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皖南新四軍的北移路線問題研究(一)

皖南新四軍的北移路線問題研究(一)

原標題:皖南新四軍的北移路線問題研究(一)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78期


皖南新四軍的


北移路線問題研究

蔡長雁


關於皖南新四軍的北移路線問題,關係皖南新四軍失敗的原因與責任由誰來負,因此引起研究者的濃厚興趣,學術界一直有著爭論。筆者根據自己掌握的史料,提出一點淺見,就正於方家。


一、六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皖南新四軍的北移所走的路線(南線)是國民黨指定或同意的路線,中共中央也是同意的。


該種意見最早是1961年李新等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第三卷中提出的:1940年「12月初旬以後,皖南新四軍部隊部署北移。國民黨竟故意廣播新四軍北移的消息向日寇告密。於是日軍加強了對長江的封鎖,在安徽的沿江兩岸增築碉堡,又把行駛西岸的帆船燒毀,調動軍艦遭巡江心。而國民黨也命令李品仙部三個師開駐皖北的廬江、無為一帶,控制江岸各渡口。這樣,就使新四軍無法就近從皖南渡過江去。為此,葉挺不得不前往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處商洽北移路線。國民黨同意新四軍由涇縣、茂林、旌德、寧國、廣德、郎溪到蘇南漂陽渡江北上的路線」(即南線)。「遵照國民黨軍事當局的命令並經中共中央同意」後,皖南新四軍開始北移。1991年,胡繩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又提出了同樣的觀點。


從開始提出這一觀點,到40多年後,仍然有人堅持這一觀點,並進行了補充論證。認為,皖南新四軍北移的路線是葉挺與國民黨當局商定並經中共中央同意的路線,至少中共中央是知道的。


這種觀點提出的依據是:


(1)傅秋濤、楊帆、鄭德勝和錢俊瑞等都回憶說新四軍的北移路線是葉挺與國民黨當局商定的路線。


原新一支隊的司令員兼政委傅秋濤是皖南事變中突圍出來的為數不多的領導人之一。他回憶說,我軍決定北移後,「葉挺軍長親自奔走,向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提出北移路線,並要求沿途國民黨軍隊不得攔阻。顧祝同同意我軍經涇縣、茂林、寧國、宣城、郎溪至蘇南敵後北渡,並允於沿途保護」。


原在軍直屬隊工作的楊帆回憶說:新四軍北移所走的「南線」,是葉挺軍長在上饒同國民黨第三戰區談判北移問題時,「戰區當局所指定和保證安全的」路線。

原項英的警衛員鄭德勝回憶說:葉挺軍長親自與國民黨當局談判我軍北移問題,「國民黨要新四軍由雲嶺出發,翻越不嶺,取道族德、寧國經天目山進蘇南,再過江到蘇北」,「轉移前,項英還派人到上饒找顧祝同要求增補武器彈藥。顧祝同說:『我以人格擔保,從雲嶺到寧國沒有一個日本兵,待到寧國後,連同以前欠的武器彈藥全部補齊。』」。


錢俊瑞回憶說:「11月9日(即發出佳電那一天),葉軍長即從軍司令部所在地之雲嶺,起程到上饒,謁見三戰區顧司令長官,洽商一切有關北移的問題。」商定的新四軍北移路線為:「由茂林、寧國、經蘇南渡江北上。"


持上述觀點的同志還列舉了國民黨方面的回憶為佐證。岳星明回憶說:「我擬出了一個防堵計劃,經顧祝同核定」,「新四軍北撤路線為:旌德、寧國南側,廣德、郎溪間,金壇、句容間,並從鎮江以東渡江。" 他所說的這條路線,也就是「南線」。岳星明當時是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參謀處長,是顧祝同的心腹,曾參與制訂和布置圍殲新四軍皖南部隊的計劃。他的回憶應當是可信的。



當然,持此論的同志也有的認為上述關於走「南線」的回憶資料,需要證實。錢俊瑞回憶說是1940年11月9日啟程去上饒的那次談判,有誤。因為葉挺自11月9日出發至11月18日返回軍部,那次和顧祝同商定的新四軍北移路線為「東線」。這從1940年11月28日、29日顧祝同分别致電蔣介石、黃紹耿(皖南行署主任)的電報中可以得到佐證。在上述兩封電報中,第三戰區「准增改為二線」,也就是「東線」,不含「南線」。那麼,走「南線」是何時和第三戰區商定的?到目前為止,尚未查到文獻資料,顧祝同並未正式下令走「南線」,在文電中未查到證據。所以以上回憶都還有待於進一步查證。


(2)1940年12月28日,項英主持召開了新四軍軍分會擴大會議,決定皖南新四軍繞道茂林待機北渡。會後,項英將這一行動方案電告中央。1941年1月3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複電項英:「你們全部堅決開蘇南,並立即出動,是完全正確的。」接到黨中央的複電,項英於1月4日率軍南下茂林,開始按照上述方案行動。


(3)1941年1月7日,毛澤東、朱德致電葉挺、項英:「你們在茂林不宜久留,只要宣城、寧國一帶情況明了後,即宜東進,乘頑軍部署未就,突過其包圍線為有利。」這個指示電明確地反映出,黨中央是知道並且同意繞道茂林渡江的計劃的。


(4)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有中共中央軍委1940年12月23日命令「皖南部隊全部以戰備姿態繞道茂林、三溪、旌德、寧國、郎溪到溧陽待機北渡」的電文抄件。這個電文更充分的說明了皖南新四軍的北移路線是黨中央同意的路線。


對這種觀點的評論:


這種觀點影響深遠,但依據不足。國共雙方當事人的回憶,可以參考,不是依據,因為沒有文獻資料佐證,而根據當時的情況,應當有文獻資料的,此其一;其二,當時的回憶,還是有政治因素的;其三,說軍分會決定後將走南線的意見報告了中央,並沒有提出什麼證據來;其四,中共中央1月7日複電,並不能得出中央同意走南線的結論,當時候中央得知這一消息後,已經沒辦法否決走「南線」的決定了,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求項英速速離開是非之地,趕緊東移;其五,中共中央軍委1940年12月23日那個所謂的電報抄件實際上是沒有的,這個電報,最早引用在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陳列部王振合同志寫的《關於皖南新四軍北移的行軍路線問題》一文中,作者在注釋中說:「該電報為本館藏電稿抄件。」至今,仍然有人引證這一電報。其實,早在20年前已澄清這個電報是不存在的。其六,持此論者並沒有全面把握當時國共談判的過程,實際上由於曹甸戰役的原因,蔣介石集團擔心蘇北韓德勤的安危,已經下令,皖南新四軍北移路線為經銅陵繁昌直接北渡,不得經蘇南,以防參加對韓德勤的進攻,所以說國民黨不可能同意新四軍走「東線」,說移蘇南經過國民黨同意的說法,絕對不成立。


第二種觀點認為,皖南新四軍的北移路線是項英個人決定的路線,但中共中央是同意的。


持這一觀點的認為,按中央意見,項英可以選擇兩條北移路線,第一條路線是由駐地往北,從銅陵、繁昌北渡;第二條是由駐地往北,從涇縣馬頭向東經蘇南,然後從鎮江附近北渡。由於後來日軍封鎖了長江江面,國民黨軍李品仙部也準備在江北無為地區布防阻擊我軍,同時經蘇南北渡路線要穿越淪陷區,時值日軍「掃蕩」,易遭攻擊。因此,項英選擇了第三條行軍路線,即向南經涇縣、茂林、旌德、寧國、廣德、郞溪到蘇南渡江北上。中共中央軍委12月23日的命令證明項英所選擇的北移路線中央是同意的。另1941年1月3日,毛澤東、朱德也致電項英、葉挺:「你們全部堅決開往蘇南,並立即行動,是完全正確的」。接到中央電報,葉挺、項英立即於1月4日出發開始北移。


對這個觀點的評論:


走「南線」是在12月28日軍分會會議上集體決定的,並不是項英個人的決定。中共中央軍委12月23日的命令在多年以前就被證明不存在,項英也沒有把具體路線報告中央,可以說中共中央事先並不知情,所以也就沒有同意不同意的問題。1月3日,毛澤東、朱德致項英、葉挺電,只有地點沒說路線,不能作為中央知道路線的依據。


第三種觀點認為,皖南新四軍的北移路線是項英個人決定的路線,是違背中共中央指示的。


為了「聲東擊西,迷惑敵人」,項英沒有採納中央提出的兩個方案(走東線或北線北移),而是自己武斷地決定皖南部隊走「南線」北移。從軍事上看,向蔣軍重兵集結的地方前進,無異自投羅網;從政治上看,向國民黨頑固派的後方行動,無疑地會給他們提供挑起內戰的口實。因此可以說在北移路線的選擇上,項英錯誤地選擇了一條向國民黨重兵防守的後方行進的路線。這條路線是項英違背中央指示擅自決定的。其主要依據是:(1) 1941年1月11日,葉挺在突圍絕望之時給中國共產黨中央發電,首先表示願意承擔全部失敗責任,但電報中所謂「挺應負全責」是自我批評精神的體現。實際上「應負全責」的是控制皖南新四軍指揮權的東南局書記項英(名義上為新四軍副軍長,實際上是政治委員)。因為電報中已指出:「政委制之缺點實亦一因」,而皖南新四軍失敗的根本原因又是北移路線的錯誤,所以新四軍南走茂林不能算作軍分會集體決策。(2)如果軍分會會議展開平等、認真、不帶偏見的討論,不會形成南進的決議。(3)如果是軍分會集體決定南下茂林的路線,項英應向中央彙報。而在項英給中央的電報中並沒有談到南進一事。(4)當新四軍在茂林被圍後,中央去電質問項英為何率軍進入茂林地區,項英在複電中並未申明說是軍分會決議,而是向中共中央解釋說:新四軍皖南部隊「南走茂林是先對南面之敵徉示威脅,吸引頑方注意然後突然東進轉向蘇南。」


評論:上面已經說明了走「南線」不是項英個人的決定;此種觀點依據太過牽強附會,葉挺關於責任的電報,說的是此次事件中新四軍內部應當擔負的責任,不是指北移路線的責任,軍分會討論的路線就是集體決定,不管個人在會上起的作用問題,關於項英不向中央彙報具體路線問題,本文第二部分將專門說明。


第四種觀點認為,皖南新四軍的北移路線是中共中央指定的路線。


此論的主要的依據是:1940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皖南部隊全部以戰備姿態繞道茂林、三溪、旌德、寧國、郞溪到漂陽待機北渡。」12月26日,針對項英一再拖延,遲遲不願北移,毛澤東致電項英等提出了嚴厲的批評。12月28日,項英等受到批評後主持召開新四軍軍分會研究行動方案,決定皖南部隊按照中央命令向南繞道茂林、三溪、族德、寧國,再迂迴天目山到漂陽,然後待機北渡。會後,項英也向中央報告了這一決定。1941年1月3日中央給項英、葉挺的回電稱:「你們堅決開蘇南,並立即開動,是完全正確的。」

顯然,這個觀點站不住,因為那個軍委的電令是沒有的,1月3日的中央電也沒涉及北移的路線問題。



第五種觀點,也是前些年提出來的,認為,皖南新四軍走「南線」北移是新四軍軍部決定的,但中共中央知道新四軍皖南部隊走「南線」的行動方向,並同意他們繞道茂林、寧國到蘇南這條路線。如果黨中央不同意,當時糾正還來得及。


1940年12月28日,新四軍軍分會做出了走「南線」北移的決定。新四軍軍部秘書長李一氓在皖南事變中突圍出來後,於1941年3月20日給中央書記處寫的一個報告可以證明:「 (一)走原來三戰區指定到蘇南的路線,必須通過五十二師及一0八師的防地,那時該兩師的兵力及六十二〔師〕冷欣部已分別集中,同時經過地區均已築好工事。(二)稍偏南走五十二師及一0八師之背面,仍須打兩個師。(三)再南走涇縣、寧國以南,旌德以北,脫離五十二及一O八師,有與四十師遭遇之可能,但只打四十師,我估計力量有餘。(四)故決定走第三條路。」


雖然還沒有直接的材料證明走「南線」報告過中央,但中央是同意走「蘇南」的。1940年12月29日,周恩來致電毛澤東、朱德:「江南部隊分地渡江有危險性。皖北讓路,蔣已口頭答應,但讓出四縣恐不易且阻擊我的陰謀已在布置。故渡江仍以分批走蘇南為至要。" 12月30日,毛澤東、朱德將周恩來電轉告葉挺、項英,並說,「我們同意恩來意見,分批走蘇南為好。」這就從原則上、總體方向上同意了新四軍皖南部隊分批經蘇南北移的路線。又據1941年1月7日毛澤東、朱德給葉挺、項英的電報:「你們在茂林不宜久留,只要宣城、寧國一帶情況明了後,即宜東進,乘頑軍布置未就,突過其包圍線為有利。"這表明,黨中央已知道新四軍皖南部隊走「南線」的行動方向,已知道並同意他們繞道茂林、寧國到蘇南這條路線。如果黨中央不同意,當時糾正還來得及。另外,還有三個問題,需要進一步證實。


一是據《賴傳珠日記》記載,12月31日,新四軍軍部發給華中總指揮部一封電報。由於《賴傳珠日記》中只有「項來電,支日決心東移」這樣簡短的一句記載,電報的內容尚不清楚;由於新四軍發給中央的電報同時要給華中總指揮部發一份,搞清了12月31日新四軍軍部發給華中總指揮部電報的內容,也就搞清了新四軍軍部發給黨中央電報的內容。(按:此電並沒有證據說明也發給了中共中央,房此說系猜測。)


二是1941年1月5日晨,軍部發給黨中央的電報,內容不悉,只是在毛澤東、朱德於1月7日給葉挺、項英的電報中提到這個「微晨電」。「微晨電」即1月5日早晨的電報。(按:軍部曾發「微晨電」給國民黨方面,告訴了具體行軍路線,同樣,在給中共中央的「微晨電」中,也應當報告了行軍路線,不然中央不會在7日回電中知道新四軍已經到達涇縣茂林停留。)


三是中共中央指示葉挺、項英「分批走蘇南為好」。這一指令,周恩來和延安有沒有和國民黨當局進行交涉呢?有沒有談到走「南線」?(按:不管與國民黨方面商量過什麼,都當然不存在走南線的問題,因為保護蘇北韓德勤的原因,國民黨方面已經斷然否定了走蘇南的線路,走蘇南是周恩來與中共中央的意見,與國民黨方面沒有關係,與周恩來在重慶與國民黨的交涉沒有關係。)


以上三個問題如果能夠得到證實,當能說明一些問題。在此之前,就斷言「葉、項從來沒有向中央提出過向南走蘇南的」北移路線問題是為時過早的。(按:此三點不是問題,不論結果如何,都不能說明葉、項向中央報告過。)


第六種觀點,代表最近的最新的研究成果,認為,走「南線」北移是新四軍軍部決定的,並非顧祝同所指定,事先也沒有請示過延安。


在皖南軍部,項英於12月28日主持召開軍分會討論北移有關事項,最後決定走「南線」北移。 這條南下茂林繞道東移的路線並非顧祝同所指定,事先也沒有請示過延安。當天晚上,軍副參謀長周子昆到作戰科傳達軍分會決定,參謀們均感突然,「因為這個行動方案從來沒有研究與討論過」,「我們連這些地區的地圖也沒有,只好臨時油印地圖發給部隊」。作戰參謀葉超回憶說:「司令部原來對北渡的兩個行動方案,做了將近兩個月的準備,由於改變方向,都用不上了,臨走時把這些材料燒了一大堆,真是前功盡棄。」 12月30日,毛澤東、朱德電葉、項,轉告周恩來對北移路線的意見並表示同意周恩來意見分批走蘇南為好。從此電可證,到12月30日延安還未得到皖南新四軍分會28日已經決定從蘇南走的信息。


1941年1月1日,軍部向延安發出關於「最近情況與我們行動」的長電:「一、自我抗議電後,顧即複電解釋,並非改道而且增闢道路。我又去電要求主力到蘇南,顧複電只允1個團,主力仍經江北。二、戰區聯參於世日晚趕到軍部,商量要求,其意20萬款、10萬子彈可辦到,今早又趕回涇縣與顧商妥,明後日前來。三、現彼方軍隊正調動,布置尚未完畢,並增七九師、四十師到太平、旌德一帶,其計劃為封鎖圍殲。我估計彼怕我先動來緩和,同時也怕我到蘇南久據。四、銅繁江邊增加兩隻兵艦,汽艇不斷梳巡,少數人也不能偷過。五、我們決定全部移蘇南,乘其布置未完即突進並採取游擊作戰姿態運動,發生戰鬥可能性極大。我們如遇阻擊或追擊,即用戰鬥消滅之,遇強敵則採取游擊繞圈,至萬不得已時分散游擊。六、我們已不等其子彈款項,準備立即行動,一切準備完了。中央如有指示,請於明日(2號)最暫遲3號電告。否則我們行動後,聯絡恐怕難。請轉告周、葉。」


通觀電文,其核心內容繼續強調北渡困難,決定乘國民黨軍布置未完即以游擊作戰突進方式全部移蘇南,並表示了如遇阻擊用戰鬥消滅之決心。此電也只報告移向蘇南,並沒有走「南線」北移的具體行軍線路。毛澤東、朱德收到此電後,於1月3日複電:「你們全部堅決開蘇南,並立即行動,是完全正確的。」延安見皖南新四軍終於決定行動,表示了堅決的支持和肯定,目的是敦促部隊儘快離開皖南險地,但並不等於批准和肯定南走茂林這條路線。



(作者系宣城市檔案局局長,方誌辦主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永樂大典》中的廣德方誌佚文(一)
黃鶴一去不復返 ——「拾糞畫家」黃鶴的悲歡人生及其畫作(二)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