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學者:學習改革開放,需要怎樣的前提條件

學者:學習改革開放,需要怎樣的前提條件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侯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有識之士,都希望能從中學習經驗,推動本國的發展。對於他們而言,認識中國的改革開放,不能只看最終的成果,也要看中間的艱辛歷程,更要了解改革開放的基礎。就如同一個餓漢吃到第5個饅頭的時候感覺飽了,他也要知道前四個饅頭,可絕不是白吃的。否則單單學習一兩條政策制度,或單純鼓勵「思想解放」,未必能取得好的結果。

前30年人均壽命倍增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面臨的最大問題仍然是民族生存問題,是如何擺脫百年來落後挨打的局面。1840年以前,中國整體上講不可謂不富裕,然而西方列強憑藉著堅船利炮,沒有幾十年的功夫就把中國打趴。

到1949年,中國不能自主生產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艘機械化戰艦,甚至一輛自主核心部件的汽車,民生凋敝,經濟破碎。

新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如何快速工業化,把一窮二白的農業國,建成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工業國;如何擺脫被帝國主義核訛詐,必須勒緊褲帶搞自己的兩彈一星,提高戰略威懾國防能力;如何提高全民素質,使中華民族真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錢,需要國家經濟最原始的積累。然而,貧弱的中國,百廢待興,工業化的原始積累從哪裡來?無論英國、美國、還是日本,雖然程度或許有別,但工業化的原始積累無不是靠剝奪別人的生存權、發展權,通過戰爭掠奪實現的。

那麼中國靠什麼?勤儉節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儘可能從自己口中省出每一分錢用在工業化上。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工業化的原始積累從哪裡來,自然絕大部分必然來自農業。怎樣從農業來,一大二公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一平二調」的資源配置方式,是一個農業大國最大限度高效積累財富、創造財富的最佳制度選擇。

有史以來,依靠自身的原始積累從農業國迅速變成工業國的,只有蘇聯和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亞洲四小龍是戰後幾個少數躋身發達經濟體的國家和地區,然而,他們工業化的原始積累雖然沒有通過戰爭手段掠奪他人,但是卻離不開西方的各種援助,有美國開放的市場,和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的戰爭財,即便如此他們基本還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經濟,從來沒有建成自主完整的工業體系。

經過前30年中國人民上下一心的艱苦奮鬥,到1978年,中國已經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國民經濟體系、科研教育體系、和包括戰略核威懾能力在內的國防體系,為改革開放後中國全面崛起,各產業技術全面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礎。

按台灣作家李敖的話說,這是中國人民一代人吃了幾代人的苦換來的。中國農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然而,即便如此,前30年是中國人民無論身體素質還是文化素養都是上升最快的時代。1949年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為35歲,文盲率高於80%。在那計劃經濟的年代,儘管國家拿出很大的資源用於工業化、國防現代化、發展科研、普及義務教育、改善城鄉醫療條件,全中國人民,從國家領導到普通百姓,節衣縮食,但是作為衡量一個社會生活質量最重要的指標,人均預期壽命卻一直快速上升,其增長率遠遠高過豐衣足食的後四十年。

到1978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上升到68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識字率上升到80%以上。

最能體現社會生活質量的指標是人均預期壽命,中國人由解放前的35歲上升到1978年的68歲。而比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多得多的印度,1947年獨立時人均壽命47歲,到1980年只有53歲,曾經的亞洲富國,美國前殖民地,繼承美國政治經濟體系的菲律賓1980年人均壽命為60歲,充分反映這三國的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進步水平。

圖1

中國人民用短短30年,在一個落後、飽受戰爭創傷的農業國,初步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自給自足的國民經濟體系、覆蓋所有主要學科門類的科研和教育體系,以及包括兩彈一星戰略威懾在內的國防體系。而這一切,正是全體人民精打細算,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在保證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的基礎上換來的。

就比如中國高鐵橫空出世,用了不到十年時間超越日德法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然而包括機車車輛製造、軌道、控制系統和土建等複雜龐大的產業鏈,不是僅僅下了個金蛋那麼容易,是新中國建國以來,從無到有,一點一點技術、人才和產業基礎積累的結果。

有了這樣堅實的基礎,中國才能在改革開放後,成為世界擁有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科研體系的國家。從航空航天,到晶元、超級計算機,從航母,到導彈、核潛艇,從北斗導航,到汽車、高鐵,造船,從智能手機,到互聯網通訊、商務……凡是世界上有的主要產業,中國都有。反過來問,日本有導航衛星、核潛艇嗎,美國有高鐵、手機產業鏈嗎?中國已經是這個星球擁有最完整產業鏈條的國家,不用「之一」。

印度也有大國夢,然而他們的現代化基本靠買,就是因為印度雖然已經獨立建國70年,從來沒有建成自主完整的工業體系。印度也想有自己的高鐵,然而不管是自主創新還是「山寨」,牛車作坊無論如何也造不出高鐵列車。

戰後與中國同時起步,繼承英國殖民地包括世界名列前茅龐大鐵路網在內的工業基礎,以及比中國更幅員遼闊的耕地資源,工農業條件比中國好得多的印度,70年來,不僅沒有比中國更好地解決農業問題,工業化、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仍然遙遙無期,而且至今也沒有解決「肚子問題」。

吃從來就不是前30年的最高戰略目標

宋朝,世界最大,最富裕的經濟體,世界少有的小康社會,然而就是因為缺少戰略家,缺少居安思危的意識,最終被一個幾十萬人口的部族所滅。

前30年中國所面臨的敵人比宋朝的還要強大得多。怎麼嚇阻敵人的野心,就需要展現你的戰爭意志、決心和能力。朝鮮戰爭初期中國政府曾經向美國政府提出嚴重警告,不要越過三八線,美國人不聽!首先它認為你沒有那個實力,其次你沒有那個戰爭意志,最終美方誤判,使克拉克感嘆自己成了「第一位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議上簽字的美國陸軍指揮官」。

六十年代中國和兩個超級大國的實力差距巨大,並且它們對中國都充滿敵意,中國只有發展自己的戰略威懾能力才能徹底消除兩個超級大國的「誤判」冒險,擺在中國領導人面前的頭等大事絕不是「吃飽肚子」,不是奔小康,而是紮緊籬笆。

中國國防建設必須不惜代價地提升自己的能力,確保後發制人的二次核打擊讓對手必須承擔挑起戰爭的後果,那種不可承受之痛。同時,必須展示中國的強大的戰爭意志和準備。深挖洞,廣積糧、疏散人口和三線建設,準備大打、早打、打第三次世界大戰,昭告全世界,我們準備好了!

所有這些都關係到國民經濟資源的再分配。大敵當前,國家的民生保障是吃得飽,而不是吃的好。在儘可能公平、可靠地保證全中國人民基本生存需求的前提下,中國不僅從無到有建設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建成世界少數幾國所擁有的兩彈一星戰略威懾能力,而且實現普及義務教育,人民生活比解放前得到普遍保障,特別是在人口爆炸的年代,基本解決了全體人民有飯吃,有衣穿的大國難題。

在國家工業化的大目標下,中國通過計劃經濟和公有制,不僅有效解決了人民的吃飯問題,還有包括赤腳醫生合作醫療在內,構建了世界最大的基礎醫療健康保障體系;普及義務教育體系;以及最具動員和組織能力的農村人民公社組織,用最低的社會成本保障全中國人民飲食、健康、文化、教育的基本水平。

正是毛澤東時代,中國人民勒緊褲帶建立起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兩彈一星的戰略威懾能力,徹底扭轉了1840年以來中國被動挨打的局面,從根本上化解了兩個超級大國對中國的核訛詐,世界戰略格局從此發生本質的變化。中國不再是無足輕重的落後國家。到進入上世紀70年代,美國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向中國伸出橄欖枝共同抗擊蘇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重國防、輕民生的准戰爭經濟,損失了一定發展速度,但是換回戰略安全,特別是三線建設使得中國內地的工業化進程上了一個大台階,使得全中國的工業結構布局更加合理。

進入上世紀70年代毛澤東主席審時度勢,創造性地開展乒乓外交,化敵為友,改善了中美關係,極大地緩解了中國地緣政治壓力,為改革開放寬鬆地國際戰略環境打下基礎。

在這個歷史轉折時期,一大批新中國開國領導人相繼離世,沒有機會親自把工作重點從加強國防、隨時準備打仗轉移到改善民生上來,加上文革左傾對生產秩序的干擾破壞,中國經濟到了非常困難的時期。

加大民生投入,化肥大量使用和聯產承包是推動糧食產量的增加要素

改革開放把國民經濟的重心轉移到加大民生投入上來,以至於相當一段時間,中國軍隊只能靠經商彌補國防經費的不足。然而,若是沒有兩彈一星做國防後盾,中國也不可能徹底放開手腳搞民生經濟。

聯產承包釋放了農民的積極性,中國政府加大化肥的生產和進口,極大推動了糧食的生產。中國一直繃緊的糧食問題得以徹底緩解。

事實上國家的投入,特別是化肥生產和進口促進了糧食產量的提升(參照圖2)。國家一方面加大農業投入,另一方面減輕農業負擔,即使單憑這些,農民生活改善也是可以預期的。

圖2

從統計數據看(圖3),中國的糧食生產並沒有單純因為改革出現大的拐點。

圖3

而印度獨立70年了,雖然是私有化農業為主,人均糧食產量卻仍然只有中國50年代的水平。

可見,改革開放的成就反映了中國人民幾十年來的不懈奮鬥,不是學習一兩條改革政策就能成功的。對於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而言,當然不可能自己建立核安全、金融安全,也不可能自己建立工業體系,但可以藉助新興的國際合作平台,盡量爭取自主發展的空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378萬的天價貴州茅台疑似被買走,茅台真假難以辨別
中國股票不賺錢?海外中企指數2年漲90% 領跑全球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