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醫療險到人生特權

從醫療險到人生特權

風平浪靜好行船

圖源:紀念碑谷

我發現「吸引力法則」真的很有用。

比如我的讀者,都是追求生活品質而且求甚解的人。

(竊喜,嘻嘻)

昨天文章發出後,就有細心的讀者提問:

這個話題非常值得探討,給我的讀者點贊。

也別改天了,就今天吧。

我們仔細說說醫療,但也不止於說保險。

什麼疾病需要更好的治療?

這一點,最值得參考的是我國大病保險。

2012年,時任國務院醫改辦副主任徐善長在解讀政策時指出,

「文件中沒有簡單地按照病種區分大病,而是根據高額醫療費用與經濟負擔能力對比,判定是否會因病致貧、返貧。」

圖源見題圖

「不論病種論花費」的思路,來源於WHO關於「家庭災難性醫療支出」。

當一個家庭強制性醫療支出,大於或者超過家庭一般消費的40%時,就會被定義為「災難級別」

WHO網站上刊登的對於災難性醫療支出的研究

這與我們對生活的認知一致:

我們都知道「花錢多的一定不好治」,卻並不知道「到底什麼病不好治」。

2003年之前,我們也不知道非典會那麼難治。2014年,埃博拉肆虐西非,刷新了人類認知。

直到今年年初,甲流險些將一個北京的中產階級家庭擊垮,我們也才後知後覺。

什麼疾病應該獲得更好的治療?

這是個難回答的問題。

借用一句廣告詞吧,

「每一個病人都應該被善待」。

治療水平

有人說,協和、瑞金等知名公立醫院的特需部,是中國最好的醫療機構,本人深以為然。

原因有二:

第一,同等科技條件下,醫生水平是全世界最好的。

第二,同等醫生段位下,科技條件是全國最好的。

這些醫院的治療水平都有目共睹,科研水平也首屈一指,第二點就無需多言了。

那麼為什麼中國的醫生是全世界最好的呢?

先來個結論:

中國醫生的操作水平簡直吊打外國同行。

什麼叫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

中國病人多啊!

醫生也是個熟練工種,中國醫生一天的接診量比美國醫生一周還多,在大數法則下,疑難雜症該見也見了,接診能力也蹭蹭蹭往上漲。

除了經驗豐富之外,中國人的刻苦鑽研精神,在醫生身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我們的醫生是超人

肝包蟲是常見的寄生蟲病,在新疆高發。治療的主要方法是手術治療,操作時要清除內囊、剝離囊壁。

囊壁厚度,在1mm~3mm左右。

病其實不難治,但是手術要求高。難度有多大呢?

相當於拿一顆葡萄,用手術刀把葡萄皮剝下來,還不能損傷裡面的果肉。

但是!很開心地告訴大家!這個高精度的手術,現在只要不到半小時就能做完!手術的創新者,正是新疆武警總院的院長庄仕華。

求是網對庄醫生的刊文報道

他本人還創造過一個記錄,最快一台手術只用了47秒!

47秒,喝口水的功夫手術就做完了……

「醫生,麻藥啥時候起效?」

「手術做完了。」

精湛的技藝,來源於日積月累的總結、提升,以及刻意練習。

記得我剛才說的葡萄不?

莊院長就用葡萄練手藝,拿著設備給葡萄脫衣服。

從業近四十年,莊院長已經做了10多萬例手術,無一失敗。

我相信,中國的醫院還有很多這樣的醫生。經驗多、思路多,一路追求卓越。

有這樣的治療水準,有這樣的醫生,再加上特需醫療的治療環境,

生存率和治癒率怎麼可能沒保障?

你要樂觀

說這麼神,那去好醫院看病就行了,有必要去特需或者私立醫院看病嗎?

人非得這麼嬌氣?

肯定會有人這麼問。

90年代流傳一句話:10個癌症病人,6個都是被自己嚇死的。

這句話雖然玄虛,理念卻沒錯:心態很重要。醫學上也早有論證,樂觀的心態對治療大有裨益。

但就在昨天,一起「患癌女子求朋友開車撞死自己案」宣判了。

案件中一心求死的吳女士2008年患癌,十年間接受了多次手術和長期的化療,但癌症晚期且術後出現轉移,去世時全身已經多臟器衰竭。

十年抗癌路,吳女士應該不是不樂觀,而是無法樂觀。

一個癌症患者這樣形容化療:

「一個大病房 12 個人一起化療,一個吐了全都一起吐,一個吃的飯菜味道沖一點,其他人照樣一起吐。

醫生說,堅持吧,不行就點滴營養液維持著。」

治病不只是治病,還要抗擊外在嘈雜對自己的干擾。這種折磨,讓很多病人失去了樂觀的能力。

是的,樂觀是一種能力。生理體能接近崩潰時,樂觀需要極強的意志力。但是病況、環境,有太多因素分心,讓人無法樂觀。

什麼才是樂觀的最好狀態?

不是強硬地告訴自己我沒問題,而是壓根不在乎、就沒當回事。

想像一下,如果治療癌症像治感冒一樣。在一個早上去醫院,吃藥,做化療,不舒服有人幫你調整方案,做完化療平復身體,然後聊一聊治療方案,跟醫生說再見。

好的體驗,讓治病是治病,也只是治病。

生病就是生病,再好的體驗也不會是享受。

良好的就醫體驗也不是享受,而恰恰是普通。普通到,除了治病沒有其他任何東西能干擾你。

特權

對中高端醫療險來說,服務能力是考察要點,其中一個重要的地方就是幫助患者聯繫合適的醫療機構。

大洋彼岸的美國,兒童白血病治療最好的醫院是聖裘德兒童醫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創辦僅50餘年,兒童白血病和其他淋巴癌症的治癒率高達94%。

這還是一家相當有個性的醫院。

首先,這家醫院挑病人,不符合條件的不收

其次,收治的病人費用全免

第三,監護人必須同意,如果治療失敗,捐出患兒遺體供科研使用

更可貴的是,它向全世界無償分享醫院的突破性進展,只要有一個孩子獲救,那麼這項技術就可以在全球範圍內使用。

醫院的Slogan | Finding cures. Saving children.

但是!

這家免費的醫院,是有商業保險合作公司的。

合作的性質,一部分來源於保險公司醫療網路的搭建,一部分來源於捐贈,一部分來源科研合作。

好了,我們來做一個猜想:

兩個病情都符合收治條件的人,各方面情況都很相似,

一個有合作機構的保險,一個沒有,

在只能收治一個人的情況下,誰被收治的可能性比較大?

……

像這種挑選病人的醫院,國內也有一家風頭正勁,是上海質子重離子醫院。

2014年,上海質子重離子醫院正式竣工還有一年

隨訪病人的三年內生存率為97.1%,腫瘤局部控制率為94.3%,全部臨床試驗患者放療期間的急性毒副作用全部消失。

大家可以去官網看一下,這家醫院也有合作的商業保險公司。

給你一分鐘時間,再重複一下剛才那個猜想。

醫療服務機構和保險公司為客戶爭取利益,幫助客戶安排醫療資源,再正常不過。

管他是七舅姥爺還是朋友的表妹的同學,到了危急時刻,每一個人都會動用一切力量,把親人努力送進這些醫院。

盤點一下,你呢,擁有什麼?

要不要高端醫療險?

這是一個子類問題,可以擴展到要不要買醫療險,要不要買重疾險……

最後的根本問題是:

要不要買保險?

對生活有追求的人來說,每一次消費都是對嚮往生活的定義。

生活中的一萬和萬一都很多,生命轉瞬即逝,今日在潮頭火熱地翻湧著的,很容易就變成了明日黃花。

人生而脆弱,卻也生而堅強。

從這個角度看,保險是一種「特權」,第一層看起來是風險讓渡,第二層看起來是金融和概率,實質上,是資源交換。

交換的資源是什麼?

是對生命權和生存權的爭奪,是對孩子的教育權、父母的養老權的爭奪,是對財產權的保有和延續……是種種「人生特權」。

這的確是利己主義。

但所有買保險的人結成風險共同體,同樣也是利他的。

我想說的是,

每個人希望通過勤勞和智慧創造財富,獲得生活的褒獎,

這份熾熱的渴盼,

與我們都希望公平、公正地被社會對待,並無二致。

我並非勸你買保險,或是買高端醫療。

生活是自己的,君且量力而行。

只是努力的人值得生活特權的獎賞,你我都一樣。

特權都是有價格的。

正如茨威格在《斷頭皇后》中寫道:

「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交易也並不只是錢。

——如果用錢就能買到,太幸運。

下周繼續介紹中端醫療和高端醫療,

不見不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趣的Dora 的精彩文章:

TAG:無趣的Do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