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分散式殺傷是海上戰爭形態的發展趨勢

分散式殺傷是海上戰爭形態的發展趨勢

原標題:分散式殺傷是海上戰爭形態的發展趨勢


作者:黃峻松 來源:科技導報



集眾家之所長才能自成一派,學習國外軍事理論是創造中國特色軍事理論的一個重要前提,不研究他人就無法超越他人,毛主席也曾研讀過《戰爭論》等西方戰爭理論著作。國外軍事理論種類複雜、體系龐大,從蘇聯的偵攻複合體,以色列運用無人機蜂群以微弱損失打贏城市巷戰,英軍網路賦能作戰,到美軍的五環作戰理論、網路中心戰、空海一體戰等等,應接不暇。學習外軍理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應用於自己,對這些軍事理論不能簡單的運用拿來主義,也不能不加辨別的全盤摒棄,而是需要考察後辯證的揚棄,考察其是一家之言還是僅適用於某種類型的戰爭,還是預示著未來的戰爭形態。這就要求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蔡尚思在《中國思想研究法》中提出:「研究學術,以方法為首要。方法是研究者欲達到目的地、求得目的物的一個利器,亦可叫做手段或工具」。作為馬克思主義者,我們應具體地、歷史地研究問題。具體地,即實事求是的,從主觀與客觀是否符合,理論與實際有多大差距的角度切入,考察國外軍事理論對我的實用價值;歷史地,即在時間縱向上,從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切入,考查該理論能否在歷史長河中站得住腳,即使站得住腳,又有多高的歷史地位。


國際上關於分散式殺傷的研究很多,有以下3類。一是著眼於分散式殺傷中的某一具體能力展開分析。如李洪興認為擁有反艦導彈的瀕海戰鬥艦可能會成為分散式殺傷艦隊的先鋒。二是根據其作戰樣式,暢想未來作戰。李崢等認為分散式殺傷旨在降低對方對自身軍事實力的信心,不僅提供有效的戰鬥力,還能夠提供威懾力。三是根據內涵與能力要求,分析其在當代的可行性,如王璐菲認為美軍現有的後勤和指揮控制能力存在不足,尚不能滿足這一概念的需求;岳季東認為,分散式殺傷概念需要在勤務艦船上大量加裝攻擊性武器,戰時易成為敵方目標,不利於艦艇自身的防護。通過對前人成果研究發現,存在的薄弱點有3個:一是從技術角度分析分散式殺傷與智能化戰爭關係的不多;二是將分散式殺傷進行歷史地考察的文章不多,對分散式殺傷歷史定位的闡述比較籠統,並沒有從海上戰略角度進行系統的論證論述;三是從海上聯合戰爭角度分析其對海上作戰能力要求的文章較少。

本研究從分散式殺傷的理論來源和實踐基礎入手,分析分散式殺傷在海上戰爭發展中的規律,探析實施分散式殺傷對海上作戰能力的需求。


分散式殺傷的理論來源、實踐基礎及與智能化戰爭的關係


分散式殺傷的主要理論來源是網路中心戰


分散式殺傷是從網路中心戰發展而來。網路中心戰理論認為,未來戰場上的環境極其複雜,任何單一的個人或組織不可能完全掌握做出決策的最主要客觀前提——戰場信息,因此,未來作戰應該基於網路。網路中心戰的實質就是基於網路的作戰,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網路技術的發展被美軍所重視。最初受制於網路技術的發展程度,美軍僅能夠實現數據的分散收集和集中處理,分布在各地的任務部隊由於無法掌握戰場全局,於是將收集到的信息通過網路反饋給指揮部,等指揮部中央處理器處理完,再反饋給任務部隊。但是戰場信息瞬息萬變,這種做法大大的喪失了時效性,於是戰場信息的處理能力成為美軍的瓶頸。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分散式信息處理器應運而生,改變了以往由中央處理器單獨處理信息的情況,而是由分布在各個地區的處理器通過協作機制處理信息,形成結果,中央處理器僅進行監督提示作用。以辦公室的信息處理為例,以前辦公室所有成員都將收集到的信息反饋給辦公室主任處理,而現在,大家收集到信息後,通過相互協調對工作的整體有了掌握,形成各自的方案,彙報給辦公室主任。這種統一指揮下對信息的分散收集和分散處理就是分散式殺傷的理論前提,既提高了效率,又提高了準確性,還使戰鬥持續力大大增強,因為中央處理器的損毀不會導致系統癱瘓。


分散式殺傷的主要實踐基礎是信息化條件下攻防能力發展的不對稱


信息化條件下火力打擊能力的提升遠遠大於防護能力的提升,使得分散式殺傷變得有效。近現代時期「海上爭鋒,縱有百號之艇船,不敵一號之大兵輪船」,這是因為當時的軍艦噸位過大,甲厚炮巨,面對甲薄炮小的軍艦幾乎是無敵的存在。而在當代,一艘1~2t的小型護衛艦可以裝備與萬噸級的大型驅逐艦相同類型的反艦、防空導彈,唯一的區別在於裝備導彈數量的不同。但是2種艦艇防護能力的差距卻遠沒有噸位和花費的差距那麼大,甚至小型艦艇因為目標小還具有一定天然優勢。這使得小型艦艇打擊大型艦艇成為可能。事實上,正是因為2014年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一次兵棋推演中,裝備反艦導彈的瀕海戰鬥艦使得對手不得不花費寶貴的戰場資源來應對這種「不起眼」的小兵力,才引出了分散式殺傷這一概念,即每艘艦艇都能對敵方的主戰裝備構成威脅。尤其是在信息化系統的支撐下,戰場上所有兵力的偵察能力與情報能力都已融為一體,小型化軍艦戰場感知能力的天然劣勢被進一步縮小。因此,分散式殺傷得以在眾多作戰樣式中脫穎而出,是有信息化背景做支撐的。


分散式殺傷是智能化戰爭的前哨站


無論將智能化戰爭定義為信息化戰爭中的一個階段還是信息化戰爭的下一個階段,智能化戰爭已經被廣泛認可是戰爭的未來,其核心支撐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大數據立足於廣泛收集的海量信息,通過運算量極大的處理器分析出結果,當代海量信息的取得已基本實現,硬體難點在於超大運算量處理器的製造,軟體難點在於演算法的研究。人工智慧的最終目的是生產出與人類相似方式作出反應的機器,其實質是機器的自主反應,即學習能力,而學習能力必須要有強大的終端處理器,只有處理器的終端化,才能使機器實現自主。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概念:如果能夠從海量數據中得出正確結論,機器就有了自主行動的目標;只有處理器實現終端化,大數據要求的運算能力才可以實現。分散式殺傷概念體現出的成本低、靈活性強、對抗性強等特點離不開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分散式殺傷預示著智能化戰爭時代的到來。在任務部隊分布的廣闊海域里,只有有著自主處理信息能力的分散式處理器,單一艦艇發現的信息才能與其他艦艇發現的信息有機結合起來,得以分析出敵方兵力行動的結論;單一艦艇雷達發現的來襲導彈才能迅速傳遞給攔截範圍內的所有兵力並推測出敵方的打擊目標;不同位置的艦艇才能針對某一艘艦艇載入的打擊目標參數推測出本艦應該載入的參數。分散式殺傷中的這些戰鬥樣式,對處理器的運算水平、實施的演算法程序和艦艇的自主反應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客觀要求。


分散式殺傷符合海上戰爭演進的客觀規律


「廣域分布」的作戰思想與經典海洋戰略理論高度契合

截至目前,分散式殺傷的理論體系仍未完全定型,但是就作戰層次而言,是統一明確的,增加單艘戰艦的攻擊力和防禦力,並以分散編成的方式將其使用於廣闊的地理空間,產生分散式的火力,以達到海上控制目的。其戰略運用的核心理念是分散編成。分散式殺傷不是憑空而來,而是由經歷過無數實戰檢驗的經典海戰理論發展而來,其思想與經典海戰理論高度契合,符合海洋戰略學家對未來海戰的暢想。海軍兵力的集中與分散不是水火不容的概念,而是辯證統一的矛盾體。


1)與馬漢的海軍戰略理論高度契合。馬漢主張,對海軍集中兵力的理解是:「必須從精神實質上,不應從字面涵義上堅持和運用;必須結合理解,不能僅從文字上進行實踐。」「相互支援的思想是不可缺少的根本思想。」「在空間上保持很大間隔的部署,應做到能夠相互支援。」「決不允許將現有的美國艦隊分開配置於兩處主要海岸」。可見,雖然馬漢倡導的集中理論風靡世界,但是他所提出的集中,是立足於當時美國的地緣環境從海軍整體角度上考慮的,在巴拿馬運河未開通的情況下,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相互支援的周期太長,因此要有所側重的集中。具體落實到作戰層次上,馬漢對能夠實現相互支援的多艦隊分散式殺傷樣式做出了充分的肯定,並且為了避免後人誤解他對艦隊集中與分散的看法專門做出了囑託,即從精神實質上理解,而不是從文字上執行。


2)與科貝特的海上戰爭理論高度契合。科貝特的描述則比較清晰,認為海軍的「集中」不同於「集結」,並直言「海軍一旦集結完成之後,隱蔽性和靈活性就沒有了」。集中的最好方式不是集結而是分散,「越是不拘泥於某種集中方式,越是不限定集中的時間和地點,集中就越難以阻止」。集中最為重要的含義是「圍繞戰略中心點實施相互間密切聯繫的部署」,海軍集中的目的是「儘可能覆蓋最廣闊的海域,同時又保持著具有靈活性的相互聯繫,以便使覆蓋海域的任一部分兵力都能根據支配意志的期望,獲得有機體系內2個或更多分支的支援,首要的是能夠使全體力量果斷和迅速的向戰略中心收縮」。所以,海軍集中的方式是分散,而分散的目的是為了集中戰鬥力。


3)與蒂爾的適度制海權理論高度契合。蒂爾是英國海軍將軍,他認為不存在絕對制海權,制海權僅僅是相對概念,就時間而言,制海權始終是程度的問題,就地理空間而言,制海權始終是相對的。所以,唯一有價值的制海權在於特定時間對特定海洋空間的控制和運用,而這種控制和運用的範圍即為軍艦戰鬥力所覆蓋的區域。蒂爾引用一戰時英國海軍上將培根的話「制海權僅限於戰列艦所及之處」。分散的艦隊能夠極大的拓展海軍兵力的戰鬥力覆蓋空間,從而達成最重要的海戰目的——運用制海權。


「分散編成」兵力運用樣式符合海上作戰客觀環境


一個軍事理論只有符合該種戰爭所處戰場環境的客觀規律才是現實的、正確的,不是清談的、空泛的。長期的和平容易導致海上兵力的集結作戰成為人們的口頭禪,但關歷史告訴我們,對成功越是有把握,集中的方式就越是分散,只有當兵力部署超出了軍隊能夠相互支援的底線時,分兵才是糟糕的。分散編成作為一種兵力編成樣式,無論是在陸地還是海洋都有其實用意義,但是在海洋中有著更加突出的作用。


1)在海洋中,戰略展開是提供有效威懾力的最佳方式。海洋與陸地的不同在於海上航行沒有任何障礙,兵力間的相互支援都是以直線相連,不需要陸地上的交通線,因此海軍更容易集結,這也導致了海軍的分散會產生巨大的威懾力。分散而能夠互相支援的艦隊能夠對敵人更加廣泛的區域構成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對方想擊敗我方任一支艦隊,他面對的將是我方的全部艦隊。在英國與拿破崙作戰的1805年,英國通過在英吉利海峽、加的斯海域、地中海3個海域分別部署不同規模的艦隊,將法國的北部、西部與南部海域分割封鎖,使拿破崙耗資巨大的艦隊不敢出海。因為一旦某一支法國軍艦出海,英國便可以迅速的集中起兩隻艦隊來應對法國的一支艦隊,如果多支法國艦隊同時出海試圖集結,英國會先於他們集結,因為英艦在外海,而法艦在港內,同樣的集結路線情況下英艦的航程要比法艦短的多。科貝特稱這種布勢為「立於不敗之地」,英國以不具備壓倒性優勢的力量實現了對法國的完全震懾。當前美國海軍在我當面海域縱向上分島鏈布勢,橫向上聯結日本—菲律賓—新加坡—迪戈加西亞,也是分兵威懾的體現。


2)在海洋中,分兵集火是提供攻擊力的最佳方式。在海上,艦艇如果同時面對多個方向的威脅將是致命的,陸地上的環形工事或者堡壘抗擊在海洋中是不存在的,同時面對多個方向威脅的艦艇面臨的不僅僅是抗擊能力的問題,更有指揮混亂的問題,因為一艘艦艇僅僅是一個作戰單元。所以,歷史上許多著名海戰中,獲勝的一方都將己方編成了2隊,一來方便集中火力,二來不至於己方過於分散加大協同難度、失去統一指揮。在戰鬥進行過程中,己方分散的艦隊首先對敵方主力實現多個方向的火力打擊,後期再將對方切割的更加分散使敵方指揮混亂,使己方開始時保持分散對集中的火力優勢,後期保持分散對更加分散的指揮優勢,從而獲得勝利。如甲午海戰中的日軍和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的英軍,而他們的對手北洋水師和法軍則都只列成了一隊。這裡並不是指兩場戰爭成敗的根本原因在此,而是指在達成集中火力這個目的上,兵力的適度分散才能使火力更加集中,而火力的集中程度往往關乎海戰成敗。


3)在海洋中,分散兵力是提供防禦力的最佳方式。分散兵力無法提供戰術上的防禦,而是提供戰略上的防禦。所謂戰略上的防禦,即我方分散的兵力使對方的主力艦隊沒有抓手,使其感到打擊任何一個都無法達成其戰爭目的,並且面臨被我方能夠相互支援的艦隊圍殲的危險,因此會使對方指揮官猶豫不決。在這個猶豫的過程中,我方則一直在自由的使用著海洋。分散的兵力通過使我方某一支艦隊面臨威脅,來換取大部分艦隊的安全,同時這一艦隊面臨的威脅也會大大降低,因為對方面臨決策危機。正如日德蘭海戰,德國作為一個陸海複合型國家,在戰術上略勝英軍一籌著實不易,但是此役後德國並沒有獲得北海的制海權,而是退回了國內。以至於後世有人評論「德國就像被關在監獄裡的囚犯,出門把獄卒打了一頓,自己又走回了監獄」。德國之所以「自己又走回了監獄」,實在不是主觀願望,而是出去以後到處都是獄卒,即使能夠一個一個地打敗,己方的損失也不是面臨嚴重陸上威脅的德國所能承受的,所以只能自己走回了監獄。


分散式殺傷對軍隊裝備技術發展的需求與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景相匹配

關於戰爭時代的劃分方法有許多種,按照武器裝備的劃分最權威也最廣為認知,例如石器時代、鐵器時代、火藥時代、機械化時代等,這是因為武器裝備的水平是決定戰爭理論、戰爭形態的最大客觀因素。因此,檢驗一個軍事理論所處的時代,最好的方法就是檢驗該理論對裝備的需求與所處時代的關係,如果需求的是上一個時代的武器,則是落後的理論;如果需求的是當代的武器,則是當代的理論;如果需求的是符合科技發展前景的未來武器,則是未來作戰的晨曦。分散式殺傷就是未來的理論。


1)在攻擊能力上,距離遠、速度快、精度高的要求與導彈等主戰武器的發展前景相匹配。分散式殺傷所指的艦隊分散編成,不再是幾海里或者幾十海里的分散,而是使相隔幾百海里甚至是上千海里的艦隊能夠實現互相間的增援,這就對主戰武器尤其是未來艦載導彈等武器的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概括起來就是速度快、距離遠、精度高。導彈發展所展現出來的有以下前景:發動機推力的增大導致速度越來越快;燃料的越來越高效致使推進效率變高,航行距離變遠;光電紅外複合式感測技術、基於圖像的跟蹤系統和數字化數據鏈等新的引導方式導致精度越來越高;導彈的臨近空間技術越來越成熟,可以同時增大距離與速度。


2)在通信能力上,距離遠、衰減弱、儲量大的要求與通信技術的發展前景相匹配。分散式殺傷對通信的要求不僅是傳輸距離遠,還能突破介質,實現水下與水面通信,甚至是水下與空中通信的要求,並且分散式殺傷需要信息不間斷的傳輸,傳輸內容多,所以對通信儲量要求很高。量子通信技術的巨大優越性已經在逐步顯現,量子通信的基本原理是量子糾纏,在理論上能夠突破時空維度的限制;西方科學家將量子通信描述為水下GPS,有了它,潛艇可以如水面艦艇一樣通信;由於量子通信的信息傳輸量不再受到發射電台的功率限制,所以可以改善水下通信受制于波長和功率的現狀。


3)在偵察預警能力上,反應快、精度高、全時覆蓋的要求與偵察預警技術的發展前景相匹配。要想控制住廣闊的海域,有力有效的偵察預警能力是第一要務。反應必須要快,任何進入偵察預警範圍的目標必須引起「分布編成」體系內全體作戰單元的共振;精度必須要高,分散式殺傷的幾乎所有攻擊都是超視距的,載入武器攻擊參數的數據僅僅來自於偵察預警體系;感知持續時間必須要長,盡量做到全時覆蓋,一旦有了時間上的漏洞,讓對方兵力能夠抓住機會滲透,整個體系就有被破擊的隱患。偵察預警技術的發展前景可以概括為空間上的立體化、技術上的自動化、手段上的綜合化。空間上的立體化即為陸、海、空、天、電、網多領域的偵察,對各個領域可能面臨的入侵都有偵察預警能力,同時各個領域間能夠相互聯繫、相互通報、共同分析,實現快速反應與高精度;技術上的自動化使偵察預警體系內需要的人力越來越少,不知疲倦的情報信息網路進行實時監控,以實現全時覆蓋,基於大數據時代的情報分析轉型也在朝著「基於對象生產情報」的高精度邁進;手段上的綜合化即國家情報體制、戰略預警體制與海上編隊的戰術預警體制相結合,對可能遺漏的信息進行補充,並從戰略預警中推導出戰術預警的重點和方向。


實施分散式殺傷需要建設的能力


信息化作戰能力是「分布」能夠聯動的關鍵


確保兵力分散配置不是劣勢而是優勢的最關鍵因素是使分散的兵力能夠相互聯動支援,而這來自於信息化作戰能力。


1)立體多維的戰場感知能力。任何戰爭都以戰場感知為基礎,智能化戰爭以全維戰場感知為基礎。戰場感知能力是龐大地理空間中廣泛分布的海上兵力得以生存的前提,破擊一個體系,只需要找到一處漏洞即可。分散式殺傷的戰場感知不能僅僅依靠海上兵力,而是整個國家的態勢感知力量需要對陸、海、空、天、電網等領域實施全域覆蓋。在戰場感知上實現岸基與海上的結合、軍種間的結合、國家情報能力與軍隊預警能力的結合。分散式殺傷雖然龐大,但是其背後必須有更為龐大的軍事力量作為支撐,從這個角度講,分散式殺傷也是「大體系支撐下的小作戰」,並且外圍體系越大,分散式殺傷顯得越小,才能使其越安全,越得心應手,發揮的戰略能力越大。


2)跨越軍種的指揮通信能力沒有通用化就無法實現真正的信息化,各軍種之間指揮通信系統不配套是讓美軍很頭疼的問題,也是美軍參聯會和各戰區盯住的重點工作。要在組織體制和軍工體系內大力破除權力和利益藩籬,將提升作戰能力的需求作為軍隊裝備工作的唯一導向,統一海上兵力的通信系統,暢通聯合指揮鏈條,使各軍種的海上作戰兵力真正成為一個整體。


3)有力有效的電子對抗能力。分散式殺傷的信息作戰能力一旦癱瘓,分散配置的兵力便成了分散各處的標靶,因此其電子對抗能力必須有力有效。全面提升電子對抗偵察、電子干擾、電子防禦和反輻射摧毀能力。在作戰前就爭取對對手的電子對抗能力和指標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做到先期發現、以攻為守,同時增加系統的自適應能力以確保生存。

單元作戰能力是「殺傷」得以實現的前提


要想分布的艦隊能夠實現有效殺傷,必須保證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對方傾瀉「確保摧毀」的火力,同時加強單元自身防護能力和作戰單元防禦整個體系的能力。


1)確保摧毀的火力打擊能力。水面艦艇、航空兵和潛艇的火力打擊能力需要持續改進,加強注重認知/動態的智能化制導武器研究,注重電磁能、激光武器、超空泡等顛覆性裝備技術的研發,爭取實現對強敵的彎道超車或換道超車。同時完善殺傷數據鏈系統,縮小「從發現到摧毀」的時間,增加作戰效率的同時確保自身安全。


2)基於模塊的一體化戰術能力。將作戰單元的戰術能力「打包」,更加便於作戰單元戰術能力的準確指揮和精確釋放。以注重整合平台的一體化防空火控系統(NIFC-CA)為例,反艦導彈來襲時,整個艦艇能夠根據一個指令做出所有應當做的動作。一旦下達遠程防禦指令,遠程防空導彈預備點火、全艦警鈴自動響起、水密門限時自動關閉、中近程防空武器自動進入備便狀態,人員僅僅實施監督作用,並能夠有干預計算機的許可權,而不是指令一下全艦人員依靠人力跑到站位進行各種操作。


3)基於指令的靈敏反應能力。分散式殺傷背景下,處於外圍的兵力受到直接威脅的可能性減少,對方最有可能直接打擊我方核心兵力,但這並不意味著外圍兵力任務輕鬆,相反,體系的存活取決於外圍兵力的靈敏反應能力。現在的兵力做出反應主要基於自身偵察預警所獲信息,而在分散式殺傷的未來,兵力更多的只能收到其他兵力發來的指令,自身是無法探測到任何端倪的。這就需要裝備和人員適應這種基於指令的作戰,同時對艦載計算機系統的運算分析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形成體系作戰能力才能確保分散式殺傷


提升單元作戰能力和信息化作戰能力的目的是使各個單元合眾為一,形成體系。體系作戰是未來戰爭的基本形式,無論是信息主導、聯合制勝還是精確打擊,其基本形態都是構建體系,作戰目標都是破擊體系,分散式殺傷是一種極具代表性的體系作戰形態。


1)各作戰單元互聯互通,實現能量的聯動聚合。各作戰力量之間的協同一致是有效發揮體系作戰效能的重要條件,而協同一致的首要前提就是互聯互通。要注重資源共享,實現海上多軍種的信息共享與指揮共享,其中首先應當做的是情報資源共享,將各單元的感知能力聚合為體系的感知能力,以感知能力為抓手,牽引火力打擊、戰場防禦等能力的聚合;實施一體化指揮,首先實現海上作戰指揮系統硬體的一體化,改變以往各軍、兵種自己確立標準、自己組織建設、自己內部使用的狀態,為海上一體戰的實施創造前提。各單元互聯互通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方便通信與指揮,其實質是將各單元的能力通過信息化手段聯通在一起,實現能量的集聚。


2)各作戰單元目標一致,實現能量的精確釋放。廣泛空間內大量兵力的能量聚合起來,只有有重點的釋放,才能發揮出體系大於個體的優勢。在火力打擊能力方面,注重多種打擊能力的協同,實現「面對點」「體對點」的殺傷,縮短打擊時間、提高打擊密度,促進協同方式由艦、機、潛的平台間協同向不同平台發射的武器能夠實現武器間協同的革命性轉變;防禦能力方面,通過分散式殺傷的外沿兵力極大的擴展防禦縱深和立體防禦能力,使各單位防禦的空間和能力互為重疊和補充,無論敵人從哪個方向和領域襲擊,我方都有一定規模的兵力實施防禦,能夠迅速針對受威脅方向實施有力的積極防禦,實現「面對點」「體對點」的防禦,使敵人無法在不消滅我方外圍兵力的情況直擊核心。


3)各作戰單元各司其職,實現體系的能量放大。體系能力的強弱可以應用「反木桶原理」來分析:以對空防禦能力為例,體系的對空防禦能力並不取決於體系中防禦能力最弱的兵力,而是取決於體系中對空防禦能力最強的兵力,我們只需要通過合理部署此兵力使其覆蓋整個體系即可。得到的啟示是,要想體系發揮出1+12的效果,則要在艦艇平台的針對性上下功夫,不能過度追求單一種類艦艇的綜合能力。要增加基於同一艦艇平台的不同艦種,同一種類型的艦艇可以根據武備側重點的不同研發出多種型號,有的注重對陸打擊、有的注重反艦、有的注重防空或者反潛。在分散式殺傷這樣一個體系中,只有各自有所側重,才能實現能力聚合與放大,作戰單元的綜合化只能帶來體系能力的平庸化。

結 論


分散式殺傷這一作戰概念,是隨著理論和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是科學技術發展前景與海上戰爭基礎理論的有機結合體,是信息化海軍發展的必然選項,也是推進海軍轉型建設的題中之義。分散式殺傷是信息化戰爭制勝機理的海上部分,集中體現了以體系為基礎、以信息為主導的現代海戰理念。需要指出的是,實行分散式殺傷概念並不是一定要跟隨美國海軍亦步亦趨,也並不否定非對稱作戰思想,而是需要把握其理論精髓和科技要素,著眼體系、強調信息,在客觀規律的指導下統籌實事求是與創新驅動的關係,走出一條自主發展、創造性發展的道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裝備參考 的精彩文章:

美軍F-35用中國3D列印,還不怕制裁
美國拒絕轉讓雷達技術,韓國想從歐洲獲取空空導彈技術

TAG:裝備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