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樣祥論「手工藝與文化產業」
GIF
盼望著,盼望著
第一屆文化產業研究生論壇在泉城順利召開
來自各高校的師生共濟一堂
於百年名校山大知新樓召開了盛大的開幕式
4月21日上午,在「第一屆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研究生論壇——文化產業與文化自信」開幕式上,侯樣祥先生作了《手工藝與文化產業》的主旨演講。演講從「手工藝的變遷」、「手工藝已然成為文化產業」、「手工藝可持續發展問題」等三個方面論述了手工藝與文化產業的關係。
手工藝的變遷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概念中都有個「工」字。就本質而言,我以為,這個「工」與歷史上的「士、農、工、商」中的「工」基本無異。即中國歷史上的四民之三也。眾所周知,「衣、食、住、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面臨的最基本的四個前提條件。值得重視的是,在古代乃至近現代社會,人類的「衣」、「住」、「行」,相當程度上是因為有了「手工藝人生產的產品」而得到了基本的滿足。需要提醒的還有,表面看來,「食」似乎與「工」無關,是「農」的事,但農具卻是由「手工藝人」製造完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將歷史上的「工」視為「工業革命」前的製造業,即歷史上的「第二產業」,是有道理的。
在演講之前,有兩點概念需要預先說明。其一,標題稱「手工藝」,是因為在如今的文化語境里,「手工藝」已然成為一種泛指指,本演講中除特殊情況外,所涉「手工藝」多為泛指。其二,我在「手工藝」之前並沒有加「傳統」兩字,就像在「文化產業」之前不加「傳統」兩字一樣,這主要是因為要明確區分傳統與現代實在是太難了,甚至是徒勞的。
一定意義上講,手工藝發展史與人類文明發展史是同步的。這個判斷是有歷史根據的。從人類手工藝發展史角度看,「手工藝」其實是專指「技藝」,而「手工業」指的是「產業」,至於「手工藝人」則是專指「掌握技藝並從事手工藝生產或製造人」。「工藝美術」概念出現的時間很晚,約有一百年出頭點的歷史,它是指以工藝見長的一種造型藝術形式。比較而言,「工藝美術品」與「手工藝品」意思比較接近,是專指手工藝人生產的產品。
就手工藝產品的功能而論,歷史上除了具有為日常生活服務的功能外,還蘊含有審美與思想等藝術性因素。歷史上甚至還長期存在過專門生產用於陳設與欣賞用的純藝術品的現象,以致產生「一部藝術史半部手工藝人造」的說法。
手工藝已然成為文化產業
客觀而理性地講,宮廷與文人的介入與需要,應該說是造就手工藝品走向藝術化、實現藝術功能的主要動力。儘管如此,我們依然不能忘記的是,製造精美的日常生活用品一直是手工藝的出發點與歸宿。在我看來,從市場史與消費史的角度分析,手工藝品大致可以區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純藝術化了的產品,二是個性化的高端定製的生活日用品,三是大眾化的生活日用品。
當然,時過境遷,今天手工藝品的功能與消費層次已然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純藝術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手工藝人直接創作藝術品的意願與現象有增無減。另一方面,雖然其為日常生活服務的功能並沒有完全喪失,但個性化的高端定製的生活日用品卻成為主要趨勢,而大眾化產品的佔有量卻在急劇減少,大有將市場讓位於流水線、批量化的工業生產品的可能與趨勢。對此,我幾年前曾在一篇文章中表述為「中國工藝美術創作與市場的貴族化趨勢明顯」。導致這種變化的社會客觀原因非常之多,諸如「盛世收藏」等等,但從手工藝內部性看,原材料與手工製作是兩大根本原因。
手工藝品,從古至今都講究原汁原味的原材料,對替代材料基本上是排斥的。可客觀的現實卻是,今天幾乎所有手工藝門類都面臨材料短缺甚至枯竭的危機局面。「物以稀為貴」,即使不做任何工,囤料就會有可觀的利潤。「好鋼用在刀刃上」,為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手工藝的純藝術化可能是不二選擇。
「手工製作」是手工藝品的生命。雖然如今幾乎所有手工藝門類都在大量引進高新技術,「手工」含量有愈益減少的趨勢,但核心手工技藝仍然被保留,它是機器不可能替代的。這正是它與流水線上下來的批量生產品的根本區別之所在。手工而非機械,不僅意味著高成本、高定價,更意味著產品更具藝術化特點。其表現為,這樣的產品數量有限,這樣的產品個性化凸顯。
手工藝的可持續發展
顯然,歷史上的具有工業製造業屬性的「工」及其產品,今已經華麗轉身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的純藝術化創作已無需多說,就是個性化的高端定製的生活日用品也早已兼具實用與審美的雙重功能。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將「傳統工藝」在列,本身即增加了手工藝及其產品的文化擔當。
如何使作為文化產業的手工藝產業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問題。對此,應該說古代先賢早有經典論述。《周禮·考工記》即有言:「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據此,結合當下的情況,我以為,尊重「三性」至關重要:尊重物性、尊重人性、尊重藝術性。具體地講,無論是產品的創作(或生產)者,還是產品的流通者,甚至產品的消費者……了解並尊重工藝美術品與生俱來的「五大審美」特性實屬必要。
一是材料美,無論是誰,都應無條件尊重大自然賦予人類的材料之美,這是對「物性」的尊重,惟有在「物不足」之時才可「飾之」;
二是技法美,也可叫技藝美,它充分彰顯的是人的創造性價值與意義,表現的是人類「化腐朽為神奇」的主觀能動性,這是對「人性」的尊重,是手工藝「非遺」保護的核心內容;
三是造型美,手工藝品屬於造型藝術,這是任何手工藝人都迴避不了的問題,是必須始終堅持的方向,它是意境美與思想美的承載物;
四是意境美,這是產品或藝術品的靈魂之所在,它會使手工藝作品的境界超越實物本身,像詩與音樂一樣美妙而深刻,並且給人以無限的想像力;
五是思想美,思想美與作品題材息息相關,惟有深刻揭示人性的弱點、弘揚人性的優點的作品方為上上之品,反之則無異於失去靈魂的「行屍走肉」,必將被唾棄,這是一切藝術包括工藝美術的職責。
結語
當然,在「三性」中,「物性」與「人性」是「藝術性」的基礎,而「藝術性」則是「物性」和「人性」的最佳和最高表達。在我看來,追求「三性」合一成功的,其藝術品的審美價值和思想價值一定高,其生活日用品則能在兼顧藝術性的同時精緻化程度得到提升。顯然這是手工藝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手工藝產業可持續發展中不得不做出的重要選擇。
END
文章來源 | 根據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研究生論壇整理
圖片 | 楊花木蘭
編輯 | 苑然
往期閱讀


※大牌漸欲迷人眼,品質才能得人心
※當男神女神走向三次元,你還愛他們嗎
TAG:文化產業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