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漢芯事件,中國晶元發展史上的醜聞

漢芯事件,中國晶元發展史上的醜聞

漢芯事件,中國晶元發展史上的醜聞

漢芯事件,中國晶元發展史上的醜聞

近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將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體和技術7年,直到2025年3月13日。沒有了進口半導體,將會給中興通訊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據統計,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達3200億美元,全球54%的晶元出口到中國,但國產晶元的市場份額不到10%。全球77%的手機是中國製造,其中不到3%的手機晶元是國產的。晶元產業長期被國外廠商控制,每年進口需要消耗2000多億美元外匯,為解決這一重大問題,國家每年投入巨額科研經費和專項基金,但是半導體產業發展始終差強人意,除了產業基礎或機制等方面的原因外,還存在著科研經費屢被吞噬和揮霍的現象,有些科研人員甚至造假騙取科研經費,誤國害民,卻沒有得到法律的懲罰。

漢芯事件(Hanxin events)是指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發明的「漢芯一號」造假,並藉助「漢芯一號」,陳進又申請了數十個科研項目,騙取了高達上億元的科研基金。中國亟待在高新科技領域有所突破, 自主研發高性能晶元是我國科技界的一大夢想。陳進利用這種期盼,騙取了無數的資金和榮譽,使原本該給國人帶來自豪感的「漢芯一號」,變成了一起讓人瞠目結舌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

事件發展

「漢芯一號」曾經的定義

「漢芯一號」採用國際先進的0.18微米半導體工藝設計,在只有手指指甲一半大小的一個集成塊上有250萬個器件,而且具有32位運算處理內核,每秒鐘可以進行2億次運算。經過國內權威專家驗證,認為這一成果接近國際先進技術,在某些方面的性能甚至超過了國外同類產品。

漢芯事件,中國晶元發展史上的醜聞

漢芯事件中的「中國芯」

發布儀式

「漢芯1號」正式發佈於2003年2月26日。當天的盛大場面: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親自主持,信產部科技司司長、上海市副市長、上海科委、教委負責人悉數到場。 在發布會上,由王陽元、鄒士昌、許居衍等知名院士和「863計劃」集成電路專項小組負責人嚴曉浪組成的鑒定專家組作出了一致評定:上海「漢芯1號」及其相關設計和應用開發平台,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是中國晶元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被視為「漢芯1號」發明人的陳進自然也是榮譽加身。上海市科委授予其上海市科技創業領軍人物稱號,2004年上海交大將其特聘為長江學者。同時,陳進本人還身兼數職,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上海硅知識產權交易中心CEO,上海交大漢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上海交大創奇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事件敗露

漢芯事件,中國晶元發展史上的醜聞

漢芯事件

2006年1月17日,一個類似美國「水門」事件中「深喉」的人物,在清華大學水木清華BBS上,公開指責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發明的「漢芯一號」造假。

一些嗅覺敏銳的媒體很快介入,進行了艱難的追索和求證。在舉報人和媒體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個事實漸次浮出水面。一個月後的2月18日,該事件的調查組得出結論:「漢芯一號」造假基本屬實。

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學向有關媒體通報表示,陳進被撤銷各項職務和學術頭銜,國家有關部委與其解除科研合同,並追繳各項費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騙取了如此數額的科研經費,上海交大仍未提及事件責任人有沒有受到法律追究。

調查結論

2006年1月28日,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成立專家調查組並開始工作,在其後的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專家調查組,針對舉報人對「漢芯」事件的舉報內容,採取與舉報人、當事人和相關人員面談、現場查驗技術文檔、分析對比有關技術資料、查驗晶元演示系統和調閱相關音像資料等方式方法,對「漢芯」系列一至四號晶元的設計過程和性能指標等進行了全面調查與核實。調查結論如下:

陳進在負責研製「漢芯」系列晶元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造假和欺騙行為,以虛假科研成果欺騙了鑒定專家、上海交大、研究團隊、地方政府和中央有關部委,欺騙了媒體和公眾。 據調查,陳進負責的漢芯團隊所研製的「漢芯一號」,是一款208隻管腳封裝的數字信號處理器(DSP)晶元,由於其結構簡單,不能單獨實現指紋識別和MP3播放等複雜演示功能。為了在上海市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能夠達到所需的宣傳效果,陳進等預先安排在「漢芯一號」演示系統中使用了印有「漢芯」標識、具有144隻管腳的晶元,而不是提供鑒定的208隻管腳的「漢芯一號」晶元。調查表明,當時漢芯公司並沒有研製出任何144隻管腳的晶元,存在造假欺騙行為。

「漢芯二號」是受某公司委託定製的DSP軟核,漢芯公司完成了設計實現,但核心技術不為其所有;「漢芯三號」是對「漢芯二號」的簡單擴充,技術上與「漢芯二號」來源相同,由於缺乏必要的外圍介面,不能獨立實現複雜的應用。晶元實際情況與漢芯公司宣稱的「已經達到國際高端的DSP設計水平」的說法不符,誇大了事實。「漢芯四號」是一款使用了其它公司中央處理器的單核系統晶元(SoC),不包含漢芯DSP核,與漢芯公司向有關部委提交的項目文件中關於「漢芯四號」是雙核晶元的陳述不符,存在誇大欺騙行為。

2003年2月,陳進負責的團隊推出的「漢芯一號」,不過是從美國一家公司買回的晶元,僱人將晶元表面的原有標誌用砂紙磨掉,然後加上「漢芯」標誌「研製」而成,卻因為其欺騙成功,被鑒定為「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集成電路」,是「我國晶元技術研究獲得的重大突破」。此後,隨著「漢芯」二號、三號、四號相繼問世,「漢芯」項目成為國家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有關部門下撥大量課題經費,陳進本人不但當上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而且還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等一系列稱號。去年12月,上海交大接到對陳進等人涉嫌造假的舉報後十分重視,立即對有關情況進行了初步調查。考慮到問題的嚴肅性和複雜性,上海交大隨即請求國家權威部門對事件進行深入全面調查。 科技部根據專家調查組的調查結論和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有關規定,決定終止陳進負責的科研項目的執行,追繳相關經費,取消陳進以後承擔國家科技計劃課題的資格;教育部決定撤銷陳進「長江學者」稱號,取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資格,追繳相應撥款;

國家發改委決定終止陳進負責的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的執行,追繳相關經費。上海交大按照學校有關規定和程序,經研究決定:撤銷陳進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職務;撤銷陳進的教授職務任職資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

事件教訓

漢芯事件,中國晶元發展史上的醜聞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

記者向國家有關部委詢問的結果是,確實沒有相關責任人受到任何法律上的追究。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表示,他不滿意漢芯事件的處理結果,「評審專家應該負什麼責任,相關部門要負什麼責任,也沒有結果。目前處理力度很不到位」。

漢芯事件,中國晶元發展史上的醜聞

漢芯事件

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瀾教授也表示,漢芯事件反映出我國科技體制中的弊病,這種弊病要求有關部門去真正反思和挖掘弊病產生的原因,並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這就不能不讓人回想起著名科學家鄒承魯先生在去世前發表的一篇文章,他直言:「光說是不行的,對學術不端行為,一定要嚴查嚴辦。希望各有關單位,各級有關領導真正予以重視,認真干幾件實事,才能剋制當前的腐敗之風,還我國科學界一片凈土。」

整個2006年,先後有一批學術失范行為被揭發、處分。

2006年1月,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天津外國語學院教授沈履偉出版的專著《求是集》中,對他人作品進行了剽竊。3月,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助理劉輝被院方開除,因為他把別人的學術論文歸在自己名下,並在個人簡歷中造假。後來,又陸續傳來中國科技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失范、廣州體育學院院長身陷「學生門」等事件。

2006年6月,科技部負責人公開表示,將認真吸取「漢芯」造假事件的教訓,從多方面進一步完善監管制度,根治學術腐敗。同年11月7日,科技部發布了《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表示對於科研不端行為,要實行從警告、批評直至終止項目、收繳經費、在一定時間內不接受有關人員的科研項目申請的處罰措施。有媒體認為,這是中國政府部門出台的首個針對科研不端行為的條例,將打擊科研學術造假納入了法制化軌道。

但顧海兵認為,這個處理辦法的細節還不夠細,操作上也不夠具體,尤其是如何進行法律追究應該更突出。「詐騙了1000萬元該如何處罰,詐騙了100萬元又該如何處罰,刑法都有很詳細的規定。處罰學術造假和詐騙也應該跟刑法關聯起來。」

文章底部留言評論更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芯說 的精彩文章:

突發!美光工廠設備故障!
戰爭打響,這一次中國將使出絕招!

TAG:科技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