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上愛打獵,大臣用法術規勸皇上干該乾的事

皇上愛打獵,大臣用法術規勸皇上干該乾的事

元朝至元四年的一天,當今開國皇帝忽必烈來到雞鳴山打獵,馬上征戰的忽必烈,對打獵有著特殊的偏好。可是忽必烈身為一國之君,每天要處理很多軍國大事,一次外出打獵多者就要用兩三個月的時間,期間的奏摺難免會受到延誤,朝中大臣不免對此甚為憂慮。

忽必烈看了看周圍隨行的文武大臣,興緻勃勃地問道:「雞鳴山這個名字,你們可有誰知道是怎麼來的?」脫脫在馬上沖忽必烈一抱拳,應聲答道:「聽山上的道士告訴我:唐貞觀年間,東突厥進犯中原,太宗李世民率大將敬德御駕親征,曾經路過此地。太宗駐蹕此山,徹夜批閱奏摺,毫不懈怠。不知不覺,聽聞山上有雞鳴聲,於是就賜名雞鳴山了。」忽必烈沉思片刻說:「脫脫愛卿的意思我明白了,可朕有你們諸位愛卿各司其職,哪裡還有什麼大事需要朕勞神費力,朕也想輕鬆輕鬆啊。」忽必烈話音剛落,身邊的幾隻獵犬不約而同地仰天叫了起來。

忽必烈抬眼一望,雞鳴山湛藍的天空上,不知何時出現了一隻慢慢盤旋的山鷹。忽必烈摘下身上背著的射鵰角弓,順手抽出一支箭筒里朱紅的御箭,熟練地搭在弓弦上,雙臂一用力,瞄準了依舊在藍天盤旋的山鷹,手一松,離弦的箭「嗖」一聲,直插晴空。

利箭一下射中了山鷹的大腿,山鷹立刻直直地從空中墜落下來。早已按耐不住的獵犬,像流星一樣的先後竄了出去。可是過了好久,並不見獵犬把獵物叼回來,忽必烈把手一揮,托著獵鷹的侍衛走上前來,侍衛摘下獵鷹的頭罩,把手臂往上一送,兩隻獵鷹「呼」的一聲躥上了雲霄。

誰都沒想到,與此同時,忽必烈坐下的血汗寶馬「嗷嗷嗷」的一聲長嘯,兩隻前腿一下直立了起來,彷佛是受到了什麼巨大的驚嚇。一下把他從馬背上掀了下來。身為至高無上的皇上,被結結實實摔下馬來,弄得灰頭土臉,讓忽必烈威嚴掃地、顏面大失。他坐在雞鳴山山腳下的一塊岩石上,氣得手都哆嗦起來,他指著那匹反常的血汗寶馬,大聲地說:「快來人,把這匹不懂規矩、膽大包天的馬,給我就地處決!就在這裡!現在!馬上!」侍衛們答應一聲,立馬抽出腰間的寶劍走了過來。

在這關鍵時刻,御史大夫脫脫又走了出來,他「噗通」一聲,雙膝跪倒在泥濘里,拱手給忽必烈請求道:「皇上息怒,請稍等片刻再殺這匹戰馬不遲。」忽必烈見身為朝廷重臣的御史大夫脫脫,毫不在意地跪在泥地里,也像他一樣沾了一身的泥水,甚為寬慰。他勉強說道:「御史大夫,你有什麼話說?」脫脫又拱了拱手說:「皇上,這匹血汗寶馬跟隨您征戰天下,遇到過多少血腥殺戮,遇到過多少妖魔鬼怪,它怕過嗎?它驚過嗎?沒有!可在今天,在這太平盛世,它怎麼就突然受驚了呢?」

脫脫接著說道:「從古至今,為帝王者,應該端坐於九五至尊的皇位之上,鄭重地和朝中大臣、國之賢良及大智大慧的鴻儒,探討治國之道、讓子民休養生息的良策。至於像今天這樣打獵遊玩,那不是皇上應該乾的事啊。」

聽了脫脫的金玉良言,忽必烈轉怒為喜,他笑著說:「御史大夫說的很有道理,可是這和血汗寶馬受驚,又有什麼關係呢?」脫脫認真地說:「皇上說雞鳴山離上天很近,今天血汗寶馬在這裡無故受驚,就是上天對皇上的警示、提醒,希望皇上多干應該乾的事,少彎弓射箭、逐鹿打獵。」

忽必烈也嚴肅地說道:「你說的很有道理,如果真是上天的警示,朕會時時記住的,可惜啊,這也是無憑無據,不足為信。」忽必烈的話音剛落,就聽頭頂一陣呼呼的風聲,兩隻獵鷹終於回來了。可是,獵鷹嘴裡並沒有帶回來忽必烈射下的獵物,只有那支醒目的硃紅色的御箭。侍衛取下御箭呈給忽必烈,忽必烈翻來覆去地看,完整的銀質箭頭,沒有一絲血跡。完整的楊木箭桿,沒有一絲的損傷。完整的金雕箭羽,沒有一絲的雜亂。忽必烈自言自語地說:「明明射中了一隻山鷹啊,莫非,這真是上天的警示?」

大臣阿合馬突然喊道:「皇上,你看天上。」忽必烈抬頭一看,雞鳴山的山頂上,憑空出現了一大片潔白的祥雲,彷佛是雞鳴山高高的華蓋。忽必烈凝望良久,鄭重地點點頭,然後下令說:「上馬,立刻回京。」大家都敏捷地翻身上了馬,卻見脫脫面色蒼白,上馬的動作極為吃力。阿合馬關切地問道:「脫脫,你怎麼了?生病了嗎?」脫脫搖搖頭,小聲說:「我有點累了。」

回到元都開平,阿合馬來到脫脫家,好奇地問脫脫說:「脫脫,雞鳴山的那隻山鷹是怎麼回事?我看見你劃破手指往天上一彈,天上就出現了那隻山鷹,這是不是你在全真道觀學的法術?還有那些突然出現的祥雲?」脫脫悄悄告訴他,成吉思汗請丘處機給他講道的時候,曾經到全真道觀修鍊,並和丘處機的弟子學習過道家的法術。那隻山鷹、那片祥雲,還有血汗寶馬的受驚,還真是脫脫的法術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宋太宗善書飛白體,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也是他親自題寫的
年年花朝朝朝花,御河宋韻吐芳華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