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美技術戰爭的蝴蝶效應

中美技術戰爭的蝴蝶效應

編 者 按

戰爭的循環因果,就是把一切推向極限。戰爭一旦開始,它本身就會成為其繼續發展下去並且進一步擴大的理由。這當然是要有宏觀大背景作基礎,否則再大的蝴蝶煽動的翅膀也不可能導致一場狂風暴雨。

企業之間有競爭很正常,國家之間有競爭也很正常。如果用正常的方式去處理,最終會不斷變動調適,而不至於發展成傷及大量無辜的貿易或技術戰爭。

作者:汪濤

來源:純科學(ID:chunkexue)

本輪中美貿易交鋒以中興禁售事件達至頂峰之後,正陷於一個膠著狀態。

現在已經很清楚,此次美國從鋼鋁開始的貿易戰,最後火力集中在面向中國製造2025的十大高科技領域,本質是一場技術戰爭。

這場戰爭並非始自今日,也不是只有這一次。回顧整個過程前因和規律,將有助於我們理解其後果是什麼。

家電產品的技術戰爭

2005年前後,中國DVD等家電產品在歐美市場銷售量佔到中國幾百家廠家產量的一半左右。菲利浦等公司以專利費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中國廠家發動技術戰爭,幾乎將中國DVD完全逐出歐美市場。

彩電、節能燈等也都有過類似的遭遇。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技術戰爭,顯然是因為中國廠家相關領域的產品和銷量提升到了嚴重威脅歐美廠家的地步,引發其相應的恐慌,從而觸發其一再採用專利費為手段在歐美市場全面封殺中國產品。


1. 必須注重自主知識產權。

這些反覆出現的技術戰爭案例強烈刺激了中國政府和企業對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視,申請專利數量不斷飆升。過去因為中國企業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僅僅通過降低生產成本,單純以價格為手段打開市場。雖然理論上說收點專利費影響的僅僅是一個價格問題,並不是不讓你賣,但因為中國產品主要競爭力體現在價格上,一旦被收專利費,價格優勢就迅速被抵消掉了,導致事實上難以再去與歐美產品競爭。

2. 技術戰爭的結果的確導致了中國企業國際市場拓展步伐顯著放緩。

3. 因為中國自身市場的龐大,儘管通過這種戰爭手段一再使中國家電產品在歐美市場遭遇毀滅性打擊。可是相應的領域只是遭受挫折,從來沒有因為這種挫折而完全喪失相應的領域發展。

中國市場優勢可以用以下公式表達:

中國人口 = 2倍歐盟+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其他所有發達國家

單純的人口數量並不能簡單地變成市場規模,但對於家電、手機等產品領域來說,消費對象並不需要一定是中產階段或富人群體,市場規模的確是與人口數量成正比的。尤其在攀比心比較重的中國市場,有錢人簡單花錢去買,窮人「賣腎」也會去買。

這個公式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歐美靠任何技術戰爭都無法打跨中國根本原因所在。

4. 家電領域因為中國核心技術長期相對缺失,因此戰爭過程往往不是反覆地循環遞增,而是以專利費、反傾銷等手段一次性地完成。

本次中美技術戰爭前傳和前前傳

這次中美技術戰爭並不是一個單純的事件,而是早就開始,並且反覆地循環上升發展到今天如此激烈程度的。

此次相同的地方在於:都是中國企業能力不斷提升引起西方恐慌,導致對方採取激烈手段試圖對中國造成毀滅性打擊。

區別的地方在於相應領域雙方的實力對比與當年的家電領域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通信企業已經擁有非常強大的研發能力、龐大的專利申請量甚至一些核心技術,因此不可能再靠傳統的專利手段達成目的。甚至都看不到曾經在家電領域橫行無敵的專利手段的身影。

戰爭如果是一方佔據絕對優勢地位,往往一戰就定乾坤了。但如果雙方實力差不多,那就是最糟糕的消耗戰狀態。雙方你來我往,戰爭規模不斷擴大,傷及大量無辜,雙方陷入持續拉鋸狀態。

與以往更不同、並且可能出乎人們意料的是,這次戰爭還真不是歐美公司先發起,而是開始於華為2000年過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太平洋」去開拓美國市場時期。

CISCO與華為有一點上很相像——都是狼性十足的企業文化。兩匹狼不僅干到一塊,而且還是相對弱小的一匹干到全球最強大的一匹家裡去了,這會是什麼結果就可想而知。CISCO一下就毛了,於是2003年開始起訴華為。

當時美國通信業MOTO等都還健在,這個時期華為與CISCO有競爭的數據產品應該說還相當弱小,只能算是起步階段,他們主要還是通信技術領域的產品。人家美國通信領域裡的老大哥MOTO都沒說什麼話,互聯網裡的老大CISCO到急不可耐地先衝上去了,足見這兩家企業文化真的是「情投意合」。

華為與MOTO這兩家真正的競爭對手不僅沒打起來,反而溫情脈脈合作做起生意來了——MOTO在很多移動通訊市場採用了華為的核心網產品。

華為沒有用自己最正宗主業的傳輸等產品去攻當時已經處於破產階段的朗訊傳輸市場,卻選擇自己相對最弱的數據產品去攻CISCO的市場。

當時華為是怎麼想的,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而CISCO公司自己又不做華為公司的絕大部分產品,怎麼會那麼看重華為處於起步階段的數據產品?他無論怎麼打也動不了華為的根本,卻對華為如此深仇大恨,大動肝火,更加讓人匪夷所思。除了說這倆哥們實在是性格相合以外,怎麼也找不出更合理的解釋。

不到十年後,又對華為中興以安全性為由展開第二輪調查,導致大量美國運營商放棄(換種說法就是封殺)他們的產品。

不過,事實上一直都沒有完全封殺,還是有一些產品在銷售。作為美國運營商客戶一方來說,當然希望有更多供貨選擇為好。華為的海思晶元,一開始還真就是兩個市場養著的,一是美國、二是印度。儘管華為機頂盒業務一直不掙錢,但通過這個低端業務讓海思晶元有了生存並不斷改進的機會。

說到這裡,人們不要誤會認為中興在晶元技術上沒有積累。還是在2000年左右的時侯,我的南郵大學裡同班同學徐東明團隊開發的SDH 2M支路晶元,轉讓給了華為和中興。

這應當是兩家公司自己開發晶元最早期的活動,後來在通信設備里自研晶元越來越多。但作為通信產品整機研發生產企業,上游供貨元配件清單數以萬計,不可能樣樣都去自己做。

這種封殺會是單向的嗎?當然不是,中國人民哪是好惹的。你美國在自己的市場封殺中國公司產品,那好,我中國當然就得在自己市場封殺你美國公司的產品。

於是,與最初干架的兩家公司八杆子打得著打不著的一堆美國公司就遭殃了。一大批美國互聯網公司也被中國以安全為由封殺。尤其中間還出了稜鏡門事件,更使中國行為有非常堅實合理的理由——啊!原來事實上存在安全性問題的是美國,不是其他國家。政府還沒出面,中國IT企業界就以「去IOE」(I:IBM,O: Oracle,E:EMC)的市場概念為名興沖沖地把這幾家公司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打得七零八落,根本連安全性的名義都不需要。

這幾家美國公司真是有苦難言,而相應領域裡的中國IT企業那幾年市場份額以每年幾倍的速度爆增,日子過得那是相當地滋潤。

美國對此能一點反應都沒有嗎?尤其以強硬和會做生意著稱的特朗普上台以後,更是得發起決戰性的全面進攻了。

特朗普競選時就承諾要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剛一上台,就提名羅伯特·萊特希澤出任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代表。萊特希澤何許人也?33年前的1985年9月22日,在美國紐約中央公園南側的廣場酒店逼迫日本簽訂著名「廣場協議」時,他就是當時里根政府里美國貿易辦公室副代表。他長期負責鋼鐵貿易談判,並且因為和日本在鋼鐵和汽車業的貿易戰而成名,以強硬著稱。

怨不得這次還以鋼為開戰的起點,業務很熟啊。美國政府官員升職也真是夠慢的,花了30多年時間,萊特希澤這次終於轉成正代表了。

毫無疑問,特朗普選這位當年用貿易戰打敗日本的老將再次挂帥,就是想重溫當年廣場協議的舊夢。

萊特希澤能再現30年前輝煌嗎?

先給出結果,當然不能。原因何在?

日本當年是因為萊特希澤談判很強硬就害怕並屈服的嗎?怎麼可能?日本最終害怕的不是萊特希澤,而是駐在日本的美軍。刀架在脖子上了,日本是怕拿廣場協議逼他簽字的人,還是怕拿刀的人?這種問題問起來都不好意思。但萊特希澤很可能認為日本當年是因為怕他才簽字的,特朗普可能也這麼認為,所以才說貿易戰很容易打贏。

當然,要說當年只是通過強壓使日本接受廣場協議也不客觀,也遠遠低估了萊特希澤的談判技巧。他當時還是給日本許諾了很多優惠條件的,如讓「日元成為世界貨幣,日本成為世界大國」等。

這下問題就來了,美國這次也是有刀的,但刀在哪兒呢?只能是在離中國海岸線上千公里以外的地方晃一晃。而中國解放軍手裡也是有刀的,晃得更厲害。

那就麻煩了,萊特希澤再強硬有什麼用?況且有廣場協議的前車之鑒,這次明擺著是把上次對日本成功的戰法沒什麼創新地重新演繹一遍,也給不出什麼積極方面的條件,單純強逼怎麼可能讓中國接受?中國政府根本就不理他,別說簽協議了,連談都不跟他談。

於是美國只能把技術戰爭的規模繼續擴大化,這就進入快速消耗戰狀態了。中興一被美國禁售,又一個八杆子打不著的高通正撞到槍口上。早在特朗普都還不是總統的2016年就開始的要收購恩澤普(NXP)公司案子,必須最終通過中國政府反壟斷調查,中國政府在時間點上「很巧合」宣布申請有問題,高通不得不立即重提申請。

這次申請如果到7月25日還不能通過,將賠給恩澤普公司20億美元,高通已經宣布裁員1500人。美國罰了中興8.9億美元,最後循環的因果可能是高通要加一倍多賠給更八杆子打不著的恩澤普了,這讓高通心裡的苦找誰說去?

仗打到這個份上,特朗普和萊特希澤沒發現預期之中的中國政府有任何妥協的跡象,輿論上還不斷傳出下一個倒霉的可能是蘋果等等,這下心裡怎一個亂字了得?

最初只是因為倆業務相關性真不是太大公司間擦出的火花,成了扇動翅膀的蝴蝶。現在倒傳出華為2018年底就放棄美國市場,準備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份定單。「有些事情放下了,也就輕鬆了」.....(此處省略10萬字!)

特朗普宣布的對中國500億加稅清單里的1300多項產品,集中在中國製造2025的十大高科技領域。次美國使用的也就是兩大武器:一是對中國輸美高科技產品提高關稅,二是對個別中國高科技公司禁售美國晶元和軟體。

一個是讓你賣起來更困難,另一個是不讓買,這種武器能打跨中國相關的企業發展嗎?

如果提高關稅的做法最終落地,並且如果僅僅是關稅起作用的話,中國相應的高科技產品並非絕對不能賣到美國,只是獲得的利潤會更低,市場規模會更小。

但是,請注意我們前面所說的中國根本市場優勢。

中國有哪個高科技是必須依賴美國市場才能發展起來的呢?除了像廣播領域裡的ATSC、傳輸領域裡的SONET等美國「民族標準」產品技術外,基本上一個也沒有。而即使這些美國的民族標準,真正核心的部分事實上也是通用的。例如在視音頻的編解碼技術上,美國的ATSC與歐洲的DVB-T是一樣的。以色列、日本、韓國等就不同了,沒有美國等國外市場養著,他們相應的高科技領域可能真就發展不起來。

過去技術戰爭中的家電產品整個歐美市場封殺都擋不住其發展,只是擋在美國市場之外能起的作用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禁售更是一件糟糕之極的事情。不是對中國,而是最終會對美國公司糟糕之極。又不是能對整個中國所有企業禁售,只能以個案為借口這麼做。這會使所有中國企業接受一個震撼性的教訓:美國對晶元進行禁售不是有可能,而是真會這麼干。

這種禁售的可能性一旦變成事實落地,那就會迫使中國廠家徹底丟掉任何幻想,也會把反對中國自主開發的人的嘴全堵死。這對美國晶元等企業可能會是毀滅性的前景,它會逼迫中國電子企業在一切美國晶元技術上尋找國內替代品。這比中國政府出台多少鼓勵晶元發展的政策實際效果都要好得多。

如果只以市場本身的規律去運行,中國的確會不斷擴展到越來越多的領域。但是,如果中國人什麼都做的話,國際貿易就沒法開展了。讓市場自身不斷去自我平衡,只要中國能夠穩定可靠地獲得其他國家的相關產品供應,也就沒心思一定要去把一切都國產化。

美國晶元業全球最強,但也不是每一個晶元技術都強的。最核心的光刻機還是荷蘭ASML公司的。但如果美國執意要卡中國脖子,最嚴重的結果是到最後硬逼著中國把所有晶元相關技術全乾光了,一大批美國晶元企業遭受池魚之殃,本來無論如何不至於發展到這種程度的。

至於中國晶元業當前的技術實力究竟如何,談論的人已經很多了,就不再重複。簡單總結起來就是這樣三個要點:

1. 差距依然巨大。至少各領域都已經全面起步。

在PCM(相變存儲器)、MRAM(磁存儲器)、量子晶元等下一代技術上也在全面布局。真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特朗普技術戰爭」的東風。

2. 戰爭的循環因果,就是把一切推向極限。戰爭一旦開始,它本身就會成為其繼續發展下去並且進一步擴大的理由。這當然是要有宏觀大背景作基礎,否則再大的蝴蝶煽動的翅膀也不可能導致一場狂風暴雨。

企業之間有競爭很正常,國家之間有競爭也很正常。如果用正常的方式去處理,最終會不斷變動調適,而不至於發展成傷及大量無辜的貿易或技術戰爭。

如果人們能明白中美之間的這場技術戰爭的起因,最初是因為這倆家肝火都比較旺的公司之間擦出的火花,之後竟不斷地加入國際政治等等太多因素,循環因果地演變成中美兩國一大批高科技企業的歷史故事,還會如此地不理性嗎?

3.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矣,夫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矣。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不知特朗普和萊特希澤最後會不會明白「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的道理?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編輯:Jennie

關 於 全 球 創 新 論 壇

INNOVATION DRIVES THE FUTURE

「全球創新論壇」由北大後E促進會發起與傾力打造,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協辦,匯聚海內外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和創客,傾力打造全球創新思想的發源地、創新產業的聚集地、創新投資的新高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創新論壇 的精彩文章:

腦洞大開!機器人士兵崛起,碳基能源消失……歡迎來到100年後的人類世界!
2018兩會中的「互聯網掌門人矩陣」

TAG:全球創新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