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

王陽明在講知行合一的時候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陽明龍場悟道之後第二年開始講知行合一,四十九歲時提出良知,但陽明自己說:「吾『良知』二字,自龍場以後,便已不出此意,只是點此二字不出」。

1、良知

知行合一中的知,就是良知。良知二字,出自《孟子》:不學而能,良能;不慮而知,良知。

不慮而知,即說明良知是一種先天的的直覺本能,人人本具,人人相同,天之所予,非由外爍。在陸九淵語錄中有這樣一條語錄:

某方侍坐,先生遽起,某亦起。先生曰:「還用安排否?」

象山突然站起來,學生馬上跟著也站起來,這就是良知的作用,未經思慮,不用「安排」。象山便隨時指點「還用安排否?」

2、知是行的主意

良知就是不慮而知,這個「不慮而知」,知的是什麼呢?知的是「行」!即陽明說的「知是行的主意」。什麼是行呢?一切行住坐卧、視聽言動、應事接物、起心動念都是行,嚴格的說,生命活動本身就是「行」。

知是行的主意。如果良知精明,那麼在任何一個當下,在任何情景下,良知都會知道該怎麼做,良知都會有主意,從而不至於在身處複雜環境時「不知所措、茫然失措」,這就是「知是行的主意」。上面象山的例子,象山站起來,學生不經思慮便自己也站起來,這就是學生自己良知的主意,不用思慮,不用安排,自然而然。

在簡單的事情上,良知表現為一種德性,比如見父知孝,比如上面例子中象山學生的起立;在複雜的事情上,良知表現為一種智慧,像陽明平藩、剿匪這種大事。

3、行是知的功夫

良知若要精明,便需要「行」的功夫,就需要行為依從良知,即「行是知的功夫」。如果人得行為不依從良知,良知便昏蔽了,很多時候就不能「不慮而知」了。這樣,在簡單事情上就不能表現出德性,在複雜事情上就不能表現出智慧。

「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陽明更進一步指出,良知是作為萬物之源的本體。

生命的意義,具體來說,行為的意義,在於復得「良知」本體。行是知的功夫,就是以功夫複本體。人時時在行,其行為應該是作為複本體的功夫,這就是行為的意義,也是生命的意義。正如唐君毅所說:「人生之目的,唯在做你所該做者」。

什麼事該做,良知知道,即「知是行的主意」。做該做的事,即「行是知的功夫」。行越篤實,知越精明;知越精明,行就越有主意。這就是知行並進之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學自得 的精彩文章:

TAG:心學自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