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種美德叫孝德

一種美德叫孝德

有一種美德叫孝德

本文作者:楊洪於

日照市2017屆莒縣嶠山鎮選調村官

引入傳統文化構建村風、民風、家風建設,是基層文明風貌的需要,而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它為維繫家庭和諧、政治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嶠山鎮黨委政府在全鎮鋪開「孝德基金」工程項目,以此弘揚孝文化,村民對孝德基金認可程度高、交納資金熱情高,社會反響非常好,走出了一條「政府引導、社會捐助,引領子女自覺養老」的農村養老新路子,使得老年人老有所養。

完善的制度化建設是確保基層扶貧工作的保障,通過細緻的制度化建設,建檔立卡等方式,確保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貧困戶老人)的生活保障。

(省委黨校調研組前來調研孝德基金的開展狀況)

讀過老舍的《我的母親》,便會記得他直戳人心的感慨: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裡是安定的。

讀過周國平的《父親的死》,便會記得他感人至深的話語:一個人無論多大年齡上沒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兒。他走入這個世界的門戶,他走出這個世界的屏障,都隨之塌陷了。父母在,他的來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則被遮掩著。

萬物互為師學,自然界中: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馬無欺母之心。這些都給我們無聲的啟示,作為子女的我們,孝在當下,莫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成為人生的遺憾。

畢竟,父母是這個世界上的至親,對子女來說,「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故此,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夫孝,德之本也。」;而在中國老百姓的話語體系中也有「百善孝為先,孝為百行首」的勸誡語。

通過情感、文化理念的認知,可以明顯的發現:在村風、民風、家風建設中,弘揚孝文化有利於文明村風的建設,有利於激發人內心的善心善念,能有效的感化百姓向善向好的持家敬業。

讓我們再次通過名家的思親之作,

感受親情美德:

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所以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唉!還說什麼呢?心痛!心痛!—— 《我的母親》老舍

(為老年人分發孝德基金)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我的母親》胡適

(給年長的老人送孝德基金)

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我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回憶我的母親》朱德

三年以前我每打噴嚏,總要說一句:這是誰想我呀?我媽愛說笑,就接茬說:誰想哩,媽想哩!這三年里,我的噴嚏尤其多,往往錯過吃飯時間,熬夜太久,就要打噴嚏,噴嚏一打,便想到我媽了,認定是我媽還在牽掛我哩。我常在寫作時,突然能聽到我媽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聽到叫聲我便習慣地朝右邊扭過頭去。從前我媽坐在右邊那個房間的床頭上,我一伏案寫作,她就不再走動,也不出聲,卻要一眼一眼看著我,看的時間久了,她要叫我一聲,然後說:世上的字你能寫完嗎,出去轉轉么。現在,每聽到我媽叫我,我就放下筆走進那個房間,心想我媽從棣花來西安了?當然房間里什麼也沒有,卻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語:我媽是來了又出門去街上給我買我愛吃的青辣子和蘿蔔了,或許,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掛在牆上的她那張照片里,我便給照片前的香爐里上香,要說上一句:「我不累」。 ——《回憶我的母親》賈平凹

賈平凹的這段文字感人至深,每每讀之,總有催淚的感人力量!

對於孝,小編有話要說: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意思是:孔子說:「現在人們認為的孝,是能養活父母.(其實,)連狗馬等牲畜都能得到飼養。假如對父母不敬的話,供養父母與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孝敬父母,除了給父母物質上的保障,還要敬重父母,使其開心幸福!這正是設立孝德基金的初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莒州村官 的精彩文章:

TAG:莒州村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