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鐵器時代·漢魏石經

鐵器時代·漢魏石經

▲ 《熹平石經》殘石 洛陽太學遺址出土

東漢和曹魏時所刻的碑石經書。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漢石經又名《熹平石經》、《一體石經》;魏石經又名《正始石經》、《三體石經》。漢魏石經原並立於洛陽故城南郊太學講堂的東西兩側。漢魏太學遺址在今河南省偃師縣佃庄鄉。

漢魏之後,石經迭遭嚴重破壞,原碑已不存在,自宋代以來時有石經殘石出土。自宋洪适在《隸釋》中著錄石經拓本以來,歷代有人傳拓收集石經殘字作為校勘經文、研究文字書法之用。

20世紀20年代後期,馬衡等學者收集研究漢魏石經並依據石經拓本復原碑圖。近年來在洛陽太學遺址內陸續發現和收集到一批石經殘石及其碑趺,同時注意到一石兩面的刻字行款,因而在復原和研究石經的碑數、排列次序和安放位置以及校勘經本方面都有新的認識。

▲ 熹平石經《周易》殘石(拓片)

河南博物館藏

漢興太學,設五經博士。博士傳經各以家法教授,由於長期輾轉和傳抄致使經文章句甚多舛誤。到東漢桓靈之際,諸經博士試甲乙科時,競爭激烈,至有賄賂欲使經籍合其私文者。及至熹平四年(175)蔡邕、李巡等人主持訂正經籍文字,經靈帝許可,刊於碑石,立於太學講堂的東側,於是諸儒晚學視為正本。

《熹平石經》始刻於漢靈帝熹平四年,訖至光和六年(183),凡歷9年而成。依楊龍驤《洛陽記》記載,刻石四十六碑,立於太學講堂前的東側,有《魯詩》、《尚書》、《周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種經文。每經碑石駢羅相接,以瓦屋覆之,四面設欄障,開門於南,河南尹設吏卒專門管理。

東漢光武帝時設立五經學官十四博士,皆是今文經學家。《詩經》有魯、齊、韓三家,《易經》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尚書》有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禮經》有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傳》有嚴、顏二家。最初本欲盡刻十四家章句,後以其勢所不能,每經只以一家為本,僅在每經的碑末,另列諸家經文章句的異同於校記。

▲ 漢魏石經 山東博物館藏

漢石經碑面無縱橫界格,系一字隸書直下行文。每石行數、每行字數各不相同。碑石長方形,經文自右至左,每經自為起訖,先表后里,每經的每篇小題在上,大題在下,佔一行。

據王國維考證,每碑一面約35行,每行75,字左右,為標準的四分體隸書,每10字約合「建初尺」一尺許,碑下有座,碑身插於座中。《熹平石經》刻成後7年,董卓燒毀洛陽宮廟,致使洛陽太學荒廢,石經受到一次嚴重的摧殘。

▲ 正始石經《尚書》殘石(拓片)

河南博物館藏

《正始石經》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復立太學於洛陽,於正始二年(241)又立《正始石經》於太學講堂西側。特立古文經石以補之,所刻的石經只有《尚書》、《春秋》2部。經文皆用古文、小篆和隸書3種字體書寫,後世因而稱為《三體石經》。

《正始石經》在每一碑面刻有縱橫線條為界格。一字三體直下書刻,每面約33行,每行60字。碑石皆是平頂的長方形。每碑行數各不相同。1922年洛陽太學遺址出土的一塊《三體石經》,兩面經文1800餘字,正面刻《尚書》的《無逸》、《君奭》篇,背面是《春秋》僖公、文公傳記。

20世紀30年代初,《君奭》篇的左下角殘碑出土,正面下刻 「第廿一」 3字,背面刻「第八」 2字,馬衡據以推斷,《正始石經》應是28碑。1957年西安市發現了《尚書·梓材》殘碑一段,下刻「正始二年三月」及「第十七石」,這2塊殘碑的記數都證實了28碑的推斷是正確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考古中國 的精彩文章:

鐵器時代·武威漢墓
鐵器時代·漢代玉器

TAG:考古中國 |