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季羨林:人生有兩個道理,懂得就會快樂

季羨林:人生有兩個道理,懂得就會快樂

圖|家洛子先森

知足常樂

中國有一句老話:「知足常樂。」為大家所遵奉。

什麼叫「知足」呢?還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現代漢語詞典》說:「知足:滿足於已經得到的(指生活、願望等)。」如果每個人都能滿足於已經得到的東西,則社會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可是社會上總會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樣的人往往要栽大跟頭的。對他們來說,「知足常樂」這句話就成了靈丹妙藥。

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場合的。在舊社會,窮人吃草根樹皮,闊人吃燕窩魚翅。在這樣的場合下,你勸窮人知足,能勸得動嗎?正相反,應當鼓勵他們不能知足,要起來鬥爭。這樣的不知足是正當的,是有重大意義的,它能伸張社會正義,能推動人類社會前進。

除了場合以外,知足還有一個分(fèn)的問題。什麼叫分?籠統言之,就是適當的限度。人們常說的「安分」、「非分」等,指的就是限度。這個限度也是極難掌握的,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的。勉強找一個標準的話,那就是「約定俗成」。

我想,知足,其意不過是勸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至於知不足,在漢文中雖然字面上相同,其含義則有差別。這裡所謂「不足」,指的是「不足之處」, 「不夠完美的地方」。這句話同「自知之明」有聯繫。

圖|阿盧盧永衛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一句老話:「人貴有自知之明。」這一句話暗示給我們,有自知之明並不容易,否則這一句話就用不著說了。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就拿現在來說,我所見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覺良好。專以學界而論,有的人並沒有讀幾本書,卻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點小聰明——這能算得上聰明嗎?——狂傲恣睢,罵盡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錐橫掃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憐。這種人往往沒有什麼出息。

因為,又有一句中國老話:「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還有一句中國老話:「學海無涯。」說的都是真理。但在這些人眼中,他們已經窮了學海之源,往前再沒有路了,進步是沒有必要的。他們除了自我欣賞之外,還能有什麼出息呢?

古代希臘人也認為自知之明是可貴的,所以語重心長地說出了「要了解你自己」!中國同希臘相距萬里,可竟說了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話,可見這些話是普遍的真理。中外幾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學史,也都證明了一個事實: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為人類文化做出貢獻。

圖|阿盧盧永衛

難得糊塗

最近一個時期,經常聽到人們的勸告:要糊塗一點,要瀟洒一點。

關於第一點糊塗問題,我把糊塗分為兩種,一個叫真糊塗,一個叫假糊塗。普天之下,絕大多數的人,爭名於朝,爭利於市。嘗到一點小甜頭,便喜不自勝,手舞足蹈,心花怒放,忘乎所以。碰到一個小釘子,便憂思焚心,眉頭緊皺,前途暗淡,哀嘆不已。這種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他們是真糊塗,但並不自覺。他們是幸福的,愉快的,願老天爺再向他們降福。

至於假糊塗或裝糊塗,則以鄭板橋的「難得糊塗」最為典型。鄭板橋一流的人物是一點也不糊塗的。但是現實的情況又迫使他們非假糊塗或裝糊塗不行。他們是痛苦的。我祈禱老天爺賜給他們一點真糊塗。

談到瀟洒一點的問題,首先必須對這個詞兒進行一點解釋。這個詞兒圓融無礙,誰一看就懂,再一追問就糊塗。給這樣一個詞兒下定義,是超出我的能力的。還是查一下詞典好。《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神情、舉止、風貌等)自然大方,有韻致,不拘束。

看了這個解釋,我嚇了一跳。什麼「神情」,什麼「風貌」,又是什麼「韻致」,全是些抽象的東西,讓人無法把握。這怎麼能同我平常理解和使用的「瀟洒」掛上鉤呢?

我是主張模糊語言的,現在就讓「瀟洒」這個詞兒模糊一下吧。我想到中國六朝時代一些當時名士的舉動,特別是《世說新語》等書所記載的,比如劉伶的「死便埋我」,什麼「雪夜訪戴」等等,應該算是「瀟洒」吧。

可我立刻又想到,這些名士,表面上瀟洒,實際上心中如焚,時時刻刻擔心自己的腦袋。有的還終於逃不過去,嵇康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圖|張若天

寫到這裡,我的思維活動又逼迫我把「瀟洒」,也像「糊塗」一樣,分為兩類:一真一假。六朝人的瀟洒是裝出來的,因而是假的。

這些事情已經「俱往矣」,不大容易了解清楚。我舉一個現代的例子。20世紀30年代,我在清華讀書的時候,一位教授(姑隱其名)總想充當一下名士,瀟洒一番。冬天,他穿上錦緞棉袍,下面穿的是錦緞棉褲,用兩條彩色絲帶把棉褲緊緊地系在腿的下部。頭上頭髮也故意不梳得油光發亮。他就這樣飄飄然走進課堂,顧影自憐,大概十分滿意。在學生們眼中,他這種矯揉造作的瀟洒,卻是醜態可掬,辜負了他一番苦心。

同這位教授唱對台戲的——當然不是有意的——是俞平伯先生。有一天,平伯先生把腦袋剃了個精光,高視闊步,昂然從城內的住處出來,走進了清華園。園中幾千人中這是唯一的一個精光的腦袋,見者無不駭怪,指指點點,竊竊私議,而平伯先生則全然置之不理,照樣登上講台,高聲朗誦宋代名詞,搖頭晃腦,怡然自得。朗誦完了,連聲高呼:「好!好!就是好!」此外再沒有別的話說。古人說「是真名士自風流。」同那位教英文的教授一比,誰是真風流,誰是假風流;誰是真瀟洒,誰是假瀟洒,昭然呈現於光天化日之下。

這一個小例子,並沒有什麼深文奧義,只不過是想辨真偽而已。

為什麼人們提倡糊塗一點,瀟洒一點呢?我個人覺得,這能提高人們的和為貴的精神,大大地有利於安定團結。

本文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趣讀丨「色」彩中國,中國絕色
陸九淵家族:兄弟六人皆才俊,一門儒風傳千年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