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YX事見看群眾路線

從YX事見看群眾路線

近幾天,朋友圈裡90%都是YX事件,真真切切地得到了這隔街相望的兩校各位學生大眾的關注。不過風波呼嘯而過,兩天後再回頭看朋友圈,卻已經只剩下一個個高懸的大紅圈和感嘆號,和一堆頑強存在著的倒立、平躺、傾斜的,以宋體、小篆、英文、日文書就的長圖了;號稱某校BBS的知乎裡面也是空餘荒原幾片。但大家心裡可都還記著這事,畢竟YX同學還在家裡不得返校,之前沒有解決的問題現在也還是沒有解決。

說起YX,不說爭議信息,從朋友圈裡的可靠信息來判斷,的確稱得上勇敢二字。

從4月5日瀋陽事件露出水面,9日她就冒著被校方採取針對措施的風險(在8日深夜校方就已經向同學們表明了它的堅決立場),本著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一腔熱忱,加入了向北大校方申請信息公開的隊伍。按道理,申請信息公開應該是件好事,在北大的信息公開網裡還赫然貼著寫明了信息公開辦法的教育部令,實在是沒有什麼可指摘的地方。但事後的事情——也是輿情真正關注的焦點——令人咋舌。

此後就是領導老師和廣大輔導員們一輪輪苦口婆心的深夜關心和隨機勸誡。其中不乏有對同學們畢業可能性的特別關照和充滿技巧性的「誘導提問」,「刺頭」甚至被叫了家長。大四狗都懂得大四狗的苦,誰願意在這最後關頭被鍘了啊?所以「畢業問題」和叫家長本是無往不利的辦法。若是輔導員好心,帶你來看一看家長聽說了「事實」後失望崩潰的樣子,同學們有誰還堅持得下去?

YX比我們都要勇敢一些——她扛著如山的壓力,為著「有始有終」的堅持,還是把自己的境況通過公開信發了出來。岳欣同學被軟禁在家,但這些消息已經在同學圈子裡炸開,瘋長如同野草。書生意氣的同學們紛紛發文、擴散來表達看法,和微信的刪帖演算法進行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拉鋸戰。有的人思想激進一些,在學校張貼了大號字體巨幅手寫海報來表達觀點,雖然很快就被揭掉了,但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此事,在24日下午連新京報(題為《國辦:重大政務輿情回應不妥當將追責》)、人民日報評論(題為《如何聆聽「年輕的聲音」?》)也都參與了進來。

這個過程是激動人心的,但也難免有浮躁魯莽的因素在其中。你若問我對結果有哪些希望,和大多數同學一樣,我首先最希望的還是校方能夠對之前採取過各種方式施壓的熱忱勇敢的同學們和家長們真誠地道個歉,不要讓他們繼續在巨大的壓力下膽戰心驚。當然與此同時我也仍然希望北大還是那個兼容並包的北大,那個有文人風骨、會聽取同學意見而推動制度改革的北大。

敘事結束了,來就事論事地閑聊幾句。

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是,這件事在最開端不過是個需要按制度公開歷史信息的小事,為何卻最終變成了這樣一個校園輿論的爆發點,甚至上升到了需要興師動眾不懈刪帖的拉鋸戰?學生與校方在理論上應該是教學相長、休戚與共的集體,為什麼到了這裡卻彷彿成了對立的兩個群體了?這件事難道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想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不妨重回過程本身,暫且把學生與校方分開來,去分析雙方的行為背後的邏輯。

同學們做了什麼?有幾個同學去要求信息公開,以及YX同學向外界公布了自己的遭遇。此中的訴求和途徑也都是合理合法的,是一種在現有制度框架內解決問題的姿態,或者說面對校方他們是保有理智和善意的。

有人說這件事背後「水很深」、同學中有一部分是在惡意「挑事」,這說法也令人困惑。如果是懷著這樣的惡意,為何不直接大打出手,再賣慘謀求同情,以此「挑事」?何必遵循規則?萬一真的在框架內解決了問題,背後那深♂邃的目的不就付諸東流了?

校方做了什麼?聽說有人將於次日遞交信息公開申請書,當晚派出教師輔導員和該同學談心到深夜,引導同學顧大局,態度懇切一直談到凌晨。在信息公開的申請活動發生後,繼續組織領導和輔導員,不定期約參與的同學深夜談心並偶有疑似錄音行為。有時還叫來了同學的家長,讓同學感受到全方位的關心。深夜談心的話題包括能否順利畢業等等。事情沸沸揚揚了,輔導員就站出來拿幾段前言不搭後語的解釋表達校方的善意。

有意思的是,校方一直在關心同學個人的思想情況,我們沒有看到校方對大學生性侵、學生與校方對話等問題有做出足夠制度上的努力。

得不到解決,矛盾就只會在拖延中不斷激化,問題不斷升級,最後導致連解決個人問題的工作都變得無比困難,這正是解決問題不抓主要矛盾的必然結果。現實中發生的,正是這麼一個過程。由於糟糕的解決方法,矛盾從學校制度的不健全延伸到了學校領導機構和參與學生之間,又進一步延伸到整個學生群體和校方之間,矛盾以相對激烈的方式在輿論領域爆發,本可以通過理智談判、友好協商得到解決的問題就這麼成了一個橫亘在學生和領導之間的鴻溝,使學生不再認可校方。公信力一朝失去,想拿回來就難了。

我總想提這麼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就是「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四句話讀起來琅琅上口,做起來卻往往磕磕絆絆。

由於群眾路線的缺失,一旦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輿情事件,第一反應往往是有沒有人幕後組織,其中有沒有陰謀。一旦如此定性,群眾所做的事情背後的原因,其真正的訴求所在,往往就在視野之外了,而這進一步加劇了雙方的衝突。而這背後,恰恰在於官員把群眾看作與自己對立的,並且把自己當作不可能錯的角色。

列寧曾表達過這樣一種觀點:如果把任何一場群眾事件的原因歸結於個別陰謀家的煽動,那就太幼稚了。毛澤東也曾說過:「群眾發牢騷,有意見,說明我們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聽到群眾有議論,尤其是尖銳一點的議論,就去追查,就要立案,進行打擊壓制。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軟弱的表現,是神經衰弱的表現。我們共產黨人無論如何不要造成同群眾對立的局面。

事情的關鍵,恰恰在於群眾為何會被「煽動」?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的訴求是什麼?訴求能不能實現?如果不能實現,會有什麼困難?這樣的困難講出來,群眾能不能理解?這才是正常解決問題的思路。

群眾路線在過去的群眾工作中發揮過非常大的作用。正是因為做到了這四句話,我們偉大的黨才能夠真正和人民群眾建立最密切的聯繫,才能夠帶領群眾走向革命的勝利。在現在,群眾路線也不過時。只有我們的黨員幹部都站在了群眾立場上,以群眾為中心,貫徹群眾路線,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政通人和,做出真正的成績。

學校里教書育人的工作,其本質上也是群眾工作的一種,要想把它做好,也必須做到堅持群眾路線,真正地關心學生、尊重學生、服務學生。如果遇到問題,不能做到站在學生的角度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反而站在學生的對立面,把學生看作是挑戰自己地位的敵人,採用各個擊破的方式解決敢於提意見的人,那就是大錯特錯了。真正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應該是充分尊重學生,真誠對待學生,重視學生的意見,在平等的交流中共同探討問題的解決辦法。而學生中敢於主動提出意見、謀求公平、公正、公開、謀求時代進步的一部分,更是需要去充分地保護和發揚其積極性的。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各大高校都需要時刻銘記群眾路線,注意化解和學生之間的對立,把工作深入到學生中去。唯有如此,才可能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校方和學生共同推動學校的發展和完善,建立起進步的、先進的大學校園,既不失厚重的文化傳統,又充滿青春的時代氣息。

(不為拿錢,不開打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華大學求是學會 的精彩文章:

TAG:清華大學求是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