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真的沒有科學性?

中醫真的沒有科學性?

御風堂醫事第 38 期

1979年我開始學中醫的時候,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畢業之後,用所學的知識,解除患者的痛苦,還蠻自豪的。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些國人鼓噪「中醫不是科學」,讓我有些心驚——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兢兢業業幹了30多年,突然被人指出你用的知識、理論不科學,如不改弦更張,大有故意害人之嫌。有人說,即使中醫治療有效也不是科學,因為你的療效值得懷疑。同樣的治病救人,別人治好了算科學,我治好了,你不承認,因為你想把我排除在科學之外,一副罔顧事實的嘴臉讓人頓生疑竇——其人所謀為何?

另說,現代科學在歐洲文藝復興之後才誕生,至今不過五六百年的歷史,中醫比現代科學早誕生了一千五百多年,當然不屬科學之列。難道孫子年幼是人,爺爺老了就不是人了?這種以年輪評判是否位列科學的做法還真是一種「創新」。

面對如此心思不正之徒,學習、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近40年,有心為中醫伸張正義,但似乎身處同案,自辯顯得缺乏說服力,只能隱忍,有待公正之士。

閑來有事,買了本英國人W.C丹皮爾著的《科學史》(中譯版),書中說:在古希臘人看來,哲學和科學是一個東西,在中世紀,兩者又和神學合為一體。文藝復興以後,採用實驗方法研究自然,哲學和科學才分道揚鑣。科學可以說是關於自然現象的有條理的知識,可以說是對於表達自然現象的各種概念之間的關係的理性研究。(《科學史》P1)原來,科學的年齡比中醫還大。

那些認為只有現代科學才是科學,古代知識即使蘊含著科學的原理與方法也不屬於科學的人,就好像說現代人穿的新材料、新款式的衣服是服裝,漢唐時期流行的棉麻絲綢的衣服不是服裝一樣令人無奈。這種將現代科學置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境地的做法,是真心捍衛現代科學,還是想置現代科學於死地?

源於拉丁文「Scientia」的科學一詞的原始本意為:「知識」、「學問」。1888年,達爾文給科學下的定義是:「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他可是現代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從達爾文的定義可以看出,科學是研究和發現自然規律的過程,及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的知識,當然包括在這一過程中使用的研究方法。穆勒指出,真正的科學方法,應包括歸納和演繹(《科學史》P453)。演繹科學應用邏輯推理,從歸納法得出的前提演繹出它的推論,才是真正的科學(《科學史》P51)。其中,歸納法和邏輯推理誕生於亞里士多德時代,那些只認現代科學為科學的人,真像流著爺爺的血,吃著爺爺的飯,穿著爺爺的衣,卻罵爺爺不是人的不孝子孫。試想:沒有歸納法和邏輯推理,現代科學所倚重的實驗和觀察手段獲取的數據資料,能構成科學理論體系嗎?

科學雖然對人類的進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正如W. C丹皮爾所說:科學方法主要是分析性的,要儘可能地用數學的方式並按照物理學的概念,來對現象做出解釋。但是,現在我們知道,物理學的根本概念都是我們的心靈所形成的一些抽象概念,目的在於給表面上一團混亂的現象帶來秩序的簡單性(《科學史》原序)。可見,科學是在人類規劃好的框架中進行的。而且「科學按其本性來說就是研究自然界的規律性的,只有在它找到這種規律的地方,它才可以起作用。」(《科學史》P491)所以說科學的局限性是天生的。因此,真正的科學應該是開放和包容的——特別是在許多未知領域,否則它就不可能持續發展。那些拿有限的科學作標尺去衡量和評價所有未知領域或知識是否正確的行為,不是一種無知的表現又是什麼呢?

縱觀古今科學,方法學的變化並不大,差異主要由技術的進步所造成的。如現代西方醫學與傳統醫學的分道揚鑣,就是因為荷蘭人列文虎克1673年發明的顯微鏡和法國醫生雷奈克1816年發明的聽診器。從那時開始,現代醫學藉助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延伸人體的感覺器官,將人類對生命與疾病的認識推向更深的層次與境界。在理論研究上進入微觀分析領域,在臨床診斷上重視可見的、可測量的客觀證據。現代醫學由於藉助各種現代儀器和設備,它的研究與臨床診斷常常可以在脫離人體的情況下進行與完成。正如W. C丹皮爾在《科學史》中所說:「在以前時代的大發明中,我們看見實際生活的需要推動技術家取得進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說除了偶然發現所帶來的發明之外,需要常在發明之先。但在19世紀里,我們看見為了追求純粹的知識而進行的科學研究,開始走在實際的應用和發明的前面,並且啟發了實際的應用和發明(P213)。科學開始走在需要之前,就具有了似乎能超越人類的高冷特點,因此,某些人產生出一些輕狂的念頭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如《科學史》中所說:科學每前進一步,機械論的力量總是要被人過高估計,這已經成為當代思想的特色(P320)。

科學史告訴我們,評價一個學科是否具有科學性,首先要看它的知識產生是否源自真實的觀察與實驗,理論體系的形成是否運用了歸納法、邏輯推理和演繹法等科學的方法論。隨時代進步而變的技術水平,不過是技術層面的手段而已。

一般認為科學具有如下特徵:理性客觀、可證偽、存在一個適用範圍、普遍必然性。(源自《百度百科》)

中醫的文獻記載,都是對臨床實踐理性、客觀的真實記錄,許多已被現代科學所證實,如青蒿治療瘧疾、砒霜治療腫瘤,甚至用糞清治療腹瀉,也被證明是現代糞菌移植的先驅,並多次被西醫消化專家所引用(中國醫藥論壇報2014年7月10日D7版和2018年3月8日D2)。中醫的理論與臨床不斷發展,就是證偽與創新發展的歷史循環,金代醫家張元素的「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蘊含的就是這種科學精神。傷寒與溫病理論的互補,都說明中醫理論存在一個適用範圍。中醫傳承兩千多年,越來越多地走向世界,並為其它國度的民眾所認可與接受,不正是普遍必然性的體現嗎?

由於時代與選擇道路的不同,中醫與現代科學(與醫學)存在差異是真實的。但生命與疾病的複雜性,並不是現代科學所能獨立解決的。正如Lown(1996)指出的那樣:「沒有科學的關懷是善意而不是醫學;另一方面,沒有關懷的科學把醫學治療變得空虛,否定了古老職業的偉大潛力。關懷與科學都是基本的行醫技巧。」[1]可見,醫學需要的不僅僅是科學。由於「醫療的核心存在著一個悖論:它發揮的作用非常好,但又永遠都不夠好。」[2]所以,每一個醫生都應該把病人的安全與利益放在首位,心存悲憫,視野開闊,虛心好學,才能擔此重任。

在醫學領域,離開了關懷之心,科學就是浮雲。

參考文獻

[1] Robert E. Rakel.(彭國忱主譯).全科醫學(第6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第1版: 4

[2] 美國·阿圖·葛文德.醫生的精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版:85

本公眾號文章歡迎分享、轉載,但請尊重著作權,標明作者及出處。

↓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御風堂醫事

既往文章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御風堂醫事 的精彩文章:

TAG:御風堂醫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