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壽寧茶文化佚史趣聞—萌芽·朦朧唐

壽寧茶文化佚史趣聞—萌芽·朦朧唐

鰲峰記憶 千載茶緣

—— 壽寧茶文化佚史趣聞錄

文 / 雷雲凌

◆ ◆ ◆ ◆ ◆

中國的茶文化史是華夏文明發展中的一部經典史詩,是中華民族輝煌文化的灼灼篇章,是人類健康養身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

中國茶史便是世界的茶史。

人類茶緣,結於神農。唐代陸羽所著《茶經·六茶之飲》中很是明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飲茶形成文化,大約始於漢,而成於唐。漢之前很少有詳細的文字記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炎帝神農氏「崩葬於茶鄉之尾」而得名的「茶陵」置縣,茶為縣名,這便是今之湖南茶陵縣的由來。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用價值。唐代是茶文化的形成時期,公元780年,陸羽《茶經》的著述,是一道耀眼的風標。到了宋代,茶文化非常興盛,宮廷設茶事機構,建立茶儀禮制,賜茶是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明清時期,茶文化已是十分普及。

當我懷揣著一片敬仰和虔誠,如水的思維流瀉在茶文化的歷史天空,尋找那個叫做「壽寧」的斗大方圓時,久已無波的心湖,不禁碧波蕩漾,久久不能平靜。

第一章 萌芽,朦朧唐

九世紀中葉的一天,鷲峰山脈北麓,古福州(今福建省東北部)與古處州(今浙江省麗水市)交界處。驕陽如火,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陽光觸膚生痛,葉間的知了不停鳴叫著。碧樹掩映之間,一條蜿蜒古道穿林越澗,盤旋而上,一隊挑夫挑著貨物,不住地喘著粗氣,身上的麻衣裳濕了又干,幹了又濕,陽光把汗水蒸發成氣。山路盡頭,一座簡陋涼亭露出一角。隊伍中一對雷姓夫婦帶著兩男一女三個孩子朝著涼亭艱難攀去,好不容易到了涼亭,喝了幾口亭邊清泉,歇了伙兒,正準備動身離去,突然看見一身穿衲衣的和尚,背上背著一棵用破麻布兜著的尺長樹苗,跌跌撞撞撲倒在涼亭門口,臉色烏黑,不省人事。雷姓夫婦一看,這和尚肯定是中暑了。雷家女人馬上兜來清水,邊喂邊在和尚眉心用力「抓痧」,雷家男人則立即趕到山澗邊,採來「野砂仁」,搗爛後和水喂和尚服下。不一會兒,和尚慢慢醒轉過來,連聲感謝。雷姓夫婦一家一直陪著和尚,待和尚完全好了,才同和尚一起趕路。此時,那一隊挑夫早已遠去。不久,和尚與雷姓一家到了處州的一個小鎮後,各奔前程。三年後的一天,和尚到小鎮化緣,發現雷姓一家人在街上乞討,這不是救命恩人嗎?忙上前問明原因。那時的畲民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雷姓人家好不容易開墾出一片山地,當地的地頭蛇卻欺負雷家是外來戶,把他全家趕下山來,霸佔了雷家耕地。雷家無奈之下,只好沿街乞討。和尚把雷家帶回他建在後來叫做敕木山山腰的簡易寺院,安排雷家耕作寺院田產,培植茶葉。

原來那和尚叫惠明,那座寺院叫慧明寺,他帶去的那顆樹苗是茶苗,因僧定名,叫惠明茶。與雷姓人家及和尚結下不解緣分的小鎮,600年後叫景寧。他們來的地方,唐時隸屬於福州,與景寧同時叫壽寧。

壽寧僻居閩浙一隅,山高嶺峻,危崖幽壑,雖古有「兩省門戶,五縣通衢」之譽,然而「地僻人難到,山多雲易生」(馮夢龍《戴清亭》)的自然條件,致使交通不便,經濟落後,使得壽寧之地經歷了數千年的蠻荒,未得到很好開發。唐代壽寧之地先民基本未開化,識字的人不多,再加上年代久遠,史料典籍無法保存,茶文化發展到何種程度已不可考,但從上述流傳在民間的故事和景寧方面的資料分析,種茶飲茶已成為唐時壽寧先民生產生活當中的重要元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