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是紅樓第幾層

知是紅樓第幾層

知是紅樓第幾層

——訪《紅樓夢》專題選修課劉奕男老師

紅樓一入深似海,從此文學是故人

咖啡廳中,我有些緊張地期待著主人公的出現。很少有受採訪者約在咖啡廳中,原因是不習慣微信對話,況且,這位劉老師博士畢業才大半年。剛到約定的時間,老師背著一個簡單的黑色書包,走向站起來的我,有些靦腆。

「所以,您是在什麼契機下對《紅樓夢》產生了興趣?」咖啡廳昏黃的氣氛,總適合回憶。

「其實四大名著中,《紅樓夢》是看得最晚的。在當時那個一臉懵懂的年齡下,感覺《紅樓夢》的情節很縹緲,所以總是沒那麼容易吸引我。開始真正關注《紅樓夢》大概是初中時,那時電視上熱映戲說清史的各種連續劇,知道了演員鄧婕,恰巧鄧婕在(87版)電視劇《紅樓夢》中飾演了王熙鳳——我就很好奇,王熙鳳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有怎樣的性格,特別想去探究。就這樣逐漸通過人物,擴展到情節;再通過一個人物、一段情節而延展開,慢慢地靜下心來,真正開始走近這部作品。高中時第一次完整地讀完《紅樓夢》,很多人物和故事情節留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帶給我許多疑問和困惑,於是我又進一步開始關注研究紅樓的著作。」

87版《紅樓夢》

王熙鳳

(圖源網路)

似乎感受到自己的思緒飄遠了,他把自己從回憶中拉了回來。

「《紅樓夢》的電視劇在當時那麼火,老師怎麼沒追星,倒是陷進了原著?」

因為年紀相仿,以自己為例,總覺得老師的關注點似乎異於很多人。

他笑了,「可能和愛好有關,我從小就比較喜歡文學,喜歡分析文學人物,閱讀故事,加上當時其實我們後續能接觸到的演員曝光方面很有限,不像現在,一個電視劇出來,扮演者火了,會有很多周邊,綜藝,廣告的拓展。所以當時我是更樂意在看完後向《紅樓夢》本身的更深處走,而不是停留在周圍。」

雖雲滿紙荒唐言,後人競猜其中味

「其實《紅樓夢》自身就是一部大塊頭,一塊難啃的骨頭,加上研究紅樓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棟,在您進一步探究紅樓的時候,會有泛舟滄海的感受嗎?您認為龐雜的紅樓研究中,是否會有解讀過度的情況?」

他直了直身,呼口氣,似乎又陷入了回憶。

「我是從《紅樓夢》詩詞的賞析,情節賞析的著作看起的,這些研究算比較基礎。然後想深入到關於這部作品的創作、藝術手法、不同流派的研究思路這些領域,就讀了一些胡適、俞平伯,包括周汝昌,劉心武的著作。剛開始接觸的時候覺得一些觀點很有意思,通過這些觀點,更全面地了解了不同的解讀紅樓的角度。但是看多了也會覺得,一些觀點有時候會劍走偏鋒,突破了應該有的深度,反而會有點闡釋過度。比如劉心武研究的秦學(紅學中研究秦可卿人物的派系),剛開始覺得,人物原來還可以這麼分析,但後來發現如果一定要把所有的人物和情節一一聯繫到清史上,包括後來他想用他的邏輯把紅樓夢現有的後四十回推翻,自己去續寫,就會有點誇張。」

「對多數人來說,如果你不是真正想靠研究紅樓立身,我覺得,停留在嚴謹的探究階段就很好了,當然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想法不能過於玄幻,還是應該從現實角度看,回歸文本。我認為,文學的解析,除了個人的觀點,還至少應該達成某些共同的認識。」

轟轟烈烈不堪怕,冷冷清清是可悲

杯中的飲料少了一半,話題不受控制地向外延伸著。

「其實我個人覺得,劉心武的這種研究不能說全無道理。因為如果不去做這方面的研究,我們在讀紅樓的時候,會覺得有的地方的確有些奇怪和說不通,而且他能夠自圓其說,所以我覺得我們也可以選擇性的接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才能把《紅樓夢》了解得更多元化。包括現在對紅樓夢的飲食起居,建築園林的研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他說著,似乎在和自己對話,「紅樓夢的神秘性可能也來源於它是個半成品,如果它是個完整的作品,可能會喪失很多研究的角度。」

我起了玩心,提出了一個更有些極端的例子,想要進一步考驗他作為學院派,能夠接受的對紅樓的衍生程度在哪裡。

「那麼,不知道您又會如何看待新版電視劇《紅樓夢》大舉選角翻炒《紅樓夢》的現象呢?」

沒有想像中憤慨地大聲批評這種現象的畫面,他皺眉認真地思考著,「現在大家的生活好像需要這樣的刺激和調動。有人講它是炒作,其實它算是一種廣告效應。我覺得現在大家真正願意去讀書的時間和精力都不是特別多,所以如果有這樣的形式能夠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倒不管形式是怎樣,如果它整體上還是以一種積極正面的角度去調動大家,是值得提倡的。比如新紅樓夢選角的時候,有一些經典橋段的表演,還有紅樓知識的問答,其實都是調動大家對紅樓的興趣,我覺得它是利大於弊的事情。」

就在我準備問下一個問題的時候,他突然又開口了,「我覺得,很多作品不怕大家去分析,也不怕眾說紛紜,就怕冷卻下來,沒有人去關注它。好的作品經得起討論,也經得起大家去爭辯,所以稱為經典。」

87版《紅樓夢》

林黛玉

(圖源網路)

深感近鄉情更切,學成無心戀遠方

似乎這次採訪話題總往深澀的方向去,於是,趁著老師喝水的空隙,我再一次有意拉回話題。

「您碩士是在香港中文大學讀的,以您上課提到的老師閔福德教授為例,您覺得香港和內地學術界對《紅樓夢》的主流觀點或者認識角度有什麼明顯區別么?」

他回答得非常迅速,「我覺得『閔爺爺』帶給我的最大的影響是他研究紅樓的角度」,「比如他從事《紅樓夢》的外譯,他研究對器玩、古件,包括人名,詩詞如何翻譯成英文,對讀研期間的我來說是全新的領域。小說還是以情節為主,但詞賦詩歌,它很多不僅僅是意思的連綴,翻譯成外文是困難的,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新的領域,需要我們去關注。」

不過他緊接著又無不遺憾地說:「但是我後來沒有在這個領域走下去,因為我覺得,研究中國古典的文學作品,可能還是要以母語為本體。現在有很多有志學子選擇出國深造,而我沒有選擇這條路,也是因為我覺得我的專業。以母語為研究的語言,可能對我來說還是最合適、最恰當的。」

他在香港讀完碩士,又回到北京,在北京語言大學(以下簡稱北語)攻讀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師從沈治鈞教授。2017年獲得博士學位後,留在母校工作。

紅樓夢未完待續,紅樓課來日可期

「去年下半年剛剛踏上工作崗位,今年為什麼決定開一堂《紅樓夢》的選修課?」

記得上學期聽說本學期有《紅樓夢》的選修課開放時,很多學姐學長也非常激動,這門課幾乎成為幾門搶手熱門的選課之一。

他認真想了想,「我去年6月份剛畢業,9月份正式開始在北語上班,覺得求學階段和工作之後會有一個適應期,那段時間我比較迷茫。去年11月的時候,我逐漸沉浸下來,覺得自己的專業不能丟,自己為紅樓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熱情,很願意把自己的心得分享出去。開一門紅樓的選修課對自己來說也是一個鍛煉,可能一開始你不勉強自己上講台去講課,你就永遠不會再去。我覺得,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在最有熱情的時候就投入進去,很多時候,進步就是源於對自己更高的要求。」

「那《紅樓夢》的專題選修會一直開下去么?會不會有大家期待的『進階版』?」

他咧嘴一笑,「這個是我以後會考慮的問題。對剛上課的我來說,篳路藍縷。我覺得,能在第一次把課順利地完成就差強人意了。其實,同學們在聽課時也會發現這門課還存在很多問題,雖然我一直在準備,但是準備的東西和最後呈現的東西還是有一些差距。對我來說,這件事特別遺憾,因為我畢竟是第一次上課,很多問題,不是準備得周密,就能避免的。」

他又堅定地表示,「但是如果大家對《紅樓夢》這門課還是喜歡和接受的,想要繼續聽我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那麼我也肯定願意延續這個美好的過程。說老實話,下學期我很想把這門課繼續。《紅樓夢》怎麼也得照著一學年講,如果只是一學期,對《紅樓夢》這部書來說,太單薄了。」

記者/楊思嵐

美編/李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語記者團 的精彩文章:

TAG:北語記者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