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全球性瀕危物種中國唯一原生綠孔雀

全球性瀕危物種中國唯一原生綠孔雀

文/楊曉君 支持機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孔雀,被認為是百鳥之王。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綠孔雀被譽為高貴和聖潔之物。不管是敦煌莫高窟上的壁畫,還是明清三品文官官袍上的補子圖案,以及清代官帽上的孔雀翎,都源自於綠孔雀。然而現在的人們也常常將綠孔雀簡稱為孔雀,並且認為孔雀數量很多,是在動物園景區內最常見的動物,甚至連一些度假山莊都能看到。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世界上有三種雉類叫孔雀:剛果孔雀、藍孔雀、綠孔雀,這三種孔雀中,僅綠孔雀在中國有野外分布,是我國的原生物種。事實上,人們在動物園能看到的基本是人工飼養的藍孔雀,或基因混亂的藍、綠雜交孔雀,並不是綠孔雀。

藍孔雀是印度的國鳥,原產地分布廣數量大,主要分布於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它在世界上野外種群數量很多,又受到宗教的保護,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為低危(LC)等級(BirdLife International,2016)。

相對來說,綠孔雀就要珍稀許多,它被IUCN列為全球性瀕危(EN)物種等級,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中被列入附錄Ⅱ中。

那麼,怎麼區別綠孔雀與藍孔雀呢?從分類學上看,綠孔雀和藍孔雀主要從冠羽上區分。綠孔雀的冠羽是直直的簇形,矗立在頭頂,冠羽的各羽毛像柳葉,藍孔雀羽冠則是散開,像個打開的小扇子,每個羽毛又似一個微型的羽毛球拍;另外,綠孔雀的頸部綠色,帶有銅錢樣的斑紋,而藍孔雀頸部藍色,羽毛似絲狀;藍孔雀的翅膀有花紋,而綠孔雀翅膀是帶海藍色或綠色;綠孔雀的臉頰為黃色和寶藍色,藍孔雀的是白色,從羽冠、臉頰、頸部和翅膀這幾方面就可以直觀的分清綠孔雀和藍孔雀。因此,從羽冠和冠羽羽毛的外形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知道白孔雀是藍孔雀的白化型。

過去,綠孔雀的分布區非常廣泛,從中國經東南亞到馬來半島都有分布,它分為三個亞種:印度亞種主要分布於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至緬甸西北部;雲南亞種主要分布於緬甸南部,向東至泰國東部、柬埔寨、寮國和越南,向北一直到中國的南部;還有一個亞種分布於爪哇、馬來西亞半島和泰國的一部分。目前印度亞種可能已經滅絕;爪哇亞種僅分布於爪哇,在馬來西亞半島已經滅絕,泰國也幾乎見不到蹤跡。剩下最多的就是雲南亞種,但它們的分布已經碎片化,數量也很少,過去估計是一到兩萬隻,最新的估計增加了,在全世界僅有約1.5~3萬隻野生綠孔雀。

作為中國唯一的一種原生孔雀,綠孔雀目前在中國非常稀有,據估計,目前的數量不到500隻,比20年前少了一半。

那綠孔雀到底是怎樣生活的呢?

綠孔雀的棲息地全境

綠孔雀的生活習性

綠孔雀一般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下熱帶、亞熱帶低山丘陵和河谷,在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到稀樹草地都可以棲息。但在不同的地點,綠孔雀的生活環境會有差異。我們1997年在景東調查,發現景東的綠孔雀春季主要在海拔1600米以下溪流和江河兩岸地勢較為平坦的地方活動,在常綠闊葉林、針葉林、針闊混交林、稀樹灌叢、荒山荒地和農耕地等地棲息和活動。

綠孔雀通常在高大的喬木上夜宿,每天清晨醒來後,首先抖動和疏理羽毛,再逐漸下樹活動。它下樹活動的時間與季節和日出有關,夏季在6時左右,冬季則較晚。下樹後便開始覓食,春季和夏季取食後,由於氣候乾燥,常到河邊飲水並在沙灘上沙浴或靜棲。中午主要在林緣或林中靜棲,直到接近傍晚左右才再出去覓食和活動。取食後才回到夜宿地棲息。夜棲地多為山脊處高大的以思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覆蓋度達60%左右,但林下灌叢較不發達。這樣的地形既隱蔽又相對安全。綠孔雀飛落於樹枝後,常警惕地四處張望,然後再飛到較高的樹枝上,鳴叫一聲;稍候,又落於更高的樹枝上,最後才落在接近樹頂的最高處上。

野生綠孔雀每日在地面上的活動集中在8~13時和16~20時,取食主要為7~12時和18~20時,取食所佔時間比例最多(51.82%)。綠孔雀在喬木林中主要是棲息和活動,時間在8~9時、11~13時和16~20時。

一般來說,綠孔雀常常在兩種地方比較容易看到,因為它們的棲息地多分布有河流,旱季它們常聚集在河邊飲水,這時比較容易見到,另外就是在春秋兩季的播種和收割季節,綠孔雀常出現於林緣農田之中取食活動,也比較容易觀察到。

綠孔雀的活動通常是有區域範圍的。在繁殖季節,公鳥佔據一個區域,而母鳥是可以在不同的區域之間來回活動,公孔雀的鳴叫行為具有明顯的占區功能。野外考察中我們多次發現,當一個群體綠孔雀靠近另一個群體的活動範圍鳴叫時,後者則立即移向靠近前者鳴叫的活動範圍邊緣處鳴叫,通常鳴叫兩至三天,直到前者離開鳴叫地點的一天後,後者才會轉移其鳴叫位置。通過觀察記錄這種現象發生的位置,就可以標記出綠孔雀的領域範圍。

綠孔雀與白冠長尾雉、大石雞、紅腹角雉等雉類相比,其棲息地更接近人類的居住地或活動地,但由於它體型較大,羽色艷麗,因而更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

西南林業大學周偉教授帶學生對雲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綠孔雀的棲息地做了分析,發現人為干擾對綠孔雀的影響大於安全和食物需求對它們自身的影響。隱蔽條件、食物和水源等關鍵性生態因素,決定了綠孔雀的覓食地選擇行為和利用資源分布不均勻,說明主要是人為干擾壓縮了可利用的適宜生境,降低了利用程度。

我們的調查也發現棲息地較為陡峭,缺少水源的綠孔雀,會在河灘地中活動。那麼,河灘地在綠孔雀的生活中到底起什麼作用呢?河灘地的特點是:平坦、開闊、有沙地、有水源,能起一定的隔離作用,比較安全。因此,缺水和陡峭山地的綠孔雀在旱季和繁殖前期會到河灘地飲水、取食、求偶、沙浴,而一些棲息地較為平坦和有水源的地點,綠孔雀就很少甚至不到河灘地活動,另外綠孔雀也可以在沒有河灘的平坦開闊的動物園中完成繁殖,說明綠孔雀的棲息需求是與當地的不同環境條件相關。因此,在野外保護綠孔雀時應充分考慮其野外生存環境和制約因素,並採取適當的措施進行管理。

綠孔雀的英文叫Peafowl,就是吃豌豆的禽類。其實它是雜食性鳥類,食物兼具植物和動物性食物,主要包括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也吃白蟻、蟋蟀、蚱蜢、金龜子、蝶、蛾等昆蟲,據當地百姓反映綠孔雀甚至還會捕食蛇類,我們查到的資料也有綠孔雀吃蜥蜴的記錄,我們在野外都沒有觀察到過。但綠孔雀特別喜歡豌豆和紅薯等農作物,往往跑到豌豆等莊稼地里吃莊稼和種子。也正是因為綠孔雀喜食農作物,常結群去林緣農田區刨食種子,對農作物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因此,20多年前當地百姓為了保護莊稼,會在綠孔雀的飲水區或覓食地噴洒農藥或投放浸泡過農藥的穀物,從而造成綠孔雀被毒殺。這種做法的後果非常嚴重,會導致成群綠孔雀的死亡。這也是上世紀90年代我們調查時發現的最大危害,我們曾經聽老百姓說,一次能葯死十幾隻,從山上背回家都要幾天。這幾年專門毒殺綠孔雀的現象幾乎沒有了,但偶爾還有綠孔雀誤食村民投放毒殺老鼠的毒餌(或伴有農藥的種子)以及種子商店出售的包裹一層肥料和農藥的種子(俗稱包衣種)而死亡的情況。根據調查目前野生綠孔雀面臨的威脅因素主要包括棲息地破壞、人為活動、放牧、農地里包裹農藥的包衣種子、新開發的大規模成片的橙子地等等。這些人為干擾不但減少了綠孔雀可利用的適宜生境面積,也降低了綠孔雀對這些生境的利用程度,這就出現了綠孔雀的覓食和棲息選擇行為和利用資源分布不均勻的情況。

綠孔雀

綠孔雀的繁殖

綠孔雀和其它雉科鳥類一樣,具有一定的群居性和占區性,它們的鳴聲洪亮,粗厲單調,不悅耳,與林奈將其定名為「Muticus(啞)」這個科學名稱相距甚遠。在雲南,綠孔雀每年二月份進入繁殖期,成年雄鳥會發出「aou,aou,aou」的高聲占區鳴叫,聲音響亮,雖遠可聞,這也為調查綠孔雀提供了方便條件。

綠孔雀通常為一雄多雌結成小群體活動,每個群體中通常只有1隻成鳥雄鳥,其餘為雌鳥或亞成體。活動群體的大小隨季節會有所變動,一般在冬天會集成大群,其餘季節呈分散的小家庭群活動。

綠孔雀是一種正面求偶炫耀的鳥類。繁殖期雄鳥常面對雌鳥抖動並展開其華麗的尾屏,閃現出靚麗的眼狀斑,孔雀的這種正面型的求偶炫耀,俗稱「孔雀開屏」,實際上孔雀開屏是由一系列的行為構成的,鳥類愛好者龐秉璋1981年將孔雀開屏的求偶行為過程分為開屏、迴轉、舞步、奏鳴、抖動、弄姿等多個步驟。

在籠養條件下,不僅雄孔雀有開屏現象,雌鳥和幼鳥也有這種現象。同時雄鳥在沒有雌鳥的情況下也會開屏,甚至會對我們飼養的白腹錦雞和研究人員開屏,展示其色澤艷麗的尾屏,說明開屏可能並不完全與繁殖有關。雖然據龐秉璋觀察,孔雀全年均有開屏行為。但我們在籠養條件下的觀察表明,綠孔雀開屏這種求偶炫耀行為有明顯的年周期變化,在一年中求偶炫耀行為僅出現在11月至翌年的5月,最高峰為2~3月。綠孔雀在一天中最多求偶炫耀20次,兩次求偶間距最短時僅間隔一分鐘,平均日求偶炫耀3.3次,時間為17.65分鐘,觀察到開屏的最長時間可達到1小時28分鐘。

綠孔雀三、四月份進入產卵期,通常營巢於隱蔽性較好的灌草叢中的地面上,巢極其簡陋,除少量樹葉、雜草墊於地面外,幾乎沒有別的材料。綠孔雀一年產一窩卵,一般為3~5枚,卵為橢圓形,呈乳白色或乳黃色,光滑而無點斑,大約跟鵝蛋一樣大。孵卵由雌鳥單獨承擔,約28天後幼雛出殼,全身披以黃褐色羽毛。幼鳥屬早成性鳥,出殼後即可跟隨雌鳥四處覓食,雄性幼鳥需3年後方可長出華麗的尾屏。

結合我們在雙柏縣和新平縣發現的兩巢,以及在新平縣拍攝到的雛鳥分析,綠孔雀多選擇在海拔相對較高(兩巢所處的海拔分別為1132米和1264米)、遠離河流且有緩坡的區域進行產卵和育雛。我們在雲南雙柏恐龍河自然保護區的調查還發現2015年,一隻母鳥平均帶3~5隻小鳥,兩個月內的成活率100%;2016年平均帶1~3隻小鳥,兩個月內成活率91%。

綠孔雀的繁殖習性與家雞比較類似,因此,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也比較容易繁殖,但目前籠養綠孔雀已經受到藍孔雀的雜交,基因已被污染,因此極其有必要收集純種綠孔雀和籌備建立一個純種的綠孔雀繁育種群,為今後野化放歸提供種源。

藍孔雀

中國綠孔雀的分布及現狀

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文煥然先生考證,綠孔雀在歷史上曾遍佈於中國湖北、湖南、四川、廣東、廣西和雲南等省區。戰國時期,湖北、湖南兩省境內還似有野生孔雀的分布;從漢到晉,四川盆地、雲南東北部一帶有不少孔雀;唐代以後,嶺南和滇西南的孔雀仍分布較普遍,數量也很多;到明清時代,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及十萬大山等地的孔雀已大為減少,但在廣西西部的南寧、來賓、桂平一帶仍有不少孔雀。但到本世紀初,其它省區的綠孔雀和雲南東北部的綠孔雀已經絕滅,表明歷史時期中國孔雀的地理分布從北向南,從東北到西南逐步縮小。

綠孔雀消失與我國長江流域開發時間較早,珠江流域次之,最後為滇西南這種開發狀況有關。可能正是人類的逐漸向南發展和開發才使孔雀的分布北界逐漸南移。

據我們上世紀90年代的調查,雲南有綠孔雀分布的是9個地州34個縣,包括怒江州瀘水縣;德宏州潞西、盈江、隴川、瑞麗;保山地區保山、龍陵、昌寧、騰衝;臨滄地區臨滄、雲縣、風慶、永德、耿馬、滄源、鎮康;思茅地區思茅、普洱、景東、景谷、墨江;西雙版納州的勐海;紅河州金平、石屏、綠春、彌勒、蒙自、河口;玉溪地區新平縣;楚雄州楚雄市、雙柏、南華、祿豐、姚安。過去有分布記錄現已絕跡或瀕臨絕跡的地區有盈江縣、瀘水縣、騰衝縣、蒙自縣、金平縣、綠春縣、河口縣和文山州等。雲南綠孔雀的種群數量以上世紀60年代以前為最多,80年代以後由於棲息生境的不斷消失及濫捕濫獵,導致綠孔雀種群數量急劇下降,並形成小家族群點狀隔離分布。各縣現存種群估計數量累加約635~950隻,由於分布數量不詳的地區未計入,當時估計雲南全省的種群數量約在800~1100隻左右。

20多年過去了,現在的分布現狀怎樣呢?我們分別得到雲南省環保廳和雲南省林業廳的支持,對中國綠孔雀分布做了調查。調查時我們先採用傳統的路線調查方法,但因為綠孔雀的數量太少了,用這種方法幾乎聽不到綠孔雀叫,也看不到綠孔雀,所以把所有可以採用的方式都用上了,包括訪問、標圖、鳴聲等。最後因為綠孔雀體形龐大,羽色華麗,叫聲獨特,易識別,老百姓不易錯認,還是主要採用了與上世紀90年代相同的問卷和訪問調查的方法,這次的結果表明綠孔雀的種群數量已經大幅度減少,有分布記錄的縣也已經降低到了22個縣,用相同的方式估計已經不足500隻了,20年間數量減少了一半。

在此期間,我們也採用了紅外相機等現代的方式在雲南省雙柏恐龍河自然保護區進行了調查,目前的種群數量調查結果表明,楚雄州雙柏縣恐龍河州級自然保護區現有綠孔雀無論種群數量還是種群密度均為全國最大,同時監測到綠孔雀有向保護區以外遷移擴散的現象發生。

雖然,近30年來中國綠孔雀面臨多種因素威脅,分布區域嚴重縮減,種群數量急劇下降。但本次調查也表明,在雲南省林業等相關保護管理部門的努力下,元江中上游地區,特別是楚雄州雙柏縣和玉溪新平縣依然保存了一定數量的綠孔雀種群和較大面積的綠孔雀適宜棲息地,為中國綠孔雀保護和恢復鑒定了基礎。更為可喜的是,恐龍河州級自然保護區內綠孔雀雛鳥存活率極高,加之人工繁殖技術相對成熟,預示著在保護投入到位、措施得當的前提下,雲南綠孔雀種群增長和恢復是非常有希望的。也希望社會各界和政府有關部門能對綠孔雀的保護給予持續的長期關注和支持,讓我們共同努力使美麗的綠孔雀與我們共存!

《中國周刊》是由共青團中央主管的綜合新聞雜誌。全國發行,每月5號出版。 郵發代號2-11 。

2018年第4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周刊 的精彩文章:

與蔚縣古堡相遇

TAG:中國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