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瞑眩「-艾灸的排病反應

瞑眩「-艾灸的排病反應

近來有一同為醫者的好兄弟,因為身體慢性疾病,中西醫診治皆不得其法,甚至兩次出現嚴重的藥物性肝損傷,在我的建議下,選擇了艾灸調理,在做督脈懸灸聯合任脈懸灸之後,告訴我說「每次做完以後有點暈乎乎的感覺」,我告訴他這是個好現象,為什麼呢?我想有必要要把這個問題講清楚。要講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理解中醫上的一個名詞「瞑眩」。

「瞑眩」一詞最早源於《尚書.說命篇上》:「若葯不瞑眩,厥疾弗瘳。」理解此句話的涵義,那就對「瞑眩反應」會有深刻的認識。

「瞑眩」其實是機體得或葯或灸或針相助,正氣得以扶助,正邪相爭,祛邪外出的一種反應。其實對於正氣充足之人,機體在受外邪入侵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一系列的反應,如發熱、發汗、嘔吐、瀉下、咳嗽等,其實這本是機體正邪紛爭,祛邪外出的表現,而現代人一見到發熱,特別是小孩發熱,就特別擔心害怕,其實是草木皆兵罷了,這未必是壞現象,這恰是機體的免疫力在發揮功能,機體出現一次發熱,免疫功能就會得到一次鍛煉,這就是老百姓常言:「常得小病能長壽」。同理,對於發汗、嘔吐、瀉下、咳嗽,也是這樣。所以當我們身體出現短時的不適,莫要驚慌,我們只要休養生息,適當藉助或針或灸或葯,扶助正氣,機體必然祛邪外出。但如果機體原本正氣不足,那就無力祛邪外出,就可能出現長期的發熱、汗出、嘔吐、瀉下、咳嗽等,這必然不是好現象,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明白了這層涵義,我們回過頭來,再次談「瞑眩」,《孔穎達疏》:「瞑眩者,令人憤悶之意也。」「憤悶」即不舒服之意,這種不舒服,可以表現的多種多樣,這與患者體質狀態和所患疾病有關。仲景師在《傷寒論》中也多次提到「瞑眩反應」,如「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必解。」經方大家胡希恕先生也多次談及這種「瞑眩反應」,而出現「瞑眩」,多半機體是正氣虛的,如果不虛,一般不會有「瞑眩」。

那麼「厥疾」是什麼涵義呢?「厥」本來就指一種疾病。如《傷寒論》厥陰病,是陰陽氣不順接,是重病。而「厥疾」亦是「大病」、「重病」之意。

「瘳」是病癒的意思。「弗瘳」就是不愈。「若葯不瞑眩,厥疾弗瘳」,就是如果用藥不出現不舒服的癥狀,那嚴重的疾病就不會痊癒。原來「瞑眩反應」是大病將愈的徵兆。漢方醫家大塚敬節在《漢方診療三十年》中記錄了不少重病用藥後出現「瞑眩反應」(即用藥後出現各種各樣的不適癥狀)的病例,皆獲痊癒。

艾灸不僅僅是養生保健之法,同時在大病的治療中也有作用,有時候治療作用可能超乎我們的想像,可謂「愈疾神術」,有些人艾灸後,可能會出現不適癥狀,如頭暈、發熱、出汗、皮疹、瘙癢、咳嗽、嘔吐、咽喉干癢等,這種現象一般多見大病或久病之人,灸後短時的這種現象,是因為機體正氣虛弱,是機體在正氣得到扶助後,祛邪外出的表現,所以莫過驚慌,也不要認為自己的體質不適合艾灸,因為艾灸除了「大渴、大驚、大汗出、酒後、過飽、過飢、婦女妊娠」等情況外,是沒有其他明顯的禁忌症的。艾灸後出現了短時不舒服的癥狀,很有可能就是「瞑眩反應」,是有效果的徵象,預示著疾病將會痊癒,這個時候若是停了艾灸,實屬可惜。但艾灸後若是出現長久的不適,那就不是「瞑眩反應」了,那可能是沒有準確的辯證,也可能是不得其法也,這個時候一定要找大夫明確具體情況,以指導下一步的艾灸方案。

---END---

文字:楊雅閣

圖片視頻:來自網路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授權

靈蘭眾方致力於傳播艾灸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 的精彩文章:

灸到病除:德國花粉過敏中國艾灸治癒,醫生的妙方在這裡
艾灸市場規模超百億 消費升級成趨勢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