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不痴迷於古法偏方,也別將中醫中藥一棍子打死

不痴迷於古法偏方,也別將中醫中藥一棍子打死

前不久,「天方燁談」欄目有位聽眾給我寫了一段幾千字的留言,大意是:生於醫生家庭的他,不贊同中醫的理念。理由是,中藥的藥效原理是中醫說不清、道不明的,而且中醫缺乏標準,缺乏自我進化的機制。「上醫治未病」並非中醫的專利,西醫也注重對疾病的預防(比如疫苗的注射),也講究從整體來治療疾病。中醫系統理論存在不足,痴迷於老祖宗的古法偏方,而且認為越老越好。中醫只求大概,不求甚解,不追求細節。西醫在不斷進步,而中醫固步自封,恐後繼無人。

整體來看,他的評論比較客觀,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關於中醫和中藥,正如我之前在「天方燁談」節目中所言,要客觀看待,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簡單地用一兩句話評價。今天,我想通過這篇文章,把我的觀點表達得更清楚一些。

中西醫之爭一百多年了,70多年前,許多中國精英提出要廢止中醫。這種無休止的爭論都是基於二元對立關係上看待彼此。中醫或西醫其實都是現代醫學的組成部分,一般來說,用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來劃分會更合理一些。

在起源上,二者沒多大差別。現代醫學其實也是在傳統醫學的基礎上,通過整合解剖、病理、分子、影像等多種現代技術發展起來的。既然約定俗成,後面還是以中醫、西醫來探討。

中醫以預防為主,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就說過「上醫治未病」,如今的醫學界也是一致的看法。從衛生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無論從國家、社會、家庭還是個人,預防往往比治療獲益更大,從這一點來看,中西醫其實是一致的。

中藥是中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藥是在中醫的指導下使用,是中醫的實踐載體。如前面這位聽眾所說,中藥或天然藥物其實在中國及至全球很多國家都在使用,也有很多科學家致力於從植物或動物甚至其他生命體發現有效藥用成分,只是具體的使用依據不同。

中醫理論本身是個哲學體系和實踐指導體系,我們不可否定其存在先進性,如前面提到的『治未病』還有辨證施治等理念。由於語言體系和語境的變遷和演化,中醫理論中的有些描述和指向存在不同的解釋和解讀,會造成不同的理解,如果先有個價值預判再來看待中醫理論描述的話,結果可能會完全不同。如「金木水火土」,有些人看到的可能是形而上學的、機械的、模糊的描述,而有些人則認為其反映了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對時節、氣候等環境的感知,只是用最簡單、樸素的的語言表述出來而已。

中醫看病的方式是望聞問切,那是因為古代沒有B超、CT、磁共振、顯微鏡等技術,也不知道分子、病理等知識和原理。其實中醫藥領域也在不斷的學習和進步,也在不斷地吸收和融合現代科學技術,我們走進現代的中醫院可以看到,中醫醫生看病不止是望聞問切而已,也會使用先進的醫學檢測設備幫助醫生更準確地判斷疾病狀況,而且也有人嘗試利用現代技術來設計和製造儀器設備對患者的癥候進行量化,如舌苔儀等,這至少是個有益嘗試。

現在也有很多科學研究表明,針灸確實有其療效,也已經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推廣。我們相信,中醫領域並非固步自封,也一直在接納和吸引現代技術。華大基因的合作夥伴中就有很多來自中醫藥領域的專家,在利用基因組、生物信息學、大數據挖掘等技術來研究中醫理論和中藥作用機制,更好地推動中醫藥的發展。

誠然,任何學科的發展都有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西方醫學也一樣,從宏觀到微觀,從古老的四元素到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體液學說,再到現代的組織器官,再到細胞分子水平,技術和工具的發展推動了人們的認識升級,當人們了解得越深刻,疑惑也會越來越多,現代醫學發展到今天,除了感染性疾病,真正能治癒的疾病有多少?

面對來勢洶洶的癌症和越來越多的代謝慢性病,越來越多的醫生跳出既定思維模式,採取更為系統地、整體地看待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如在腫瘤的治療上,是採用藥物和手術的對抗思維來消滅腫瘤細胞,還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來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力帶瘤生存?越來越多的人會做出理性思考和判斷。

當然,中醫藥本身是存在很多問題的,裡面有很多糟粕的東西。這是古人受當時科學技術條件所限的必然結果,中醫理論發展也確實存在繼承失力,創新發展不足的問題,中藥在質量控制和標準化方面也有很大提升空間。我們允許「西醫」不完美,也用應當理解「中醫」的不完美。

中醫藥的標準化存在很大問題,但不是無法解決的,中醫理論的研究探討,中草藥鑒定、種植、加工生產標準化,很多人在努力,很多人對中醫的未來充滿希望。對於中醫藥,我們要批判地加以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我們相信,將現代技術與傳統醫學結合起來,我們能夠鑒定一些中醫理論的物質基礎、闡述其科學內涵,讓中醫不再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而是一門可以用現代科學語言進行描述,用現代研究方法進行驗證的學科。無論如何,我們希望各界人士用開放的、包容、積極和理性的眼光和態度來看中醫的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