因此毀譽參半。

南帝、南僧 = 南麥。麥蒂性格複雜,既要強又柔弱,既享受過聯盟招牌的至尊榮耀,也曾如老僧入定般低入塵埃。

北丐、北俠 = 北卡。卡特職業生涯輾轉多隊,像極隨遇而安的乞丐,但無論在哪裡都能靈光閃現,難掩俠骨柔腸。

於是,「四大分衛」的名號呼之欲出。有了「東艾西科南麥北卡」,原本天高路遠的NBA職業聯盟,似乎一下子離我們近了很多。他們是巨星,是偶像,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有缺陷的普通人。

不僅如此,有了「四大分衛」,NBA世界的主題也不再只有籃球,還從此有了情懷、有了義氣、有了一種浪漫唯美的想像。

「四大分衛」概念的提出,稱得上是一個天才創意,但有一個很關鍵的細節,其實被很多球迷忽略了。

在金庸的武俠江湖裡,「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和「東邪西狂南僧北俠」的提法都不完整,都只說了前面一部分,後面分別接著一個「中神通」和「中頑童」。真正一統江湖的絕世高手,真正兵器譜排名第一的最強殺神,不是前面那四位,而是後面那一位。

「四大分衛」的時代也是一樣,「東艾西科南麥北卡」縱橫江湖、指點江山,但真正主宰NBA聯盟的王者卻另有其人。如果繼續沿用金庸小說的設定,「中頑童」可能是「大鯊魚」奧尼爾,「中神通」可能是「石佛」鄧肯。這兩人,才是NBA江湖近二十年間統治時間最長的最強王者。

換句話說,如果用「四大分衛」來定義過去的這20年,你得到的可能只是一個局部、一種片面,甚至有可能偏離了這20個賽季的真正主題。

其實,除了盛極一時的「四大分衛」概念,在這20年間,籃球場上的每個位置其實都曾湧現過類似的「四大」。

比如,「四大大前鋒」——鄧肯、加內特、韋伯、「怒吼天尊」華萊士(後來有人用諾維茨基換掉了天尊)。

比如,「四大中鋒」——奧拉朱旺、奧尼爾、大衛-羅賓遜、尤因。

比如,「四大小前鋒」——詹姆斯、杜蘭特、安東尼、保羅-喬治(後來有人主張用萊昂納德換掉「泡椒」)

再比如,「四大控衛」——基德、納什、保羅、德隆(這一組的槽點恐怕是最多的)。

換句話說,「四大分衛」的確代表著一個群雄並起的黃金時代,但這個世界的主角,並不僅僅只有他們四個。他們的故事足夠蕩氣迴腸,但NBA世界的氣象萬千、風雲變幻,也並不僅僅只跟他們四個有關。

那麼,「四大分衛」這個概念,除了滿足中國球迷對NBA世界的一種武俠想像,就真的沒有其他意義了么?

不是的。「四大分衛」概念的最大價值,在於提醒我們這樣一個事實:他們所代表的那個時代,可能是NBA江湖裡的最後一個神話。

眾所周知,NBA聯盟之所以能成為全球範圍內最成功的職業體育聯盟,與前任總裁大衛-斯特恩的運籌帷幄密切相關。在1984-2014在位的這20年時間裡,斯特恩極力推動商業化、國際化、數字媒體化戰略,把球星和比賽打造成NBA聯盟最具價值的資產,一舉讓NBA聯盟實現了產業升級,成就了一個年收入幾十億美元的龐大商業帝國。

如果用近現代史的「產業革命」來做類比,現代NBA聯盟的「產業升級」,恰好也完整經歷了三個不同階段,並且正在經歷一個全新階段: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標誌是蒸汽機的發明。對應到NBA聯盟,大概是「黑白雙雄」(「魔術師」約翰遜vs「大鳥」伯德)的出爐。蒸汽機讓人類告別農業社會,「黑白雙雄」讓NBA跨入現代商業市場。

第二次工業革命,標誌是電的發明。對應到NBA聯盟,大概是「籃球飛人」喬丹的橫空出世。電力能源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籃球之神」則把NBA比賽的美感和魅力傳遞到全球的各個角落。

第三次工業革命即信息革命,標誌是個人計算機與網路的發明。對應到NBA聯盟,大概是「四大分衛」、「四大中鋒」、「四大大前鋒」等群雄逐鹿場面的出現。個人計算機徹底突破了人類大腦的局限,「四大分衛」等群星閃耀的場面,也讓NBA的商業價值持續攀升。

現如今,我們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階段,這個新時代被稱為「智能時代」,標誌是「大數據」的廣泛運用。對應到NBA聯盟,大概是以勇士為代表的「小球風潮」的興起。

只有站到浪潮之巔,才能享受時代變遷的最大紅利。正因如此,即使強如勒布朗-詹姆斯,個人實力足夠逆天,但當他所處的時代風口已經發生變化,新時代的浪潮在他面前奔涌而去,他也只能接受命運安排,奪冠次數終究難與前輩相提並論。

儘管如此,勒布朗-詹姆斯仍然是現代NBA聯盟第三階段的最後一個王者,而「四大分衛」,則是NBA江湖裡的最後一個神話。

歷史潮流無法阻擋、不可逆轉,神話之後,是真實的人間。

我在寫作《非常合理》一書時,轉述了張衛平指導的這樣一段話:

簡單來說,就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對手要因人而異」。現在我們在這方面有些問題,打歐美和打亞洲全一樣了,效果並不好。不光是國家隊,CBA聯賽各隊的特點也都趨同了,都是跟著NBA套路走,各種擋拆配合,沒有自己的風格特點。不看球衣只看打法,完全分不出哪隊是哪隊。過去不是這樣,光著膀子上去打球,你也能看出這是北京隊,這是遼寧隊,這是上海隊,各自都有很鮮明的打法特點。

比方說我們北京隊,當時是全國聞名的「學生球」,規規矩矩,四平八穩,動作很標準,沒有什麼跳起傳球、聲東擊西之類的花活兒。上海隊,打法很聰明,快速靈活,在場上顯得特別靈巧。廣東隊的個人身體素質特別好,雖然力量不強,但爆發力很強,個人技術也好,在場上都是單打獨鬥。遼寧隊是典型的東北球隊打法,球風粗獷,活兒有點糙,但非常實用,就像是程咬金只會三板斧,但砍著你也夠嗆。各有各的特點,一看就知道誰是誰,現在不行了,打法越來越接近,分不清誰是誰了。

其實不光CBA聯賽各隊的特點日漸趨同,就連NBA各隊的打法也在相互接近。不僅籃球,像足球世界也一樣存在這種打法趨同的現象,這並不是偶然。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可能是,NBA比賽乃至職業體育比賽已經是一個充分競爭的領域,而且像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樣,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都在被「大數據」嚴重改變。

所謂充分競爭,是指在這個領域已經不存在秘密,一旦有客觀規律被廣泛驗證,所有人都有權利一涌而上。只有在競爭不充分、信息不完整的領域,人們才會閉門造車、自成一派。否則,如果已經有人驗證了青黴素可以消炎,我們為什麼還要去請人來跳大神呢?

這樣的現象在當今的NBA賽場上屢見不鮮。當諾維茨基發明了「金雞獨立」,科比、杜蘭特等人很快就能發揚光大。當吉諾比利把歐洲步帶到NBA賽場,不光哈登這樣的後衛球員把它使得爐火純青,連「字母哥」這樣的大個子也能用的得心應手。當火箭總經理莫雷提出了「魔球理論」,所有球隊都發現最有效率的得分方式是三分、上籃和罰球。可以想見,如果聯盟認定哈登的後撤步跳投並不走步,很快就會有其他球員有樣學樣。

在這樣一個信息透明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再也不會有什麼獨門絕技。拋開個人身體條件限制,球員們的技術特點也會越來越雷同。拋開球隊陣容配置限制,各球隊的戰術打法也會越來越相像。

另一方面,「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對現實生活的改變已經隨處可見。各種地圖App的「實時交通」功能其實都來自手機感測器數據的大規模採集,「Alpha Go」已經把人類圍棋棋手的棋力甩了好幾條街,各種讀書App的語音朗讀功能已經越來越接近人類的真實語音,各種電商網站和App對你的消費能力和消費習慣了如指掌……

NBA賽場也不例外,不光類似「富血小板血漿療法」之類的生物科技日新月異,更重要的是球員們開始在訓練和比賽中佩戴各種各樣的感測器,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能實時記錄成各種數據,然後經過超級計算機的各種分析、比對、提煉,從中發現出連球員和教練都可能毫無意識的關鍵信息。在這樣一種潮流之下,數據的影響力和有效性將繼續增大,球員們的個性和特點多半會受到抑制,更加容易呈現出一種「千人一面」的局面。

正因如此,「四大分衛」所代表的那個「萬紫千紅」的年代,那個「高手林立」的江湖,那個面貌鮮明的天才群體,才更加值得我們珍惜、追憶。

那是NBA江湖裡的最後一個神話,接下來,英雄的故事將會有另外一種寫法。

閱讀潘老師這本《分衛狂潮》時,我不由自主地想到李宗盛的演唱會名稱——「既然青春留不住」。

青春當然終究是留不住的,但通過文字和圖像,我們可以留住青春的氣息、味道和記憶。如果你不相信,不妨試著讀一讀這本書,你會發現潘老師真的做到了。

在這一部《分衛狂潮》中,他採用了「糖葫蘆串兒」的寫法,用一個人的故事串起另一個人,四大分衛的命運環環相扣,每個人的榮辱沉浮都歷歷在目。他寫得高潮迭起,我讀得心潮跌宕。

這本書還有一個大主題:性格決定命運。我特別喜歡潘老師的這麼一段話,抄錄在這裡:

有些人面對命運,選擇反抗,最終失敗,比如艾弗森;

有些人面對命運,極力掙扎,無法擺脫,比如麥蒂;

有些人面對命運,學會順從,盡量適應,比如卡特;

也許只有科比是一個另類,他始終將命運掌控在自己手中。

願我們面對命運的時候,都能像科比一樣,將主動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所以,我們讀這本書,不光要讀懂「四大分衛」的球場故事,更要讀懂他們性格里的缺陷,讀懂每個關鍵選擇的是非對錯。

說來說去,紙短情長。我們的故事,都是關於他們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樂籃球 的精彩文章:

TAG:魚樂籃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